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20通电话,犹豫3个小时,最终跳楼身亡,24岁研究生为何轻生?

又是一起痛彻心扉的悲剧!

中南大学24岁研究生小黄跳楼身亡。

他对这个世界是留恋的,是依依不舍的,我们从他跳楼前的行为就可以看出来。

在跳楼前一天,他分别跟父母、朋友、导师和师兄,打了20通电话!

跳楼前的3个小时,他在学校大楼的五六层往返了好多次。

这些行为只说明了一点:小黄真的不想死,他不是生无可恋,而是思想走进了死胡同,钻进了牛角尖,怎么也出不来了。

他打20通电话,显然不是为了告别,而是想从中能获得活下去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不知道他跟父母、朋友、导师及师兄说了什么。不过,我觉得,跟他通过电话的人,如果“敏感”一点,应该发现小黄的“异常”,如果能因势利导,引导他走出思维的死胡同,也许,这场悲剧也就避免了。

遗憾的是,没有,包括父母、导师都比较“迟钝”。据他的母亲说,小黄跳楼前,说了关于论文出错的事,担心连累导师和院长,因为论文上有他们的名字。

这个信息应该引起重视了。

那么,这个信息是否也跟导师、师兄透露了呢?他们应该也知道这件事,可是,没有人发现这名因怕连累他人而心理近乎崩溃的研究生,最终导致心理彻底崩溃,选择了不该走的这条绝路。

笔者不想去探讨这起悲剧谁该担责的问题,只想从教育角度来分析一下小黄心理及性格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以及发生问题后该如何正确处理,以警示其他孩子,免蹈覆辙。

1、寒门贵子,往往有自卑心理。

小黄在别人眼里,是很优秀的。他是普通农村家庭的孩子,凭着刻苦努力,考上了南昌大学,毕业后考上了中南大学材料工程专业的研究生。

小黄就是属于典型的寒门贵子,由于出身农家,进入城市后,会发现自己很多方面跟别人有差距,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或许,在农村读中小学的时候,这种自卑心理产生了。

这种自卑心理下的行为,往往就是遇事独自一个人扛,不轻易向他人吐露,不怎么跟他人交流。性格上的表现就是比较内向,很要强,但遭遇挫折往往不知所措。

2、利他过度,导致心理负担过重,最终导致崩溃。

我们从小就会被教育心中有他人,这是必须的,也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组成。但,凡事都该有个度,超过了度,好事也会变成坏事,好品质也会变成性格缺陷。

小黄就是这种情况,他“利他”过度了。我猜想,他的父母一定邻里亲戚中的好人,从小就教育孩子心中有他人。但,可能过度了,“他人”的事实在太多,一个人的心理怎么能承受得了呢?

小黄的论文发表在SCI收录期刊欧洲刊物上,对于一个研究生而言,实在是一大喜事。可是,他忽然发现,论文里有配图没有修改,还有一个公式弄错了。

在严厉打击“学术不端”的大背景下,一个24岁的研究生,这压力是心理上所承受不了的,一时间不知所措。

所以,他才打了20多通电话,目的就是寻找解决方案,可是,由于自卑性格,也由于害怕,他没有明白无误地告知相关人。在没有寻求到妥善的解决方案的情况下,为了不连累院长、导师,于是选择了一死了之。

如果,这篇论文没有院长、导师的名字,就他一个人的署名,这个悲剧是不会发生的。

所以,过度的利他,是一种病,是一种心理疾病,这是真的。家长必须记住这一点,教育孩子心中由他人是必须的,避免孩子过度自私,但也要把握好度,避免孩子过度利他。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3、发现论文有错后,小黄该怎么做?

首先,他应该主动把这种情况,跟导师、院长说清楚,接受批评。他们比自己经历要丰富得多,这点问题是完全可以找到解决方案的。

其次,联系刊物编辑,看是否可以采取补救措施。一般情况下,是可以修改的。换上正确的配图,正确的公式,这问题不是什么大问题。

第三,如果以上两个措施都遭到拒绝,那么,就告知父母,听听父母的意见。

退一万步讲,这个论文的错误,是撰写中出现的错误,并不是什么学术不端。即使是导师、院长不理解,拒绝帮助。刊物编辑也拒绝修改,又能怎么样呢?

保存好这些证据,根本就不可能被定为学术不端。再退一万步,即使被不公正地当作学术不端,一个硕士学位证,也不值条命吧?

作为父母,会出面帮助孩子维权,而且,宁愿孩子不毕业,也不会让孩子走极端的。

第四,作为现代信息时代的研究生,在各条路不通的情况下,还可以借助网络舆论的力量,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一篇论文出错实在不是什么大事,根本就不该导致如此悲剧的发生。

大家同意笔者的意见吗?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