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清华校长”梅贻琦:真正厉害的高手,一生只做一件事

作者 | 樊登读书 · 江月

主播 | 樊登读书 · 路遥

"

时代印记 · 记录非凡人生。

书友们晚上好,这里是由樊登读书打造的新栏目《时代印记》

栏目将为大家搜集古今中外各个行业值得被记录的人,借由这些“非凡”人物,我们一起对人生重新定义和思考。

每天一期,欢迎您的持续关注~

本期栏目出场的主人公,被誉为“一个时代的斯文”,他成就了今天的清华,也缔造了西南联大的教育神话。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永远的清华校长-梅贻琦的传奇人生~

"

民国,是一个距离我们百年有余,却让人无数次回味的年代。

在那个激扬的时代里,最耀眼的,莫过于那些博学而自由的灵魂。

譬如,只有初中学历、却破解高斯难题的数学家华罗庚;

著有煌煌历史巨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的国学大师陈寅恪;

还有会说33种汉语方言、精通8国语言的“中国现代语言学先驱”赵元任……

这些熠熠生辉的大师,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受到过一个人的提拔,因而在清华任教。

这个人,就是 “永远的清华校长”——教育家梅贻琦。

直到今日,他那句铿锵有力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依然振聋发聩。

如今的清华大学,是顶尖学府,无数人向往的殿堂。你可知,上个世纪刚刚创建的清华,只是一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大学。

清华大学的声名鹊起,便有梅贻琦很大的功劳。

有人评价他是:“一生清华,一世清白”。

其实,一生太短,只需做好一件事,就已经对得起悠悠岁月。

今天是梅贻琦逝世59周年,让我们跨越历史的长河,一窥那个时代里,梅贻琦先生的抱负和伟志,感受先生的不朽精神。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1

人心涣散时,临危受命

身为一个大学的管理者,在常人印象中,这人应该是活跃且健谈的,在人事关系中,如鱼得水,应付自如。

而梅贻琦是一个异类,他的个性寡言而沉静。

陈寅恪说:“梅先生说话那样谨言,那样少。”

清华的学生们曾编了一个顺口溜,用来形容梅贻琦:

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可是学校总认为,恐怕仿佛不见得。

这句打油诗里,都是梅贻琦常说的话,可知他平日里极为慎重、少言。

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时,很多人都疑惑,他能在这个位置上做多久?

毕竟,在梅贻琦出任之前,已经有三任校长被清华师生驱逐了。

那是1930年,校长罗家伦配合国民党,试图对清华进行纪律化管理,在校园内宣扬国民党党义,希望学生们都为党国所用,并对反对的声音大肆打压。

这样的行为,遭到了全校师生的剧烈反抗。

学生们罢课、游行、抵制,终于将前任校长罗家伦赶走了。

此后,还有两位校长都是干不了几月就离开。

梅贻琦就是在清华人心涣散的时候,临危受命。

(图片来源于电影《无问西东》,侵删)

在北京的清华园,这位鼻梁上架着眼镜、眉目清秀,穿着深色长衫的梅贻琦,用平和沉稳的语调,发表了一份后世广为传颂的就职演讲。

望着台下一双双对他怀有疑虑的眼神,他不紧不慢地说:

“我希望清华能够在学术上保持它的地位……

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

接着又提出著名的“大学大师论”,认为大学不是有高楼就可以了,而是要有大学问者,有致力于教育的大师。

他的一番演讲,与以往将清华搞得乌烟瘴气的校长完全不同。

他没有提为政治服务,而是希望学生“致力学术,造就有用人才,将来为国家服务。”

听到这里,台下终于掌声雷动,他们从这位新校长的言论中看出了希望:

这人,或许能够还清华一方清净天地?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来源于电影《无问西东》,侵删)

2

任职清华时,兼容并蓄

梅贻琦做校长时:“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如何耳。”

他对清华大刀阔斧的改革,就始于为清华网罗优秀人才。

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是其中之一。

1930年,华罗庚凭借一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轰动了整个数学界。

当时的清华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希望让华罗庚来到清华大学图书馆担任馆员,他拿不定主意,找校长梅贻琦商量。

梅贻琦大力支持:“只管让他来!”

从1931年起的四年时间里,华罗庚以初中学历,连续被破格提升为助教、讲师,这样的提拔速度,在当时整个教育界都极为罕见。

这背后,都离不开梅贻琦的大力支持。

而华罗庚正是因为有了清华这段经历,才得以去往剑桥大学学习,并在此期间发表了关于高斯的著名论文,享誉世界。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梅贻琦曾有一段“吾从众”的箴言,他力推“教授治校”,称呼自己不过是给教授端端茶水的人。

梅贻琦的儿子梅祖彦在回忆父亲时,就说道:“对知识分子心态了解之深,当时少有如他的人。”

正是这样兼容并蓄的态度,才让清华大学荟聚了无数名师,迎来了建校以来大师璀璨的时期。

朱自清、陈寅恪、叶公超、金岳霖、闻一多、俞平伯、余冠英……

在梅贻琦任职期间,这些大师都曾执鞭清华。

在清华,从没有一位教授,因为不同政见而被解职。

清华师生们发现,不善言辞的梅贻琦,却有着格外宽广的胸襟和广博的视野,他话不多,却不独断专行,给师生自由发展学术的天地;

他说着“吾从众”,看似没有自己的主见,实则所思所想,全从师生的角度出发。

这是一个一心一意为了清华发展的好校长,全然没有自己的私心。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3

政治动荡时,初心不改

在履行“大学大师”的诺言时,他对学生也十分的爱护。

当时的中国,政治运动风起云涌,梅贻琦不希望学生卷入政治风波中,不鼓励学生在校时参与政治活动。

他认为,大学是求学的阶段,是教会学生辨别自己的人生道路,至于政治立场的左中右,则需走到社会上再说。

1935年,日本侵略军策划“华北五省自治”,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抗议,抗日救亡“一二九”运动爆发了。

清华大学一些学生的抗议活动激怒了国民党政府。

政府派出了大批军警,到清华大学抓捕带头“闹事”的学生。

因为清华园很大,学生散落在各处,于是军警找到校长梅贻琦,要求他提供一份学生的“黑名单”,否则不会善罢甘休。

梅贻琦不慌不乱,交了一份住宿名单。

当师生们得知这个消息,均疑惑不解,怎么也想不通校长竟然会“出卖”自己的学生。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梅贻琦给到的,是一份之前的旧名单,学生们早已毕业,和现在的名字大都对不上。

而当晚被捕的约20名学生,大都是无辜的,后来在梅贻琦的保释下,全部释放了。

之后,梅贻琦教育学生:

“青年人做事要有正确的判断和考虑,盲从是可悲的。徒凭血气之勇,是不能担当大任的。”

在场的学生,被梅贻琦坚定的话语震慑到,默默记住了校长的教诲。

梅贻琦任清华校长时,始终保持着学术自由的初心。

在梅贻琦的保护下,清华成为了当时政治动荡中的一片清净之地,也让清华的师生们得以保持自由而独立的气质。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4

风雨飘扬时,弦歌不辍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不久,北平沦陷。

为了保存高等教育的血脉,清华、北大、南开决定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几千学生历经长途跋涉,涌向长沙。

没想到,日军的炮火很快攻上了长沙,师生们无奈继续向南迁移,到达昆明。

于是,西南联合大学在战火轰隆中诞生了。

西南联大的生活,是想象不到的艰辛。

有学生回忆道,那时:

饭菜寡淡,到了开饭时,一群人围着饭桶,胳膊向里插,而桶里只有清水煮的萝卜白菜,没有盐,也没有油。

房间是土墙泥地稻草顶,四十人住一屋,窗户就是几根木条,冬天用糊制挡风。

战时物价飞涨,学生、教授们全都挨饿。

梅贻琦身为校长,家里同样捉襟见肘。他的儿子梅祖彥躲警报时丢了一副近视镜,没办法看书。

想要配一副新眼镜,梅贻琦发现,自己家里连一个眼镜的钱都拿不出!

为了维持全家的生计,梅贻琦的夫人,学着做“定胜糕”,沿街叫卖,贴补家用。

即使家里如此窘迫,梅贻琦也没想过私吞政府给学校拨款的资金,以权谋私。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曾经西南联大有一个附属中学,办学质量不错,很多人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在这里上学。

当时的“云南王”龙云主政云南,是权倾一时的人物,他的孩子考联大附中落榜,便让秘书找梅贻琦疏通关系。

没想到,秘书告知他,梅校长自己的女儿梅祖芬没考上,所以也没录取上附中。龙云释然,遂不再提此事。

不仅如此,梅贻琦也自身作则,虽身居高位,却从不以权谋私。

身为校长,他和其他教授一样租条件不好的民房,把校长专车分给学校公用,自己主动免去拿补助金的机会。

在艰难的环境里,梅贻琦如同西南联大的一座保护神,守护着这座大学的神圣和纯洁。

当时,闻一多在西南联大任教,作为民主斗士,他经常在课堂上发表一番激情澎湃的政治演说,引来国民党的注意。

国民党政府日渐不满,要求梅贻琦解聘闻一多。

梅贻琦并未理会,面对政府的施压,他巧妙地回应道:

闻一多的少数言论确实有不当之处,但可能是他一时冲动,也许是他家里事情比较多,又有病人,生活困难,愁闷郁于胸中,所以才找机会发些火气。

这一番回应,不仅保住了闻一多的教授职位,还意外给西南联大的教授们提高了待遇。

在动荡的局势下,梅贻琦左右腾挪,守护着这所来之不易的大学。

西南联大,也成为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

英国的科技史大师李约瑟在参观这所大学后,惊讶于它的学术水准,竟然可以与牛津、哈佛等世界名校媲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5

一世清白,一生斯文

抗战胜利后,梅贻琦去往台湾。

1955年,他到台湾办校,在新竹建立国立清华大学。

就在国立清华大学建校五年后,他不幸身患癌症,为清华操劳了一生的梅贻琦,并没有什么积蓄。

还是清华校友们为他募捐治病,半年内募集了台币几十万元,令梅贻琦感动得无言落泪。

1962年,梅贻琦先生在台湾逝世。在他去世后,后人得以把他随身携带的手提包打开。

打开后,所有人全部惊呆了。箱子里,并不是什么贵重的遗物,而是清华庚子赔款的账目。

在他执掌清华十七年间,记下了每一笔账目使用的情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很多人感慨,清华庚子赔款的数额巨大,可是梅校长却分文不取,即使在自己生活最艰难的时刻,也未想过私吞。

这样的高尚和清廉,令后世赞叹。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梅贻琦一向为人低调谦虚,不喜表现,1937年成立西南联大时,他却说过一段“高调”的话:

在这风雨飘摇之秋,清华正好像一条船,漂流在惊涛骇浪之中,有人正赶上驾驶它的责任。

此人必不应退却,必不应畏缩,只有鼓起勇气,坚忍前进。

虽然此时使人有长夜漫漫之感,但我们相信,不久就要天明风定。

到那时我们把这条船好好开回清华园,到那时他才能向清华的同人校友说一句“敢告无罪”。

他,就是清华永远的掌船人。

参考资料 | 黄延复、钟秀斌:《一个时代的斯文:清华校长梅贻琦》,九州出版社,2011年

岳南:《大学与大师:清华校长梅贻琦传》,中国文史出版社,2017年

作者 | 江月,长期主义者,用写作照见远方的路。

栏目主理人 | 澄子

排版 | 北贝

音乐 | The Way We Were - David Davidson

话题时间

“读完今天的文章,你有什么想对梅贻琦说的话”

快来留言区告诉读书君吧~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啦,每晚7点,我们不见不散哦~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