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厅里,男孩腻歪在妈妈怀里,妈妈搂着儿子,宠溺地看他的牙,母子俩十分亲密。 餐桌旁,女孩羡慕地看着,像个不存在不相干的人。
她抬起下巴,大声对妈妈说:“你看看我的牙。” 妈妈远远看了一眼,淡淡地说:“你的牙也不好。”转头继续跟儿子亲昵。没有博得妈妈关注,女孩落寞地对着镜子,看了看自己的牙。
01这是纪录片《姐姐》中的一幕。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这个家庭里男孩被偏爱而女孩被冷落的事实。 然而,无论这个事实有多显而易见,身处其中的大人都看不见,也不愿承认。 两个孩子一起下国际象棋,男孩耍赖偷子,女孩生气,把棋盘一推,不玩了。 男孩跑去找妈妈告状,妈妈不问原由,劈头盖脸对女孩一通指责:“怎么回事儿?你懂点事儿行吗?” 男孩要玩积木,但平时负责收拾积木的是女孩,男孩玩完从不摆好。 见男孩把自己刚收拾好的积木拿出来,女孩有点着急,夺过积木,让男孩别玩这个,先玩另一套。 妈妈又赶来调停:“行了行了,怎么回事儿今天?”边说边从女孩怀里拿过积木,打开盒子为儿子摆在桌上。
男孩看球赛,但女孩想看少儿节目,倚在门边,试探地问妈妈想看球赛还是《狮子王》。妈妈脱口说:“你就少数服从多数吧,我和弟弟都看球赛。”而这个“多数”,甚至包括在厨房做饭、根本没空看一眼电视的爸爸。
▲爸爸从厨房赶来教育蕊蕊 爸爸是警察,很久才回家一次,他对女孩说,如果要搞帮派,他跟女孩是一派。但每一次,他都站在了老婆和儿子那边。这个家里,男孩就代表多数,在“少数服从多数”的规则下,女孩永远占不了理,得不到支持。
02
短短20分钟的视频,“你是姐姐”这句话出现了无数次。 “你是个姐姐,你陪弟弟玩一会儿。”“听话,你是姐姐,别让人笑话。”“你弟弟学国际象棋,他得两个人下,他自己怎么下?在家里陪陪他不应该吗?你是姐姐嘛不是?” 姐姐,似乎是女孩在这个家里唯一的身份,迁就、照顾弟弟是她最大的责任。 然而,这个“姐姐”其实跟弟弟一样大。他们是龙凤胎,同一天出生。
因为爸爸妈妈想让女孩照顾男孩,剖腹产时就先取出了女孩,让她做了姐姐。
6岁的蕊蕊,尽管自己还是个孩子,却因为“姐姐”这个称呼,而必须更加懂事、谦让,处处以弟弟为重。 不难看出,蕊蕊是一个勤快的孩子,她会把弟弟玩过的积木收好,会帮妈妈洗手绢、擦地,而且跳舞和画画也很好。 而弟弟,下棋耍赖,指着试图抢遥控器的蕊蕊大喊大叫:“给我杀了,把她杀了!”气焰嚣张俨然一个小皇帝。 即便这样,弟弟还是倍受宠爱而蕊蕊总在挨训。妈妈话里话外嫌她作、闹腾,爸爸高高在上地批评她任性、自私,还“客观公正”地说:“你弟弟错比你少这是事实。”
比起弟弟,蕊蕊的确是“闹”一点。她会在爸爸妈妈都向着弟弟时躺地上打滚,也会在受尽一天委屈后不上桌吃饭。 因为,无论她说什么,怎么请求,都没人在意和尊重她的需求,她只能用极端的方式发泄情绪。 而弟弟,无论想做什么都会被满足,根本不需要自己争取。想看球赛妈妈就陪他看,哪用自己抢遥控器呢? 妈妈一副无奈的样子,抱怨管不了蕊蕊。但蕊蕊需要的不是管,而是爱。多爱她一点,她会比弟弟更省心,根本不需要管。03当弟弟告状,妈妈指责蕊蕊时,蕊蕊突然冒出一句:
“你不是说不喜欢我吗?”妈妈突然沉默,露出尴尬又默认的表情。
妈妈不喜欢自己却向着弟弟,是蕊蕊反反复复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她真真正正最最在意的事。 爸爸说,蕊蕊和弟弟吃得一样,穿得一样,她一个6岁的孩子疑心就这么大,将来怎么跟别人共事? 妈妈说,她没有不喜欢蕊蕊,她对蕊蕊和弟弟是一样的。 但是,妈妈一次也没有对弟弟黑过脸,每次看向弟弟都是止不住地笑,却一次也没有对蕊蕊笑过。斜斜看向蕊蕊嫌弃又冰冷的眼神,隔着屏幕都感到一阵寒意。
而且,一整天下来,妈妈也没有抱过蕊蕊,总是离她远远的。但是弟弟,一直黏在妈妈身上,几乎没有下来过。 当蕊蕊沉浸在悲伤中,还不愿上桌吃饭,妈妈和弟弟已经吃完,依偎在一起开开心心地看起了电视。
妈妈总是说,自己忙,要洗衣服,要做饭,要送两个孩子上幼儿园,再没有多余的精力。但她始终有时间回应儿子,让他仗着妈妈的爱,在姐姐面前耀武扬威。 抱抱女儿、对女儿笑笑需要多少时间呢?不愿意而已。 短片中有一个细节让人觉得心酸又讽刺。蕊蕊闷闷地躺在沙发上,影碟机里,一个温柔的女声说着: “小朋友,我们都渴望温暖,我们都渴望长大。我们渴望朋友、智慧、信心和力量。”这时,妈妈来到客厅,略过蕊蕊,径直走向儿子。蕊蕊看着妈妈和弟弟,像一个旁观者。
她渴望温暖,但温暖洒不到她身上。 “你不喜欢我”,这句话是埋怨,也是请求,请妈妈多爱自己一点。只是无数次,妈妈都像这样,对她视而不见。04这部纪录片拍摄于1996年,20多年过去,蕊蕊早已长大。据导演李玉说,蕊蕊很优秀,去了国外读书。
在变得独立和强大的过程中,她或许已经摆脱原生家庭的伤害,完成了自愈。遗憾的是,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的蕊蕊是小小女孩,在长大之前,有无数的委屈和心酸要尝。 上个周末带团子丸子去吃肯德基,隔壁桌是一对年轻的夫妻带着两个孩子,7岁左右的女孩和5岁模样的男孩。 男孩把薯条拿到自己跟前,津津有味地吃着。女孩也想吃,拉了拉装薯条的盘子。男孩立马大喊大叫,妈妈脱口就对女儿一阵痛骂,爸爸拿过薯条袋子,递到儿子手上。 短短半小时的用餐时间里,类似的情况发生了五六次。女孩崩溃,哭着控诉: “知道我为什么从来不说我饿吗?因为我知道,就算我饿了,我想吃的东西你们也不会给我买!” 点餐的时候,妈妈一直问男孩想吃什么,女孩小声说了一句蛋挞,不知道妈妈有没有听见。
只是直到他们离开,也没有蛋挞出现。
小女孩们力量弱小,无法改变,也无力反抗。自救的唯一办法,是长大。但不是每一个女孩都足够幸运,能够在自立以后自我治愈。 有些伤害,会伴随人很久很久,甚至一生。 朋友就是这样长大的“姐姐”。小时候对妈妈撒娇总被拒绝,再也不敢撒娇,不会示弱。后来谈恋爱和工作,无论内心多柔软,有多少善意,都给人冷漠的感觉,吃过不少苦。 结婚以后也不敢要孩子,怕养不好。因为跟父母关系疏离,她也不知道该怎么跟自己的孩子相处,想到自己以后会变成妈妈的样子就觉得恐怖。 短片最后,在爸爸的劝说下,蕊蕊去跟妈妈道歉。妈妈终于轻轻地抱了她一下,蕊蕊却哭到停不下来。
明明没错却被迫道歉,真的很委屈很委屈吧?直到最后,她内心的声音也没有被听见,她的感受也没人在乎。 而这,只是她漫长童年中最最普通的一天。孩子已经道歉了,父母欠孩子那句“对不起”什么时候说呢?图片及素材来源:《生活空间·姐姐》、日剧《小偷家族》、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