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老师“评职称”,为什么这么难?
众所周知,老师一旦获得较高的职称,工资就能够提升一大截。因此,很多老师都渴望提升自己的职称,而且随着各地人才工作的开展,职称的价值也被越来越突出地发掘出来。
谈及职称问题,我们不禁要问,职称到底有什么作用?
1、民主测评。
对于教师而言,老师的职称最为直接的就是福利的分配,同时也是激励老师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源动力,间接地提升个人的教学水平。
这也或许是职称能够延续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作为老师应该认可“职称制度”存在才是,毕竟每一个人都能够通过自身能力提升,就能够获得相应的福利。可见,制度设计之初,其实是出于“好意”。
可是,这些年来,对于“职称”的反对意见,也越来越多了起来,尤其是教师类的职称,甚至有人将问题归结到了民主测评上。
大家反对职称,真的是民主测评出了问题么?
2、老实人吃亏。
实际上,在职称评定的过程中,有些老师在教研水平方面落后于那些业务能力极强的老师,但是通过强大的人际关系,通过“走动”,往往可以对一些“老实巴交”的老师进行“反超”。因此,以至于职称评审过程中“关系”成为了一个重要因素。
显然,在现实中的“人情关系”,在教育系统的职称评审中如果不加以约束和限制,那么对于 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可能带来更多负面的效果,不仅让中小学老师们更注重人际关系的交往,更让实干的老师变得人心惶惶。
而改变民主测评的占比,或许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单位“老实人”吃亏的问题。
或许,民主测评应该存在,但是绝不能成为“关键因素”,换句话说,教学能力应该占据更大比重,优化职称评选中的各个指标,让人才真正获得福利,让老师更愿意去主动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
因此,并非是民主测评出了问题,而是民主测评不该成为“主要因素”,在评选的各项指标上,应该有所侧重,从“初心”出发,能够鼓励老师提升业务能力的,就是好的指标。
3、“评职称”要优化。
职称评审应该优化,而不是取消!
对于业务人才,应该鼓励其在业务方面的钻研,不能让政策将业务人才逼成一个善于钻营,善于交际的“人才”,而作为老师关系应该“简单”一些,心灵也应该“纯净”一些,毕竟老师最靠近“学生”,扛着培育“下一代”接班人的重任。在降低老师“关系”的同时,加大老师业务能力提升的“动力”,成为基础教育水平提升的关键。
所以说,教师职称在现阶段,依然有着巨大的价值,马上取消显然不现实。只是如何发掘职称的价值,需要管理者能够切实从一线教师的实际状况和现实需求出发,从学校的教研建设 角度出发,用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去解决最基本的矛盾。
那么,说到底,在职称方面,教育管理者,包括那些学校的领导者,对于职称是起到“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成为了至关重要的因素。换句话说,如何将“优秀校长”选任到学校,成为了一个学校能否发展更好的重要因素,而对于一个地区的教育,则需要一个好的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
这也就是说,在教育领域,管理者往往起着关键作用。
换句话来说,“职称”的设立初衷并没有错,但是现在的“职称制度”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到底是起到“消极”作用,还是起到“积极”作用,是伤害教师,还是保护教师,主要取决于教育系统的相关政策和导向。
4、老师心中的“痛点”。
实际上,国家的政策是好的,目的明确、意图良好,但是在具体政策落到实处的时候,却往往被有些人钻了空子、打了折扣,造成了教师职称评审的变味和走样。
比如在几年前,国家就规定了对教师职称的论文不过“硬性要求”,在考评中更加注重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这本来是件好事,就是为了让教师们把更多的时间精力都放在一线教学上,不能为了“评职称”而评职称,那可不是舍本逐末吗?
但现实是,如果一个老师真正地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教学和课堂里,对于“评职称”的事情不积极、不参与,那么你会发现,明明干着同样的活,经年累月地干下去,其他老师的工资节节攀升,而自己的工资却十多年如一日地风平浪静,别提多糟心了。
所以说,如今的教师职称,确实已经成为中小学一线教师心中最大的“痛点”,如果这一问题不早日解决,对于所有教师都是一件颇为遗憾和苦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