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这个时代,好像努力“鸡娃”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打开方式,不“鸡娃”的家长让人感觉是不负责任的家长,
有的家长给5岁的娃报了8个兴趣班,;有的家长让8岁的娃一个寒假做300多张试卷;有的高学历妈妈放弃自己的事业退回家做全职妈妈;“海淀妈妈”“顺义妈妈”成为新一代鸡娃妈妈的代名词
那么,那些从小被“鸡”大的孩子后来达到预期的发展了吗?现在过得很成功吗?好像没有人做过相关的调查统计,也没有人知道真正的结果是什么。
现在,终于有人现身说法:一位接受“鸡娃教育”长大的95后女生,以自己从小被“鸡”的亲身经历写了一篇名为《北京第一代“鸡娃”血泪史:鸡了20年,还是归于平凡》的文章,详细讲述了自己被“鸡”的过程和现在的生活状况,让大家终于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比较典型的“鸡娃”结局。
大体捋一下王食欲的被“鸡”过程
4岁的时候,她第一次上的辅导班是学古筝。
从四岁到十三岁,9年的时间她考到了中央音乐学院古筝八级,期间换了六位老师,四家辅导机构。直到最后一位老师的收费价格飙升至每小时1500元时才停下。(13年前每小时1500元的价格,对我这等普通家庭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幼升小:虽然妈妈给她做了精致的简历,但她还是没有被市重点小学录取,而是上了朝阳区地区重点小学,还交了一万块的择校费。
小学时:她每周六一天的安排是:早上华数课,下午古筝课,晚上英语角。
妈妈利用跟女儿坐地铁的时间进行英语会话练习;妈妈做饭的时候逼着她背诵唐诗宋词。
小升初,王食欲并没有进入想去的学校。妈妈不满意,拿钱让她上了东城区的一所私立外国语学校。
在这所学校里,她强烈感受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开始自己鸡自己:想尽一切办法当学习委员、班长、团支书、学生会主席。
家离学校很远,她在车里吃早餐、背英语、站着写作业、背古文,MP3里永远都播放着VOA慢速英语和TED演讲。
周六和周日,这两天一刻都不停,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八点都泡在学而思、新东方、金钥匙、龙文教育等一系列教辅机构里。
初中:她发表了一些散文和小说。这段履历让她在初升高的提前招生考试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北京四中实验班的入场券。
高中时代,她跟同学走了五个省份,拍了一部尘肺病题材的纪录片,去美国做了一个寒假的交换生,并根据自己的经历写了一本散文集。
高考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她现在的状况怎么样呢?
目前的职业是编剧、作者。
她的收入比北上广深的普通小白领稍强一些,买得起车,但买不起房。
而她的鸡娃朋友们:
有人搞起了烘焙副业; 有的辞职当酒保;有的在B站做UP主,有的竟然去做了健身教练、外卖员。我们去了那么多国家,学了那么多知识,拿着硕士博士的文凭,专利著作一大堆,最后还不是一样996搬砖,或者连工作都不要地混混日子
她在文章的最后发出询问:你们还会鸡娃吗?
王食欲的故事让我想到两点
妈妈让她上了那么多课外班,她最终从事的职业是自己的爱好捋完王食欲的被“鸡”历程,我发现她从幼儿园时就不是特别出色的孩子:上小学时还不会拼音和英语;小学时依然不是学霸;初中也不是很出色。
她能进入北京四中的实验班靠的不是从小学习的乐器,也不是付出很多努力学习的奥数,而是因为她在杂志上发表过一些文章,这只能算她的业余爱好而已。
她现在从事的职业是编剧、是作者,实则还是从爱好延伸出来的职业。
我非常佩服王食欲的一点是:她能接受妈妈对自己紧张的学习安排,不但没有叛逆,还能在初中时开始自己鸡自己。
有多少孩子在家长高强度的“鸡血”之下感到压抑,最终叛逆,甚至患上抑郁症。
现实中,最典型、最令人唏嘘的莫过于张一得;电视剧中的典型,有《小欢喜》当中的英子。他们都是父母努力“鸡”出来的结果。
我觉得王食欲能够做到被“鸡”而不压抑,反而理解妈妈的良苦用心,转而自己努力鸡自己,这才是妈妈教育最成功的一件事情:激发了孩子学习的内驱力。
鸡娃的妈妈都是自律且要强的人第一代鸡娃的妈妈多数是60年代出生的人。
高考让很多人改变了命运,这部分人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后的十几年,各种就业、招聘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这部分通过自身努力跨越了很多阶层的家长,一是她们自己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是成功的范本;二是她们深恐奋斗到现在的阶层因为孩子的没出息而下滑;三是她们有了良好的经济条件支持,所以她们要让自己的孩子必须优秀。
她们非常自律,对自己要求很高。王食欲的妈妈就在陪伴她去图书馆学习的时候考取了多个工程师证。
这样的家长上进心比较强,做什么事都力争完美,相信“人定胜天”,因为她们的努力,出现了很多的奇迹,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对培训机构的崛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们到底要不要“鸡”娃“鸡”娃好还是不“鸡”娃好?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想法,背后其实折射的是家长不同的价值观和教育观。
有的人认为:
孩子都喜欢玩,哪有自主学习的动力?必须家长监督和逼迫。全班几乎所有的人都报了补习班,我们不报岂不是要落后?
教育孩子就是投资,要看值不值得投资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比给孩子报补习班更有用
现在的社会中,对娃一点儿也不鸡是不太现实的事情,再佛系的家长,即使不给娃报文化课的辅导班,也会让娃学一两个兴趣爱好。
我的观点是:鸡不鸡,如何鸡,要因娃适宜,一定不能过度。
如果没有课外辅导,现在孩子的学业素质会下降吗?别只看到高考,放到长远来看我觉得未必。就王食欲现在的状况,我觉得即使不被“鸡”,妈妈只要按大多数家长的样子来教育她,现在应该也是在北京做个白领。
无论到什么社会,上层的人都是占据少部分位置,大多数人都非常普通,即使大家都在鸡娃,还是摆脱不了这种现象。
如果你一定要鸡娃,我认为,鸡娃的最高境界就是:激发娃的内在动力,也就是唤醒娃的内驱力,让娃为了自己的热爱和目标而主动努力。
不需要盲目跟风上这个那个辅导班,不需要严重掠夺孩子的自主空间、将孩子的时间全部用来学习功利化的东西,家长要做的是帮助和支持娃的发展,用爱和智慧、视野与格局,打造属于我们娃独特的教育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