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味”儿童节:轰轰烈烈排节目不是为了孩子,而是为了取悦大人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儿童节近在眼前,为孩子班上排演儿童节目,就成了各低幼班级家委会和老师们的大事。每年此时,对于幼儿园乃至小学四年级以前的班级,儿童节前后,都是在忙碌中度过的。

因为老师会组织孩子排练节目,家委会负责根据老师的意见和要求,购买服装、安排道具、通知家长们做各种准备,督促家长们在家让孩子们做练习,同时邀请愿意到场的家长儿童节那天到学校帮忙,顺便观摩演出。

简单的说,女人们多的地方,事情和意见也是格外多。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意见,每个不同的意见又要经过讨论、表决,然后开始执行。老师往往退居一旁做鹭鸶笑,看家委会的家长们你争我夺,为自己的意见添砖加瓦。

等到争论的差不多,或者眼看没法儿讨论出结果时,老师再大手一挥,言简意赅地总结:根据家委会意见,我班安排如下……

家长们于是停止争论,悉数听从老师的安排。其实老师觉得很费神——明明可以很简单的事情,家长们就喜欢各种争论。

若非自己有教学任务和安排实在忙不过来,当真不希望家长们掺和进来。但是服装、道具、糖果、小点心等物品的购买,如果没有家委会牵头在家长群里征询意见、统计、购买、发放、节目表演当天来现场统筹准备,老师一个人还真是没办法搞得滴水不漏。

所以说,家校共建是非常必要的。而六一儿童节这种活动和节日,正是家校共建最好的实践场合。

一个班级的活动搞得好不好,演出成功不成功,跟老师的教学能力无关,教书育人行为习惯养成无关,而与老师的班级管理能力,与家长的沟通能力,对孩子们的统筹规划能力十分相关,也更为学校领导看重。

所以,老师难当,就在于不仅要劳心劳力教会小朋友守规矩,养习惯,还在于这些与家长密切相关的社会性事务走进校园时,老师的应对能力。

也因此,每一个孩子的节日,都是老师们头疼不已累到崩塌的时候。

身心俱疲是常态,有时候被家长投诉“为啥我家孩子老也不给表演露头的机会?为啥自己孩子的节目没被选上”,老师更是没法讲得清楚,因为家长关注的,只是自己孩子的动态;而老师要兼顾的,却是群体效应。矛与盾之间,多数时间难以协调。

也正是这种难得协调,让简单的儿童节日,无端生出许多事来。原本单纯的孩子的节日,变成了至少两周以上的家校拉锯战。虽然这种拉锯战没有硝烟,却足以让家长和老师投入100%的精力,然而其结果却不一定让大人们满意。

而且对于小朋友来说,这些幕后准备与大人们的辛劳、讨论、纠葛乃至矛盾,他们一无所知,他们能够记住的,只是自己被涂红了脸蛋,穿上了奇形怪状的演出服,站在台上咿咿呀呀唱歌或跳舞,然后领了几只棒棒糖,这一天没上课尽玩乐……这些零零碎碎的记忆点。

这样的儿童节,不单纯。变味的节日,几乎让所有参与者都有一种“得不偿失”感。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毕竟,全职上班的家长们很难专门请假到学校参加孩子的儿童节,而参加活动筹划的家委会全职妈妈们,也并不真觉得事情筹谋得当。老师就不说了,很忙很累!

奥卡姆剃刀理论人人耳熟能详:如无必要,毋增实体。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没有十分必要的话,不要随便增加行为步骤。精简原则,抓问题核心,做最不能省的事情。

但是,人这种“没有羽毛而两脚直立行走”的动物,往往十分情绪化,又喜欢脱离实际。对情绪需求的照顾,往往超出了对客观实际情况的梳理和审视。

譬如儿童节一定要搞一出活动才算是给孩子过节了这种思维,一方面源自学校的硬性要求,另一方面则来自部分人对孩子节日的夸张。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其实排节目表演节目对孩子到底有多大效用,学校和家长们意见并不一致,但是长久以来人们都是这么搞的,不如是遵循一下似乎哪里就会不对!

俗常思维对人的固化,可以抵达到何种地步。好在,如今人们已经开始给自己松绑了。

排节目、表演一番以及背后涉及的琐碎事情,似乎并没有多大的纪念意义,不像是为了给孩子庆祝儿童节,更像是为了取悦台下的家长们而做的事,毕竟对一些孩子来说,这不见得是“礼物”。

给孩子放一天假,让他们自由自在做自己喜欢的,和希望的事情,父母能够陪在身边自主安排个性化体验,不失为更好的选择和做法,何乐不为?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