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
结婚生子,人道之常理。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繁衍生子主要是出自于无意识的生理因素,导致子不知其父,只知其母。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分工的扩大促使父系氏族社会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文化体系逐渐被建立起来,由此产生了人类文明。此后,关于婚姻制度的规则成为了社会共同遵守的常理,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均在道德和法律上对婚姻的缔结和生子这两方面有着相对合理的约束,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
以古代中国为例,男女双方的结婚生子不仅是他们二人的事情,而是两个家庭,甚至可以说是需要两个家族来共同完成的事情。封建社会的婚姻一般不由年轻男女做主,而是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缔结婚姻的形式完成之后,“生子”的重头戏便随之到来。封建时代的“母凭子贵”并非虚言,一个女子在夫家要想拥有地位,首先就必须具备生育能力,如果连这种最为基本的能力都没有,那么他在新家庭中必定会被边缘化。
当然,这并不代表一个女子拥有正常的生育能力,并生下了孩子,就能够在家庭中享受“皇后”般的待遇,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即女子所生的孩子必须是男孩,倘若是女孩,则不会引起夫家的重视,大部分情况之下会被要求继续生育,直到生下男孩为止,这也就是为何中国古代文化宣扬“多子多福”的原因所在。因为男子的多少就代表着一个家庭的生产能力,在生产力低下的农业社会,劳动力才是最具有话语权的能力。
关于女子生孩,古人为了求得生子的质量,即生下来的孩子是健康、聪明的男孩,还总结出来了不少经验之谈。比如“有福生六月,没福生腊月”这句俗语,就是这些经验之谈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项。这句俗语用白话翻译过来是说,一个家庭有福气,就会在六月生子,没有福气则会在腊月生子。用通俗的语言来理解,大致意思是冬天生下的孩子的“质量”不如夏天所生的孩子。那么,为何古代人会产生这样的经验之谈呢?俗语“有福生六月,没福生腊月”,有何依据?古人的经验。
以现代人的视角来看待这句话,基本上是没有任何依据存在的,这是因为我们如今的社会生产力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这一理论不适用于现代社会。但当我们把它放在古代平均的生产力水平下看待之时,就会发现这句话还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古时候物质匮乏,整个社会有一个共同问题,那就是吃饭问题。吃饱饭是封建时代很多中国人终其一生的梦想,但该问题持续了上千年,一直到新中国建立初期都未有能够得道解决,还是在各类杂交水稻被研究出来之后,中国的粮食问题才有所缓解。
冬天天气寒冷,人们为了保证过年时候有充足的食物可以食用,会准备许多腊肉,笔者在这里并不是说腊肉不好,而是与新鲜的食物相比,营养价值确实不如后者,因此能给孕妇提供的营养,就不如夏天那些新鲜的食物所能提供的多。孕妇所提供的营养不够,就会影响生子之后的乳汁分泌,间接导致婴儿吃不饱,吃不好,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的问题。
除此之外,冬天时期生子还容易诱发“月子病”,冷气侵袭导致人体的免疫能力下降,从而间接又影响到婴儿的生长环境。对于刚出生的婴儿而言,他们的身体是非常脆弱的,经不住这些病菌的侵扰,稍有不慎就会对自己的身体产生长久的影响,留下一些无法被解决的疑难杂症。
对于古代冬天生子不利这个观点,我们还可以从文化角度来予以解释。中国人什么时候的人口流动量最大?当然是冬天过年的时候,为了维系亲属关系,亲戚之间会互相走动,宝宝接触的人越多,就越容易增加生病的风险,没有人能够保证,这些亲属不会有携带病菌者,就算是一些患有小小感冒的人,传染了宝宝,带来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
总而言之,任何古代俗语都有其出现的理由,我们不能仅仅以现代的视角去看待它们,而是要将其放在所出现年代的角度去进行解释,这样对它们的理解就会越深刻。
参考资料:《民间俗语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