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不生孩子的10个主要原因!

◎作者 | 新华二代在德国

◎来源 |新华二代在德国(GermanTalk) 已获授权

◎不代表米宅海外观点

导语:

关于一个国家的人口和生育率问题值得长期关注。他往往涉及到很多因素。不少人认为,生育率低下,政府应该积极提倡鼓励机制就能增加新生儿。问题是,解决方案真的这么简单,这么有效吗?

还有哪些造成低生育率因素不受政府补贴的影响?

下面这篇仅仅只是简单地介绍关于德国的某些状况。或许能提供感兴趣的朋友一个新的视角。我今后会就具体事项做具体分析。

1

据2014一项调查显示,德国人为什么不愿意生孩子的10大原因如下:

1.67%, 生孩子太贵

2.60%,自由与保持独立性

3.57%,职业比组建家庭更重要

4.54%,职业与家庭不能兼顾

5.45%,缺少国家辅助性政策

6.39%,不能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未来

7.39%,找不到合适的对象

8.25%,没有最佳生儿育女的时机

9.20%,孩子不是人生的实现目标

10.18%,出于对离婚与单身母亲的恐惧

很多人或许感到很奇怪,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德国是一个高福利国家,尤其是跟孩子有关的津贴多得让人数不过来,羡慕的不行不行。

很多中国人坚信,在欧洲或在德国生孩子比在中国上班工作赚的钱还多。只要多生,政府给的津贴也就越多。多生孩子足以养活全家人。

既然生孩子就能过上好日子,为什么德国人还是不生或不愿多生?是因为德国人愚蠢吗?政府给钱也懒得拿?

其实,不仅仅是德国人,即使德国华人也很少生三个娃。事实上,很多第二代或第三代穆斯林移民也只生两个娃。整体上讲,几乎所有德国移民的生育率都高于德国本地人。德国人的生育能力真的不行吗?其实也不是。背后有一个非常具有说服力的客观因素。后面有答案。

德国有大约150种提供家庭的不同形式补贴。德国政府每年耗资超过600亿欧元,其中包括儿童津贴(Kindergeld)、父母津贴(Elterngeld)以及护理津贴(Betreuugnsgeld)。相对比,德国2020年国防支出只有456亿欧元。

2

二战后,德国首次在1954年起开始提供儿童津贴。当时只针对第三胎(每个月25德国马克)。这笔钱由雇主上交非费用(Arbeitsgeberbeitrag)承担。

从1961年开始针对第二胎提供津贴(每月25德国马克)。费用完全由联邦政府承担。

1975年,法律被修改,从第一胎起就提供每月50马克的儿童津贴。

1992年的儿童津贴增加到每月70马克。

1996年再次大幅度上涨到(第一和第二胎)200马克。第三胎300马克第四胎350马克。

2010年又上涨到第一和第二胎的184欧元,第三胎190欧元和第四胎的215欧元。

从2020年起,第一和第二胎的儿童津贴涨到204欧元,第三胎210欧元,第四胎235欧元。

联邦家庭部2020年年度报告给出了部分家庭与儿童津贴的出处。

https://www.bmfsfj.de/resource/blob/163108/ceb1abd3901f50a0dc484d899881a223/familienreport-2020-familie-heute-daten-fakten-trends-data.pdf

然而,这只是家庭部的财政开支。2018年,联邦政府又颁布了一项所谓的Baukindergeld。这笔钱来自联邦内政部。提供想盖或买房子的年轻家庭。每个18岁以下的孩子每年获得1200欧元补贴,长达十年。总共耗资40亿欧元,比预期多了20亿。

从2018年九月份起,一共上交了35万份申请。这种补贴不是仅针对第二胎或第三胎或新生儿,而是面向所有18岁以下孩子的家庭。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德国各州申请"儿童买房建房补贴"百分比

再回头看一下上面的调查。孩子教育费用、养老和医疗问题都不属于德国人不愿意生孩子的主要原因。最起码进不了前十。这一点明显有别于中国。只能说,国情不一样。

奇怪的是,德国政府每年拿出超过600亿欧元津贴,但德国家长们依然觉得养孩子太贵。是不是德国家长们太矫情,"太贪婪"了?

如果按照24岁以下人口计算,德国目前有373万人口,政府每年的人均补贴是1.6万欧。相等于11万人民币。

答案只有一个:政府的各项补贴无法有效地将生育率提高到更替水平。

据德国人口研究所所长Norbert Schneider在2012年建议德国家长说: "在组建家庭时更顺其自然一点,不需要凡事都计划的完美。" Schneider也建议德国政府,想提高生育率,首先要改变某些观念。一种有目的性的家庭政策应该建立在五个支柱上,而非当下的三个支柱(比如儿童津贴、扩建幼儿园、让父母休假带孩子等)。一种建立在津贴或激励机制基础上的家庭政策无法达到增加新生儿的效果。此外还要积极倡导平等政策以及改善"社会文化形象"(或传统观念)。

"社会文化形象"是指,比如在前东德区域比较流行,作为一个"好母亲"应该在家带孩子。但现实是,很多年轻女性在职业与家庭面前往往会选择前者,即职业与家庭不能兼顾。这似乎跟政府补贴没直接关系。

在1964和1968年之间出生的德国女性当中,有25%不打算生孩子。在全球范围内,不愿意生孩子的德国女性占总数的比例是最高的。这也是导致德国生育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往往被忽略的现象: 造成几乎所有发达或老龄化国家的低生育率问题都是因为不想生(要)孩子的群体占总人口的比例越来越高。德国移民的生育率之所以高于德国本地人,主要是因为德国移民不婚不孕群体的比例远远低于德国人。仅仅在我认识的德国同学当中就有四对德国家长生了超过三个孩子,但没有一对德国华人家长生第三胎的(现实中肯定也有,但绝对是少数)。

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德国一直都处于低生育率国家。政府补贴了半个多世纪,效果依旧一般。反过来,假如德国政府没有提供大额度津贴补贴,德国生育率是否会更低?

因此,想提高生育率达到更替水平,国家补贴不会起到决定性作用。想有效地提高生育率,不妨从如何减低不婚不孕群体入手。简单地说,就是把大多数家长认为妨碍生育的各种压力转移给社会。

另外一个妨碍德国人生育的热议话题是如何"平衡职业与家庭"。德国政府在2013年出台一项政策,保证每个两岁以下的新生儿能上幼儿园。这项政策有法律效应。假如某地方政府不能提供两岁以下儿童幼儿园位置,家长有起诉权。他不涉及幼儿园费用,而是地方政府能不能提供幼儿园位置的问题。有些慷慨的州政府甚至替家长承担相关费用。在此问题上,德国将法国视为学习榜样。

当这项政策出台后,立即实现了"三连升",每年新生儿从68多年达到2016年的79万。即使德国从2016年开始陆陆续续接收超过一百多年难民,但每年新生儿都没有超过2016年的高峰值。虽然目前还没有相关研究,证明2013年出台的法律跟之后"三连升"有多大关系,但大多数人都认为,这项政策是正确的,性价比很高。

除此以外,还有三个影响德国生育率的因素:

1.儿童不再被视为快乐和满足的源泉

2.很多西德女性表示,上班的母亲不利于生孩子。

3.子女不再负责父母的养老保障

最后再给大家提供一组关于德国新生儿发展趋势的参考数据。跟中国不同,德国2020年的新生儿数量并没有受疫情太大影响,仅仅少了不到5000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