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对核心素养的呈现之物理观念
文|孟繁伟
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本次修订深入总结 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成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首次提出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 针的具体化、细化。为建立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的内在联系,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教学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各学科基于学科本质凝练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课程标准还围绕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 课程内容,明确内容要求,指导教学设计,提出考试评价和教材编写建议。
一线教师如何把核心素养落实在课堂教学之中,这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教材编写者对核心素养采用了融入的方式体现在教材之中,所以一线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认真体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下面把搜集到的关于教材编写者对核心素养的体现分享给大家,供大家教学中使用。
物理观念 “物理观念”是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认识;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提炼与升 华;是从物理学视角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物理观念”主要包括物质观念、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 等要素。
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教科书是如何体现的?请大家认真体会下面的内容:
物理观念的建立 “物理观念”是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四个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它主要包括物质观念、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要素。
教材编写者认为要想使学生理解物理观念。
首先,要注意物理概念、规律的学习。为此,加强了概念、规律的探究学习,以使学生对相关的概念、规律有深入的理解,并且促进概念、规律的结构化。例如,瞬时速度概念的建立对多数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需要一个逐渐建立的过程。教科书在学过平均速度之后,先向学生提出“平均速度描述物体在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及方向。那么,怎样描述物体在某一时刻运动的快慢和方向呢?”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
随后,教科书通过形象的语言向学生渗透“极限”的思想,使学生建立瞬时速度的概念。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教科书注意将有关概念、规律与核心概念建立联系,适时加以整合提升,形成科学的物理观念。例如,为了加强物质观的教学,教科书在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 1节“质点参考系”中特意设置了如下旁批:“我们生活的客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由分子、原子等组成,我们所看到的物体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机械运动描述的是物体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在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4节中设置了如下旁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运动有多种形式,例如机械运动、热运动和电磁运动等。这些不同的运动形式有着不同的运动规律,我们将陆续学习。”在必修第三册第九章第3节“电场电场强度”中写道:“场像分子、原子等实物粒子一样具有能量,因而场也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在第十三章第4节“电磁波的发现及应用”中设置了如下旁批:“实物粒子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场是物质存在的另一种形式,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场具有能量。”为了加强能量的观点,教科书在必修第二册第八章第4节“机械能守恒定 律”中设置了如下旁批:“能量是人们研究物质世界非常重要的一个物理量,是物质运动的统一量度。物体运动虽然形式各异,但是每种运动都具有相应的能量。能量及其转化将各种运动统一联系起来。”
最后编写者认为,只有在进行概念、规律的教学中适时注意将有关概念加以整合提升,才能使学生的物理观念水到渠成地建立起来。
(以上内容不得作为商业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