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孕妇分娩时遇地震,被助产师和医生前后抱住,感觉地动山摇

6.4级地震后的第二个夜晚,漾濞(yàng bì)县人民医院的病人和医生全部搬至楼下的帐篷。

住院部大楼封锁,楼上一些房间还亮着,那是撤离时还没来得及关的灯。

地动山摇后的这一夜,两个孕妇在帐篷里分娩,她们是高中同学,先后生下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

孕妇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分娩;陪护的家人只能睡在车里;要洗脚得把脚抬进洗手池。

当然,这里也是温暖的。医生在危险来临时用身体护住孕妇,其他病人给孕妇赠送食物、母婴用品,一个驾驶员还送来了开水。

【1】地震那一刻,助产师和母亲从前后抱住她

左明对于地震前的印象只剩下“痛”。宫口已开四指半,阵痛袭来,是时候进产房了。

她拍拍肚子,预产期已过三天,这个小朋友终于愿意出来了。家人搀扶着她从住院部六楼的妇产科来到五楼产房,医生们正在准备手术。

一切都准备就绪,医生说,可以上手术台了。突然间地动山摇,开始剧烈震动。

“感觉所有东西都在响,窗子什么都在摇晃。”她坐在轮椅上,助产师和母亲分别从前后抱住她,护住她。她感受到安全感。她很想感谢这位助产师,但她近视,当时都没看清胸牌上的名字。

摇晃停止,医生叫他们到楼下去。丈夫和婆婆在病房外等她,丈夫说,“你怕什么,有我在的嘛。”她哭笑不得,“地震了你在也没用啊。”

一层楼都是空的,楼道里也几乎没人。

家人连拖带抱地把他们送到地面。医生找个棚子,随便扯几张布遮住,这便是临时产房。设施是简陋的,人心是暖的。余震不断,婴儿用的所有东西都在住院部的病房里。其他病人给他们的帐篷送来了衣服和食物,这些好心人都没有留下名字。

他们知道的唯一一个留下身份的人,是一个驾驶员,也是病人。他给左明送来了开水。

22日晚11点8分,儿子出生了。这个过程并不顺利,她双腿一直颤抖,甚至没力气。孩子的名字她还没想好,也可能叫“震生”,这个名字比较有意义。

病床上,她听到护士说,“常玉燕(化名)也要生了。”常玉燕是左明的高中同学。

【2】12平米的帐篷成了临时产房

常玉燕进产房是在凌晨4点过后。她比左明幸运,那时帐篷已搭好,12平米的蓝色帐篷成了临时产房。虽然比不上原来的手术室,但常玉燕说,“我们都能相互理解。”

她不太记得地震时的情况了,即将临盆的疼痛让她顾不上是否地震。只记得地震发生后,她从三楼的病房走到地面,坐在路边等着。帐篷搭好了她连病床也躺不住,腰疼得厉害。

生产困难,她不会使劲儿,“医生一直陪着我,鼓励我,教我怎么做。我因为不会用力,生的时间特别长”。常玉燕感觉自己给医生添麻烦了。

23日凌晨6点47分,她生下七斤多重的女儿。此时的她精疲力尽,但也终于能把注意力转移到生产以外的事情。她记得那时候天亮了,鸟儿啾啾地叫着,一声接一声。

产妇在帐篷里,之前准备好的母婴用品还在楼上病房里。县城几乎空了。前一晚地震后,所有人都搬离室内到空旷地带。

常玉燕的家人走遍县城也没找到一家开着的母婴用品店,只能趁着没地震时冲上楼去病房拿物资。

常玉燕弟媳给武汉晨报记者看了一段他们上楼拿物资的视频。视频里,常玉燕母亲扛着大箱子迅速冲进病房,整个楼道里一个人都没有,瓷砖掉落一地。

后来,左明送了他们一个纸尿裤。

【3】一支“娘子军”

漾濞县人民医院妇产科的郭医生向武汉晨报记者介绍,科室病人已全搬至临时病房。“在这里十几年,还没见过这么大的地震。”

郭医生介绍,地震发生后,医院和县政府协调,各方面得到通知立即行动。因为有孕妇正好要分娩,妇产科是比较早得到帐篷的科室。

22晚余震不断,当班医生在地震间隙多次往返帐篷和住院部,将药品和器材搬至临时产房。

如今的临时产房是一间12平方米的蓝色帐篷。医院执行分班执勤制,一个班由医生、护士、助产士三人组成,每个班轮值24小时,救护车也随时待命。

漾濞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是一支“娘子军”,所有医护人员均是女性。

地震来临后,所有人都回到一线工作,医护人员的帐篷就挨着病人帐篷。“你看那些小姑娘,一个个手臂细细的,照样往返(帐篷和住院部)一筐一筐地搬东西。”

23日早,两位孕妇生产后,医院将产房内搭物品全部进行消毒处理。目前妇产科已没有待产孕妇。

郭医生的丈夫也在医院,母亲心梗,儿子8岁。提到儿子她哽咽了,因为这些她都顾不上了,“家里面已经丢下了。”

武汉晨报记者覃钰钰大理漾濞县报道

(如要爆料,请联系记者微信:linghaojizhe )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