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吗?若父母对孩子没有任何期望,反而孩子更优秀

希望孩子按预期成长

是父母的一厢情愿

虽然十年一晃,孩子现在变成了教科书底下藏着漫画、除了打游戏不关心别的事、不买东西绝不和爹妈主动说话、问三句就摆臭脸的熊孩子。但……凑合过呗,还能回炉重造咋地?

回炉重造不现实,但当孩子没能长成父母期待中的那样,爹妈们学会自我调节,还是能长命百岁的。

父母要接受一个现实,那就是:

孩子没按自己的期待发展,是多数父母要面对的结局,但偏离轨道不代表他们过不好这一生。每个人不是都以同样的速度变成熟的,即便孩子到了法定成年年龄,未必也真正准备好迎接这个成年人的社会了。

也许我们尚未看到自己在孩子身上付出的努力开花结果,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们不会有花期。孩子们有自己人生的里程碑,看到“长歪”的孩子偏离轨道时,做父母的该对心灰意冷的自己说一句:“游戏还没结束呢!”

或许更要问问自己:外在成功 VS 内在幸福,你更在乎哪个?

有时候,孩子低于我们的预期,未必是孩子的问题,而是爹妈们一厢情愿要为孩子安排好所谓的完美人生。

曾有一项全球调查结果显示,在文化上,东亚家长倾向于重视社会地位,而不是个人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过半的家长(51%)认为子女的事业成功比子女快乐更重要;而接受调查的美国家长中,至少70%认为幸福快乐对子女最为重要。

当然,把外在成功和内在幸福对立起来作比较,本身就是有问题的,但我们要承认,同时拥有二者是一项很难的功课。

如果有一天,孩子选择去从事一个让他快乐、但未必能提供优越生活的职业,不少家长会觉得成就感不足,但我们不妨退一步问自己:

让我们感到沮丧的,是因为孩子真的处于一个潜在的“有害”环境中,还是因为他们所做的选择不符合我们对他的人生期待?

更重要的是问问自己:这到底是谁的生活?

孩子势必要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父母之爱就是明白如何在孩子的人生里得体退出。这种“退出”并非不参与,而是换一种方式去爱——把过去对孩子那种聚焦“特写”拍摄的爱拉长,变成“远景”拍摄,观赏他们在自己的舞台上表演。

总之父母在生活中跟孩子打交道时,

几乎是时时刻刻的都充满着各种期望。

尽管我们对孩子抱有各种期望,但这并不是由孩子决定,而是跟我们行为方式有关。我们不仅是面对孩子时抱有期望,我们在做其它的任何事都是抱有期望的。

我们去买菜时,心里会有一个大概的费用,或者要买什么菜都有一个期望目标。

我们买衣服砍价时,心里也有一个预期的价位。

我每天写文章时,要写几篇,写多少字,心里也有个大概的目标期望值。

……

总之,我们生活在一个期望的世界。期望就像一个锚,对我们的思想、行动进行了一个定位,使得我们可以集中我们所有的思想、精力为之努,并最终达到目标。也就是说,预先设定期望是一种本能,是有利于我们的生存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但是,当这种期望值用在孩子身上时,带来的效果就不一定了。

被期望毁掉的孩子

理论上来说,对孩子恰当的期望值可以更好的引导我们,使得我们可以更好的教育孩子。但事实是,我们很难对孩子建立恰当的期望。

1、父母并不了解孩子,因此也就不能对孩子设置合理的期望

有几个父母真正的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了解孩子的认知水平?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人们对自己都不能做到全面的了解,何况对一个孩子。既然父母对孩子不能做到全面了解,父母又怎么能根据孩子的水平设置合理的期望值呢?这显然不可能。

事实上,父母在设置孩子期望值时,并不是基于孩子,更多的是基于自己的水平来定位他们。

比如说写作业,父母往往是觉得我要认真写的话大概多久可以写完,然后再参照孩子的水平,给出一个期望值。

你能指望这样制定的期望值恰当?

因为父母更多的基于以自己的水平为标准,所以大多数时候,父母对于孩子制定的期望值都会过高。

比如父母教孩子算数,1+3=4,缓过来3+1=?就不知道。父母会觉得只是换了个位置,怎么就不会算了呢?事实上,父母根本就不了解孩子的思维模式跟成人不一样,他们用自己的思维模式来评价孩子,建立了过高的期望值。

当父母觉得很简单的事,孩子就是做不到时,父母就忍无可忍的发火了,觉得孩子是个废物、笨蛋,烂泥扶不上墙。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2、父母跟孩子的配合程度制约了期望值的实现

即使父母对孩子很了解,根据孩子能力设置的期望值很恰当,但是也很难保证期望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因为这个期望的实现需要父母跟孩子的相互配合,并不是父母单方面努力就可以实现的。

很多时候父母会发现,“我的期望值明明很低,但是孩子依然做不到”。如果不是父母错误认识孩子,制定了错误目标,那么最有可能的就是父母跟孩子的配合程度出现了问题,孩子在抵抗父母的教育。作为期望的主要执行人,如果他们不配合,反而给你拖后腿,什么目标能实现?

比如说父母让上小学的孩子算10道20以内的加减题,这对于上小学的孩子来说很简单,期望值肯定不高吧?但是孩子依然可能会完不成,为什么?因为孩子就是不做,就是跟父母对着干。在这种情况下,你期望值再低也是白搭。

当然,父母肯定是想跟孩子好好配合的,但是因为父母教育不当,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引起了孩子的叛逆心理,因此他们也就不配合父母了。这就对父母的水平提出了很高要求,需要父母是一个沟通大师,可以很好的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综上两个原因,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对父母自身能力的问题。

能力高的父母,更了解孩子,也就可以制定更合理的期望值,同时他们也可以更好的调动孩子积极性,从而实现自己的期望;相反,那些能力水平不够的父母,制定的期望值不合理,也不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当然什么目标也就不能实现。而事实上,绝大多数的父母都属于后者。

对于绝大多数的父母来说,当他们的期望值总是无法兑现的,他们就不免产生失控感,会气馁会焦虑。这些负面情绪不断积累,最终会无法压抑爆发出来。只有发泄出来才能维护他们内在的心理平衡,保证他们的身体健康,这是一种本能,是不受控制的。而作为这些负面情绪来源的孩子,当然也就成了最好的情绪发泄对象。于是我们就会看到父母对孩子暴跳如雷、批评打骂。

也就是说,这种期望伤害了绝大多数的孩子。

比设置期待更重要的

是带孩子看清这个现实世界

对孩子有高期待是错吗?当了爹妈的人没有不希望自己孩子好的,哪怕那句看上去云淡风轻的“快乐就好”,其实才是最难实现的期待。

而当孩子与自己的期待失之交臂时,父母感到失望、甚至会愤怒,在我看来虽然修炼得不够得体,但也是人之常情吧,毕竟我们是人不是神啊。

所以,期待没问题、失望也正常。但作为父母,与其忙着给孩子设置期待,不如先带着他们看清现实世界。

现实世界是什么?就是乔丹•彼得森所说的:

不要折磨和欺凌其他孩子,这样长大后你才不会成为罪犯;

带着感恩之心文明地进餐,这样人们才会再次邀请你;

学会分享,这样其他孩子才会喜欢和你玩耍;

认真听大人讲话,这样他们才不会讨厌你,才会乐于与你分享有用的信息;

安静地睡觉,这样父母才可以有一些私人空间,才不会讨厌你的存在;

看管好你的个人物品,因为这是一项重要的能力,而且拥有这些物品是你的幸运;

在玩耍的时候做个好的伙伴,这样别人才更乐于和你在一起;

以令人愉悦的方式为人处世,让人们愿意待在你身边;

……

为什么要懂这些现实的规则?因为这些规则能让孩子招人喜欢啊!

这不是教孩子取悦别人,而是教他们具备高度的社交成熟度,这样孩子们将来走到哪里都会受到欢迎、会给孩子带来更多机遇、让他产生更多自我价值感和安全感。而父母设置的那些美好期待,无一不需要用机遇、安全感和自我感觉良好这些要素叠加才能实现。

所以,鞭策孩子实现自己的期待,不如把实现期待的方法和工具教授给他们吧。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最后,那两个家庭的“车祸现场”是如何收场的呢?

一号家庭故事的结局,老爹向孩子们“示弱”了:“可能没人知道吧,爸爸我呀,不把整条裤子脱掉的话不会上厕所呢……爸爸总是想,都活到这把岁数了还这样,有够惨的。爸爸再怎么说也是个大人了呀!”

——原来,看上去零纰漏的父母并不是无所不能,也有很多缺点和毛病。孩子释然了、家长轻松了,最后一家人一起打扫凌乱的房间,生活恢复如初。

二号家庭故事的结局,并没有未成年少女怀孕这么糟糕。母亲发现小混混脚踩多条船,告诉了女儿,女儿打电话去对峙,二人分手,女儿哭得肝肠寸断,撕碎了男友的照片。

而爸妈呢,看着哭成泪人的女儿,心疼得一塌糊涂,只能把小混混的照片偷偷粘贴好,二人再狠狠地撕个粉碎。

你看,这就是真实的亲子关系:家长不断期待,孩子总是“跑偏”,彼此在一片狼藉、磕磕绊绊中携手前行。

亲子关系终究不是一种恒久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场深厚的缘分。如果我们对孩子充满少一点预设的期待,那份对他们的关怀也许会更自在。

读后有感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