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热心于改良教育的陈行可

陈行可,祖籍湖北麻城。1893年10月10日出生于四川宜宾一个日渐贫困的农民家庭。祖母死后,其家已濒临破产。他在宜宾县第一高小念书时,每月两元的费用已不得不依靠典当维持。虽然家庭已如此艰难,但他的父亲仍然认定:不耕就要读,不读就要耕。耕作的结果是越来越令人难堪的贫困,那唯一的希望就只好寄托在儿子的读书上了。

辛亥革命那年,陈行可来到成都府中学念书,在成都读书的日子里,他卧一床破絮,伴一盏油灯,拼命地苦读。有志者事竟成,4年之后,在1915年暑期,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由于战乱道阻,他正式进入学校学习是在1917年。

▲ 北京高师研究所

1922年,陈行可高师毕业。当时辛亥革命的果实已落入那些大大小小的军阀手里,人民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五四”时期奋起的一代青年,渐渐地分化了,他们重新选择各自的道路,加入各自的营垒。这些人投入了军阀的怀抱做起官来,这其中也有陈行可朝夕相处的几个同学。眼前的一切,他不能找出更深刻的原因,只认为是思想空白造成的,是没有教育家循循善诱的结果。当然他没有自诩为教育家的意思,但他却相信教育的力量。

1927年,陈行可自费前往美国密执安大学留学,专攻有机化学。学成回国,先受成都师大代校长龚向农之聘,任化学系主任教授;继受成都大学校长张澜之聘,任成大化学教授兼注册主任。工作一段时期后,到河南开封大学任教。不久,应东北大学邀请,到东北大学理学院任教。同时受聘到东北大学任教的还有章士钊、吴贯因、胡碛、冯汉骥、梁思成等一些教育界著名人士。“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军占领东北,陈行可旋即逃回北京。

在四川,刘湘辖区正筹办重庆大学,得知陈行可逃出东北,客居北京,便由政务处长李公度电请他回川筹办此事,聘为重庆大学筹备会常务委员。他从勘察校址到理学院建立,都直接参与其事。

▲ 1929年10月12日重庆大学开学典礼

重属联中是重庆一所著名中学,前身是清末的川东书院。该校一些教员,后来成了辛亥革命的著名人物、如杨沧白、但懋辛、熊克武、张列五等。重庆独立就从此校发起,所以,这也是一所具有光荣历史的学校重大筹建后,有接收该校为附属中学的意思,便派陈行可出任该校校长。

重属联中自来财力雄厚,本该办得轰轰烈烈。怎奈管理不善,陈行可接手时已是校舍破败,秩序混乱。好在他自来办事认真,到任后即大力整饬,兢兢业业,事必躬亲。短短的时间里,无论是学校风气、教学设施、校园校舍、行政庶务,无不面目—新,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中华平民教育总会是一个致力于平民教育的组织,在海内外有着巨大影响,该会创办人是世界著名的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博士。他欣赏陈行可在教育上的才能,先后3次邀请陈行可参加该会工作。一次是陈行可留美回国之时,另一次是“九·一八”事变后,陈行可客居北京之际,但陈行可均未应允。1934年,晏阳初从河北定县来信,再一次邀请他参加该会工作,陈行可终于为晏阳初的“三顾”之情所感动便毅然决然地辞去几处的职务,到河北去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 晏阳初(1893-1990)和他的同仁在定县。前排左起:陈筑山,晏阳初,瞿世英;后排左起:陈行可,陈志潜,姚石庵

晏阳初常奔走于海内外,日常工作多由陈行可操持。湖南衡山实验县建立之时,正逢日寇步步紧逼,华北岌岌可危。平教会不得不考虑将定县会址南迁。陈行可便同孙伏园先生一道,在湖南工作了3个月。随即又到四川,与刘湘议定,选新都县为第3个实验县。乡村建设设计委员会亦同时成立,陈行可任教育主任委员。他往返于北京、定县、四川之间,为平教会工作奔忙着。芦沟桥事变之后,北京沦陷,华北亦然。平教会只得从定县迁往长沙。日本侵略军得寸进尺,两湖相继沦陷,平教会又从长沙迁到重庆,虽然这样,平教会的工作仍艰难地进行着。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 定县平教会总部照壁上的“除文盲,作新民”

这时,四川省主席因刘湘死于武汉而易人,刘湘时期建立的设计委员会也随之结束,新都实验县也相继撤消。平教会的工作人员纷纷回重庆的办事处去了,陈行可暂留成都。这里一度轰轰烈烈的平教工作从此消声匿迹了。陈行可重操旧业,受聘于四川大学任教。不久,又出任成都师范校校长、四川省教育科学馆馆长。

1948年、陈行可来到重庆,接替晏阳初任乡村建设学院代理院长,并被教育部任命为社会教育司司长。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逃往台湾。以陈行可的身份和影响,离开大陆移居海外不成问题,但他却留下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 1931年,在河北定县开展乡村建设实验的晏阳初(左一)

解放后,陈行可在重庆军医大学任化学教授,随后调任西南师范学院化学教授。1957年,他受到不公正待遇,仍能忍辱负重,致力于翻译国外教材。此教材相当一段时间里为西师化学系选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恢复了名誉,并受聘为四川省文史馆馆员。

陈行可一生孜孜不倦,从事教育30余年,虽无宏论留世上,却有桃李满天下。他精于教学,通晓学校管理,大力推行平民教育、农村教育。流风余韵,影响所及,持久而广泛,诚不失为改良教育的实践家

版权声明:本文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若已获授权,请注明“来源:成都方志”。

图片来源:网 络

图文编辑:汪 洋

图文校对:南波万

技术支持:毛声文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