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一个月就是2021年高考了
十余年寒窗苦读
数不清的习题、堆成山的笔记
期待换来
那一纸珍贵的录取通知书
莘莘学子来远方
在清华园接受春风化雨般的教诲
又自清华扬帆启航
光阴流转、似水华年
他们与清华的缘分就是从那张
来自清华的录取通知书开始的
今天,我们就带着它一起回味
那曾经挥洒的汗水
那曾经奋斗的青春
也为更多义无反顾的前行喝彩
“曾经拥有”的录取通知书
“曾经有一份清华录取通知书摆在我的面前
但我没有珍惜
如果上天可以给我再来一次的机会
我会对那张通知书说三个字
——马上来!”
这本是大家调侃的段子
没想到
历史上真的有拿到清华录取通知书
却没来报到的同学
在清华大学校史馆
有这样一套完整的
1931年清华大学录取资料
这套录取资料的主人名叫罗星
是清华“第七级”录取的184名新生之一
罗星的入学资料
不过罗星本人并未凭这份材料来清华报到
彼时他已是南开大学数学系的学生
至于为何考取清华
又为何与清华“擦肩而过”
早已无从考证
但这份历史资料被完整地保存下来
并最终由校友袁帆收藏和捐赠给清华校史馆
仿佛落叶归根一般
最终回到了起点
为清华早期的历史填上了重要的一笔
最有“硝烟味”的录取通知书
我们试图找寻老一辈清华人的录取通知书
询问了多位老先生均未能寻到
但却偶得了这张
西南联大的学生注册片
出生于江西九江一个铁路职员家庭的潘际銮
从小聪明伶俐
小学时接连跳级
然而,抗日战争的爆发
令他和家人颠沛流离
在逃亡的旅程中他甚至感染伤寒
幸而最终战胜病魔
由于无法获得持续系统的教育
潘际銮几乎自学了
大部分小学和中学的知识
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昆明中山中学
1944年,潘际銮进入西南联大机械工程学系
西南联大师生虽然生活在艰苦的环境里
但这丝毫也没有减低他们求知识
做学问、关心国事的热情
潘际銮在西南联合大学的学生注册片
联大活跃的、开放的学生环境
给潘际銮提供了一个自由弛骋的广阔天地
联大踏实严谨的学风
和师长们的学识、作风、品格
影响着他一生的为人与治学
1946年8月,联大三校复员北返后
潘际銮转入清华大学机械系继续学习
毕业后他留校担任助教
后被推荐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读硕士研究生
师从焊接专家普洛霍洛夫
从此一生与焊接结下不解之缘
他毕生投身焊接科学与教育事业
成为中国焊接学科的创始人之一
最“翻天覆地”的录取通知书
1977年
高考制度在经历了10年停摆后得以恢复
许许多多的青年人看到了转折的曙光
管晓宏便是其中一员
管晓宏的入学通知信函
管晓宏在小学四年级之后
便没能再进行系统的学校教育
而是进入工厂
做过木工、钳工、车工等许多工种
并自学了初高中课程
1977年
管晓宏与很多青年人一样
走进考场
书写改变人生历程的答卷
而他也如愿以偿进入清华自动化专业
进行系统的培养和深造
如今,管晓宏已经成为
系统控制和智能网络领域的权威专家
他说
自己个人的发展是融入在国家发展中的
在他眼里
选择自动化是因为这门学科
是“科学前沿、国家需要”
几十年过去了
这份初心,从未改变
跨越40年“同框”的录取通知书
和管晓宏一样
刚刚高中毕业的万书波
也在恢复高考第一年就参加高考
并报考清华大学
当终于接到入学通知书的一刻
他“感觉到了幸运之神的眷顾”
幻想着憧憬着美好未来
和来自祖国各地的同学们汇聚于清华
一张通知书让大家结缘
而更为神奇的缘分是
2018年
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伟大的变革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上
万书波捐赠给清华大学校史馆的
他那张发自1978年9月
学生姓名、院系名称和报到时间
都由手写填入的
薄薄的一张纸
和另一份诞生于2018年7月的
清华录取通知书相遇了
新版清华录取通知书上
极具科技感的立体二校门
由在校学生手工制作
寄托着对“00后”新生的祝福与期盼
两张连接着40年时光的清华录取通知书
如同一个时代的缩影
见证了清华与祖国
共同迈向新时代的铿锵脚步
“幸福平方”录取通知书
在清华,提起马冬晗、马冬昕
这对知名的清华双胞胎姐妹花
很多人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几个关键词
“特奖”“学霸”“传奇”
两人在高中时便成绩优异
分别凭借物理竞赛和化学竞赛
成为清华大学有史以来
第一对被保送入学的双胞胎姐妹
2008年入学之后
二人更是凭借自律、勤奋、上进的品质
方方面面表现优异
并于2012年免试攻读清华大学博士学位
马冬晗、马冬昕的本科录取通知书
如今姐妹两人依然奋斗在各自研究的领域
笃行不倦地追寻着科学理想
每年秋天
双胞胎同时带着录取通知书来清华报到
已经不是啥新鲜事儿
能够和亲兄弟姐妹
并肩在这座神奇的园子里留下回忆
也是人生乐事
最“震撼”的录取通知书
在冬晗冬昕姐妹入学的同年
王佳明也来到了清华园
2008年5月12日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
让北川中学的校舍瞬间倒塌
正在北川中学读高三的王佳明
帮助老师快速组织同学们撤离
随后,他又和同学一起
从废墟中救出20多名被困师生
当年6月
王佳明荣获“抗震救灾英雄少年”
被保送至清华大学
带着家乡人的期盼
和对清华的憧憬与感恩
王佳明穿着朴素的纪念衫
在专门为地震灾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准备的“特别绿色通道”前
办理了临时贷款
完成了入学报到
在清华的岁月里
他努力地学习、热情地生活
不仅成绩优异
还多次参加公益志愿活动
累计献全血13次
获得研究生特等奖学金
还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北京青年五四奖章”等多项荣誉称号
王佳明的本科录取通知书
2012年
王佳明获得了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机会
但他选择报名参加清华的研究生支教团
先到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支教一年
2016年研究生毕业后
他又放弃了在大城市的就业机会
成为选调生回到四川绵阳老家
“人这一生,说短很短
你看马兰花
要开在祖国最需要的土地上。”
当年的抗震救灾小英雄
继续用自己的方式反哺教育、回馈社会
将在清华的所学所得、所思所感
融入进行动中
担当起清华人的责任与使命
最“励志”的录取通知书
2012年,来自重庆万州的张华峰
是清华第一批通过自强计划招收的学生
当时的新闻用“山沟里飞出金凤凰”
来形容这位少年
在清华的几年里
他凭借不懈努力获得助学金
奖学金和科研补助
为家里分担了很多经济上的压力
张华峰的录取通知书
如今,张华峰已经进入科研单位工作
在部门作为两项重点项目的技术骨干
今年年初,他刚刚和相恋5年的女友领证
迈向了人生崭新的阶段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这八字校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清华人
而自强计划
也正是承载着这一份激励与期待
为许许多多如张华峰一样的寒门学子
创造更多求学的机会
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
2015年
来自甘肃的韩储银也通过自强计划
进入清华的校园
从小生活在闭塞山村的他
求学之路异常艰辛
但也正是这样的逆境
磨练了他的意志、塑造了他的品格
韩储银的录取通知书
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
韩储银便深感“离梦想更近了”
“又是一个梦的起点”
本科四年期间
他参与了十余次公益类社会实践
并在本科毕业后加入研究生支教团
前往延安支教
“待到新木长成时
你会因为选择了我而欣喜”
这棵“新木”同王佳明一样
用支教的方式播撒希望的种子
“我知道我该做什么
十年后的我
将致力于西部贫困山区孩子的教育”
当年第一次走出大山的韩储银
还十分腼腆和青涩
却把这份理想说的铿锵有力
如今,支教结束的韩储银重返清华读研
也将用行动去践行自己的初心
最具“书院气质”的录取通知书
来自黑龙江的姑娘宋美潼
从小对古文字学与青铜器学产生兴趣
立志从事相关基础科学研究
2020年9月
她以第一届强基计划学生的身份
拿着带有立体二校门的
清华大学新版录取通知书
提前于同级学生
来到心心念念的清华大学日新书院报到
在这里
她更坚定了要为冷门绝学的继承和发展
贡献自己的力量
宋美潼的录取通知书
和宋美潼一起
以强基计划首届学生身份
进入清华大学的同学有900余名
他们分别进入
致理、日新、未央、探微、行健
五个书院学习
2020年强基计划新生报到
致理书院物01班的林鑫奕
中学时就在物理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这份热爱一直延续至今
成为他刻苦钻研
不断求索的动力源泉
林鑫奕的录取通知书
行健书院力0班的翁康宇
高一时因清华的一次讲座
而对钱班心生向往
致力于我国关键技术的突破
永葆探索的激情和执着
让他在书院感受到了认同感与归属感
翁康宇的录取通知书
还有就读于未央书院能动01班
成绩优秀、热心公益的李重言
不仅加入领航服务团、学生对外交流协会
还作为志愿者参与多项大型活动
曾利用假期打工攒钱资助家乡失学儿童
因疫情而坚定学医志向的
探微书院生医0班秦诗怡
考入清华后积极上进
还入选了北京冬奥会志愿者
……
他们都在2020年的秋天
执这份录取通知书
开始了属于自己的清华之旅
李重言、秦诗怡的录取通知书
致知穷理,学古探微
春风化雨,其乐未央
人文日新,行健不息
……
这些蕴含在清华文化中的精神
都印刷在他们的通知书上
同时也承载着无数人期待的目光
落在他们肩头
不久前
清华大学2021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
对外发布
那些立志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胸怀家国、志向坚定的少年
为你们加油!
2021年的秋天
期待你们成为
带着最具“书院”气质录取通知书的
1字班新生
走入清华园
从泛黄的信封
到印着二校门的特快专递文件袋
从一张单薄却郑重的纸片
到蕴含巧思的入学纪念卡
录取通知书的样子在改变
但它背后
沉甸甸的希望和期许
不曾改变
少年追梦的起点
穿越光阴 合辙相印
热血澎湃的初心
质朴纯粹 坚若磐石
2021高考生,加油!
你的清华录取通知书
在等你
特别感谢|清华大学教务处、清华大学档案馆
以及各位提供录取通知书的老师、同学、校友
撰文&排版 | 李沫潼 苑洁
统筹|苑洁 张晓鸽
资料来源|清华新闻网 清华校友网
清华大学校史馆 央视网
摄影|苑洁 何康 龚昕冉
图片编辑 | 李沫潼
编辑 | 苑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