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韩非子》中讲:严厉的家庭里没有彪悍的仆人,溺爱子女的慈母往往会养出败家子。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其实掌握不了严厉与慈爱的尺度,常常在该严厉的时候管得过于宽松,不该责备的时候又大发脾气。
实际上,大多数孩子之所以那么调皮,并不是因为难以管教,而是父母用错了态度。明朝文学家吕坤在《呻吟语》一书中说:小孩肯定会出现过失和错误,但在七种情况下,孩子再调皮,父母也不要进行批评。
一、对众不责。
很多父母总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但实际上,再小的孩子也有自尊心和自我意识,他们只不过是表达不出来而已。
如果经常当众批评孩子,不仅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还可能会让他们变得习以为常、不以为耻。
二、愧悔不责。
古人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当子女为自己犯下的错误感到羞愧、后悔以后,就不要再责备了。
生活中,很多成年人如果在自己已经意识到错误的情况下,如果依然被他人责备,都会产生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更何况是孩子?
三、暮夜不责。
《呻吟语》说的暮夜不责,指的是睡觉之前不要批评孩子。
这是因为,人在睡觉之前受到了责骂或压力,就会处于压抑和紧张之中,睡眠质量会大幅下降;此外,孩子刚刚被教训完就去睡觉,根本没有反思的时间,责骂也起不到什么好的效果。
四、正饮食不责。
从大的层面来说,一家人吃饭应该是其乐融融的,再怎么样也不要让负面、消极的事情而影响家庭氛围。
具体来说,吃饭的时候责骂孩子,会影响他们的食欲,影响身体健康。并且小孩处于紧张状态下,也容易把食物吸入气管,造成伤害。
五、正欢庆不责。
当孩子兴高采烈的时候,尽量不要批评他们。成年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自己满心欢喜,却被别人一盆冷水浇下来——这种滋味并不好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自己都不愿意体验这种感受,那就不要在孩子特别高兴的时候,去责备他们了。
六、正悲忧不责。
小孩子与成年人不同,成年人遭遇压力、难过的事情时,很多时候是不能通过情绪表现出来的。但情绪表现本身就是人“自我疗伤”的一种途径。
如果在孩子悲伤、难过的时候还去责骂他们,不仅会影响他们“自我修复”,还会让他们觉得“雪上加霜”。
七、疾病不责。
“疾病不责”很好理解,就是不要在孩子生病的时候批评他们。
人在生病的时候,是特别容易委屈、伤心、发怒的。因为身体上的不适会引起精神上的脆弱和无力感。
作为家长,本身就该在这个时候陪伴着孩子、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又怎么可以再去责骂他们?
吕坤在《呻吟语》里面说:“卑幼有过,慎其所以则让之者——对众不责、愧悔不责、暮夜不责、正饮食不责、正欢庆不责、正悲忧不责、疾病不责。”
可能有的家长会说,什么时候都不能责骂、责备,那孩子还要不要管教了?
其实,这就是管教孩子的一大难处:既要让他们的身体和心灵健康,也要使他们养成好习惯、不走歪路。
为人父母,是一项艰难而伟大的事业。如果连“责骂、批评孩子”都不懂得掌握合适的时机,又怎么会在别的方面科学养育孩子,让他们“成龙成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