01
前几天,上海的一位高端家庭教师火了。她的工作待遇看上去无比令人羡慕:
刚毕业就能融入精英家庭,上下班有专车接送,每天工作4小时,周末双休,月薪2万。
而具体的工作内容如下:
接送小孩上学、辅导小孩功课、负责为小孩选择课后兴趣班、陪伴并观察小孩;
制定适合他们自身特点的成长计划、制定家庭出游计划、定期陪小孩出去增长见识;
钱多事少离家近,还有着丰富的潜在资源,比如人脉和思维。
因为在工作日常中,是直接与精英大佬老板进行对话和工作汇报的,交流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学到老板非常多优秀的商业思维和育儿思维。
然而,高薪的背后,是异常残酷的竞争率和很少人能胜任的高难度要求。
比如,学历要求。这位高端家教是爱丁堡大学对外英语教学专业的研究生,适合与小孩双语交流,眼界也比较开阔。
(图片来源:杨千话)
和她一起竞争的都是985、211的学生,经历了3轮面试,通过了重重选拔,她才被录用。
比如,能力要求。这位高端家教要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从生活习惯、运动习惯、自我保护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9个方面入手,要把这些计划贯穿进小孩的日常学习和玩耍中。
小孩的学习和休息时刻表,要精准具体到每半个小时应该做什么,但同时还要根据小孩的实际情况及时转变。
比如,性格要求。最好是mbit职业性格测试里nf型性格的人。
因为是和心智还不成熟的小孩打交道,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善于观察,善于与人沟通。
现在像有钱人家庭高端家教这类小众又高薪的职业,在中国越来越多、需求也逐渐扩大。
所有的高薪都不是偶然,你的技能稀缺性、不可替代性,才是你在职场中议价的资本。
02
之前,一则豆瓣热帖《海淀区的小孩找家教要求,震撼一整年......》刷屏,很多人都被重塑了三观。
这个海淀区的小孩,已经是妥妥的牛娃了,按理说根本不需要再找家教来鸡娃:
12岁,在人大附中读实验班,在全国性的创新思维、机器人及编程比赛上战绩辉煌;
运动、绘画、英语无不精通,而且是中国美院速写8级、全国英语能力比赛复赛这种级别的;
学科成绩也很优秀,门门功课都是80分以上,生物、英语、数学还都在90分以上。
不用说被辅导了,直接去辅导别人都绰绰有余。
然而,因为是在人才济济的重点中学的重点班里,因此排名看上去比较靠后,家长焦虑了。
要找什么水平的家庭教师,才配得上这种水平的牛娃呢?
家长逻辑清晰、有条有理地列出了令人大开眼界的要求:
首先,家教老师在高中之前必须是在海淀区六小强学习,也就是人大附中、北大附中、清华附中等6所北京高分学生最多的学校。
其次,大学得是清华北大、人大、复旦等这样的一流名校毕业的,海外藤校也行。
总分最好在年级前10%,英语要过8级,托福在110分以上,或者英语国赛冠亚季军也可。
最后,还必须要有教学经验,学生必须有3年以上的家教经历和优秀评价,教师要有资格证,最好是专职教师。
家教的KPI、短中长期目标和达标奖励,更是被规定得一清二楚:
每次小考获得满分,奖励老师300-500元;期末考试单科满分,奖励老师5000元;
根据年级排名进步的程度,奖励老师5000-5万元不等;
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下,社团活动、现代舞表演、编程、运动也是不能放下,都有明确的绩效考核目标。
海淀区的家教已经内卷到这种程度了吗?从来没想过当一个家教还能这么难。
看着这字里行间透露出满满焦虑的要求列表,我都觉得难以呼吸、喘不过气来。
《傲慢与偏见》里有这样一句话:“太受人器重,有时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那些高收入的职业,背后所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一般都超乎你的想象。
03
有这样一组图片:
五一放假期间,在清明上河园景区里,一位穿汉服的小姐姐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
她怀里抱着一台电脑,一边走路观赏景色,一边低头码字处理工作。
明明是假期,却不肯好好放松一下,为了不错过工作,游玩时也准备好电脑随时待命。
也算过了个真·劳动节,生产娱乐两不误,看得一众社畜无比心酸。
一位滴滴司机,为了让客人给他五星好评,想出了个奇招:
在他的座椅背后挂了一排可爱的卡通指甲剪和钥匙扣之类的小东西,让客人自取。
因为五星好评多了,司机就能优先被派单。拿了人家小礼物的客人,会好意思不点个五星吗?
可以想到,这位司机凭借着这一小细节,获得了比别的司机更好的评价,订单也就更多,形成了良性循环。
这组图片很好地诠释了罗振宇说过的“苟且红利”:在别人苟且、敷衍的地方,他不苟且,就能吃到一点红利。
每一个获得高薪的人,靠的从来不是毫无意义的喧闹和抱怨,而是私底下默默的全力付出。
04
2条建议,送给想要尝试高薪职业、获得进一步成长的你:
拒绝无意义的“伪工作”。
《爱情的逻辑》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必须清楚,有些付出是有成长性、积累性的,有些付出是有机会接触到更大舞台的。
而有些付出,就是单纯地出售简单劳动,即使花一辈子的时间做到顶级,也不能把劳动卖出更高的价格。
如果你做的就是一些低成长、无积累、无法接触额外机会的事情,那么你会越来越趋向于只能做这个。
成天忙碌于低价值事物的工作者,就是这种伪工作者。
即使表面上看起来有5年经验,但实际上只是1年经验用了5年。
拒绝低水平重复,定期复盘手头是否有一件可以让自己获得成长的事情,才能摆脱庸碌无为的现状。
打破“信息茧房”。
作家余秋雨讲过这样一件事。上大学的时候,他去图书馆借书。
一位老图书管理员告诉他:
“我只要看一个学生的借书卡,就可以预测这个学生的前途,基本八九不离十。”
这是他几十年来观察学生得出的结论:
“一个未来有大前途的人,第一,喜欢研读很多学科专业好书。第二还喜欢跨学科研读经典好书。”
这个时代的人,很容易会陷入“信息茧房”效应,只关注自己想看的,长期以往,人只会变得越来越狭隘。
然而,当你涉足多领域学科时,往往会开启更广阔的视野,思维更活跃。
就像上海那位有钱人家的高端家教,同时掌握了英语、教学、管理等多学科能力,才能获得如此优越的薪酬待遇。
每周至少花5个小时学习新知识,在各个不同领域广泛学习,了解领域间相通的深层原则,并将这些原则运用到自己的核心专业中。
只有这样,才能加速你的成长,让你实现跃迁。
要知道,你为自己做过的那些铺垫,会在生命的某一刻连接在一起,形成一条价值线。
愿我们都能被那条价值线指引着,一步一步走向想要达成的终点。
共勉。
作者:小椰子,人气专栏作者,已出版《你的自律,给你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