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录视频强迫捐款,学生“谈捐色变” ,这是哪门子的德育教育

前几日,湖南湘西某小学内,某二年级老师让没有捐钱的十几位同学站成一排,拍视频到家长群里,让家长支持一下。

据学生家长介绍,学校组织的捐款活动,建议每个学生捐6块钱,孩子忘记告诉自己了,就没有捐,看到视频后有家长因为尴尬捐了钱,但觉得献爱心变成了强迫式,很气愤。

之后当地教育局回应了此事,称已有专人进行调查,调查清楚后会按照流程来处理。拍摄视频的老师道了歉。

对此,有网友评论道:“捐钱不应该是自愿的吗?怎么变成了一种义务呢?”,还有人质疑学校为什么要组织没有经济来源的小学生捐款

学生时代,大家多多少少都遇到过捐款活动:地震洪水过后,给灾区捐款,学校里有人得了白血病、癌症以后,组织同学捐款。如鼓励学生们平时节约零用钱,能捐就捐,不能捐也不碍事,那倒没有什么。

但问题在于,该学校建议每人捐6元,还算完全意义上的自愿吗?若是某个班级的人均捐款额达不到6元,班主任老师可能会被批评,在同事面前抬不起头,为了面子和绩效,就会把压力转移给学生和学生家长。

拍摄视频发到家长群里的方式,或许没有逼捐那么严重,但这种行为确实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让部分家长脸面无光,让出发点很好的慈善行为变了味。

乐于助人的品德非常高尚,值得肯定,但我们不能把每个人都当成圣人来对待,对于普通人来说,不伤害他人也不捐款,也是很正常的行为。对不捐款的人冷嘲热讽,才是道德低下。

广东茂名也发生过类似的新闻,一名学生得了白血病,学校组织捐款,有10多个学生没有捐款,老师让他们手背在背后站在讲台上,拍了照片上传到了家长群里,配文:“这几个人没有捐款,就有点离谱”。

离谱的不是孩子,而是学校和老师。按照《慈善法》的相关规定,学校并不能成为募捐活动的组织者。老师对没有捐款的孩子有意见,大可以私聊家长,这种拍照嘲讽的方式,获得了道德上的优越感,但却丢掉了作为老师的基本职业道德。

有人认为,应该禁止小学、中学组织的捐款活动,因为这些人压根就没有收入,只能伸手朝父母要钱,不知道钱财的分量,就无从知晓奉献的不易。

善良的种子需要从小种下,绝对取缔校园内的慈善行为不太恰当。但可以对方式和内容进行革新,比如说鼓励孩子和家长把自己不用的衣服、玩具、书本送给贫困山区的小朋友,组织小朋友们参与社会活动,如去敬老院看望老人、打扫街道等。如果一定要用金钱来衡量爱心的话,那就设置匿名的捐款箱,不再统计每个班级的捐款数额。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样做,才可以让孩子们明白,善心和钱财的多少没有直接的关系,只要付出行动了,就算献了爱心了。爱心不是虚荣,不需要用白纸黑字写出来给别人看。

其实,校园里像捐款这样,名为自愿,实为摊派的事情还有很多。如蛋奶工程,出发点是好的,为了让孩子们以较低的成本,收获更为健康的身体。但部分学校名义上实行的是自愿订购的原则,还会告诉老师,订购率必须达到95%以上,老师们为了完成任务,又要求学生们必须交钱,让部分家长苦不堪言,觉得钱花得不值得。宁夏某中学,就爆出过类似的丑闻。

想要杜绝类似乱象,需要学校的管理者转变思维。学校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教给学生们基本的文化知识,做人道理,只要这方面做好了,何必看那些数字呢?学生才是学校的根基,不能为了统计数据好看,就忽视学生作为个体的自由。

大家是如何看待这一新闻的呢?

标签: 捐款 孩子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