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之强
●彭玲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迷茫困顿的“寻路者”迎来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李大钊赞叹:“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年轻的毛泽东疾呼:“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
“在社会主义新世界里,人的价值居于第一位,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劳动光荣、劳工至上,人人平等富足,彼此亲如一家……”《共产党宣言》里描绘的场景,鼓舞和激发着“新青年”的革命热情。这是超越资本主义世界的新世界,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向往的“天下大同”,在历史的偶然与必然里,革命者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救民的道路。
星光指路,信念如石。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北京大学秘密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学说犹如真理的火种,瞬间点燃了长城内外斗争的烽火,为革命青年灌注了无坚不摧、百折不挠的力量。大江南北,暗流汹涌,出身贫苦的张隐韬成为其中的一员,从此困顿无望的青年有了奋斗方向。
抛头颅洒热血,誓将真理传人寰。
在风雨如晦的岁月里,张隐韬秘密开展工作,用青春和鲜血践行着共产党人的誓言。罗章龙有诗赠曰:“北国之强张隐韬,开滦正定显英豪。津南起义风云壮,功耀千秋渤海涛。”
波翻浪涌,岁月更迭,换了人间,但斯人已逝,浩气长存。今天,本报为您讲述革命先驱张隐韬的故事,以此缅怀先烈,致敬英雄。
在南皮县烈士陵园园区西侧,张隐韬塑像巍然屹立。张隐韬身穿军装,目视前方,深沉地凝望着这片他用鲜血守护的热土。
张隐韬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4岁,他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写满铁血荣光。
他数次领导北方工人大罢工,是中共北方早期工人运动的先驱之一;他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在东征中因作战勇敢受到周恩来的接见;他组建了北方地区第一支农民武装,亲手点燃了津南农民运动的烽火……
日记里的秘密
站在张隐韬烈士的塑像前,今年80岁的王玉良感慨万千。30多年来,他一直在研究这位从南皮走出的英雄。
王玉良告诉笔者,对张隐韬的研究始于1988年,当时他在南皮县志办工作。一次,去档案馆查阅资料时,他无意中发现了张隐韬的两本日记。
王玉良说,这两本日记十分珍贵,张隐韬自加入中国共产党到领导工人运动,再到黄埔军校毕业,他的足迹都被详细地记录下来。
随着对张隐韬研究的深入,王玉良越发敬佩这位英雄。
张隐韬身世坎坷,1902年出生在南皮县西唐家务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张隐韬出生前,父亲就去世了。为养家糊口,母亲去天津当佣人,把张隐韬放在姥姥家抚养。姥姥和舅舅很疼他,供他念书,一直念到高小毕业。
高小毕业后,张隐韬来到天津。在那里,外国列强的横行无忌使他反思——国家的出路、民族的希望在哪里?
从此,张隐韬逐渐树立起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为了激励自己,他还把自己的原名“宝驹”改为隐韬。
1919年,张隐韬在天津参加了五四运动。1920年,李大钊、邓中夏、罗章龙等人在北京大学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1年,张隐韬成为研究会会员。
王玉良说,张隐韬加入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在罗章龙(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的《椿园载记》中有记录。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是中国第一个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团体,研究会的创建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准备和组织基础。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为党组织培养了大批干部,输送了大批人才,为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建立和早期发展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1922年春,当时在中共北京区委负责组织工作的罗章龙到天津巡视,张隐韬协助罗章龙工作。张隐韬与罗章龙同吃同住,罗章龙给他讲马列主义,和他谈论军事。张隐韬听得着了迷,有时还和罗章龙一起讨论。
罗章龙见张隐韬对革命工作满腔热忱,也能出色完成任务,便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一年,张隐韬20岁。
《中国共产党沧州历史》中提到张隐韬,称他是在沧州活动的第一位共产党员。
工人运动领袖
上世纪20年代初,全国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北方地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重点活动的地方,中共北京区委决定成立军事工作组。罗章龙任组长,张隐韬是成员,负责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等军事学校中的进步学生联系,宣传革命思想,交流军事知识和情报。
“他个子高,很懂军事,尤其对《步兵操典》颇有研究。”罗章龙对张隐韬的评价很高。
1922年10月,开滦五矿5万名工人为反对英国资本家的剥削,进行总同盟大罢工。张隐韬负责组织指挥工人纠察队配合罢工行动。这场大罢工,遭到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共同镇压。张隐韬带领2000人的工人纠察队对付近万名荷枪实弹的敌人,力量相差悬殊。但他无所畏惧,指挥工人们斗争。
罢工斗争历时20多天,敌人答应了提高工人工资等条件。之后,张隐韬又参加了1922年12月的正太铁路大罢工,并取得胜利。
1923年2月,张隐韬同罗章龙等人一起,到郑州参加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由于反动军阀吴佩孚的阻挠,京汉铁路全线工人举行总罢工。
王玉良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引起了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恐慌,遭到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震惊全国的“二七”惨案。当时现场枪林弹雨,张隐韬临危不惧,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始终站在罢工队伍最前列,掩护工人脱险。
在一次次锻炼和考验中,张隐韬逐渐成长为一名有威望的工人运动领袖。
建立农民武装
1924年,黄埔军校创办,中国共产党从各地选派大批党团员和革命青年到军校学习。经过中共北京区委的遴选,张隐韬投考黄埔军校,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
“去上海报到时,接待他的就是毛泽东。”张隐韬日记中提到的这个细节,王玉良印象深刻,“因为当时他迟到了,毛泽东叮嘱他耐心再等几日。”
在黄埔军校,张隐韬还参加了讨伐广东军阀陈炯明叛乱的战斗。之后,他受到了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的接见。
1925年,张隐韬从黄埔军校毕业。当年,北方的工农运动非常活跃,李大钊提出要建立工农武装,实行暴力革命。党组织决定:张隐韬去沧州组织农民武装,刘格平去天津组织工人武装,然后两支队伍会师沧州。
1925年12月,张隐韬在泊镇召开了由当地群众参加的1000多人的大会,宣布成立“津南农民自卫军”,举行武装起义,张隐韬任司令兼党代表。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北方创建的第一支农民革命武装。
“因为自卫军纪律严明,打击土豪劣绅,保护农民利益,很受拥护,周围很多青年都参加了自卫军。”王玉良说,他的一个叔伯爷爷就参加过自卫军。
1925年12月,张隐韬带领农民自卫军挥师东下,迅速占领了南皮县城,收缴守城警察和地方民团的枪支,装备自己的队伍。
农民自卫军声名大振,队伍很快发展到1200多人,在盐山、乐陵、沧县、南皮、庆云一带与土豪劣绅和反动军阀进行斗争。
自卫军向全国发出了《津南农民自卫军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宣言》发出之后,震动了整个国民军。
随后,张隐韬遭通缉。国民军多支部队或进驻盐山,或向泊镇、南皮一带布防,准备“围剿”农民自卫军。
24岁壮烈牺牲
1926年2月4日,张隐韬等率领先遣部队,向北行进。队伍走到南皮县城北约5公里处,前面响起激烈的枪声。
张隐韬边打边撤,几十名骑兵追来,他与来敌激战,一连撂倒六七个敌人,最终子弹打光了,他被敌人抓住。
第二天,敌人用铁丝把张隐韬五花大绑,押到旧县镇西门外,逼迫他给正在抵抗的自卫军下令投降。张隐韬大义凛然,严词拒绝。面对围观聚集而来的群众和国民军官兵,他揭露中国封建势力的黑暗统治,号召人们跟着共产党走……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张隐韬慷慨陈词,站在四周的农民群众无不动容。
面对宁死不屈的张隐韬,敌人最终气急败坏,把罪恶的子弹射向了他……
1926年2月5日,年仅24岁的张隐韬倒在了血泊中。
张隐韬虽然牺牲了,但他的英勇事迹却在津南地区广为传颂。
1985年,刘格平捐资在南皮县烈士陵园为张隐韬修墓、立碑。1997年,南皮县委、县政府为他雕塑了石像,建立了张隐韬烈士展室。
在张隐韬烈士展室中,陈列着罗章龙为纪念张隐韬牺牲60周年所作的一首诗:“北国之强张隐韬,开滦正定显英豪。津南起义风云壮,功耀千秋渤海涛。”
本报记者 钱冀敏 本报通讯员 南宝通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