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八里台以南,矗立着一座清朝大将骑在战马上的铜像。这座铜像高达4.18米,雕塑的是晚清时期淮军名将——聂士成。他既是清朝的武举人,又是李鸿章的老乡。
聂士成家学渊源,自小就随母亲一起习武,练就一身高强的本领,一次就通过武举考试,然后加入淮军,转战各地平乱。他抗击过捻军,去台湾抗击法国军队,赴朝鲜抗击过日本人,保卫天津的时候,更是让八国联军忌惮非常。
淮军是李鸿章的绝对嫡系,当时的大清虽然已经国力日渐衰弱,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李鸿章手握重权,将大清有限的军费尽可能地向嫡系部队倾斜。因此,淮军的装备在当时是最好的,洋枪洋炮都不缺。
与其他将领不同的是,聂士成十分重视士兵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他虽然是一名武将,但文化水平较高,比其同级别的大清将领,聂士成算得上是一位儒将。不仅如此,他还参照西方的练兵方法,自己编写了军队训练的教材。
正是因为训练得当,加上治军严格,使得聂士成的军队很快就在淮军当中脱颖而出,成为一支难得的劲旅。并在甲午战争期间表现出色,成为清军战事中唯一的亮点。
中日甲午之战,北洋水师尚可一战,清朝陆军却实在提不起来,只有聂士成所部在摩天岭打了一场漂亮仗。在这场战斗中,聂士成身先士卒,率军从正面抗击,又安排其他将领在侧面牵制辅助,暗布疑阵,利用地形,巧妙地守住了摩天岭。
在早已暮气沉沉的淮军中,唯有聂士成还能一战,智勇双全,不畏强敌,像个真正的军人。摩天岭战斗的胜利,奠定了聂士成在军中的地位,更得到了李鸿章的青睐,将他升职并调回天津,营头被改编为武卫前军。
沉重的民族危机使得义和团运动得以席卷北中国,清廷对义和团的政策时抚时剿,摇摆不定。聂士成负责天津防务,为了保境而民,曾与义和团发生过多次冲突。他坚持认为义和团都是乱民,是匪患,应该以剿为主。
可是,慈禧在一些大臣的忽悠下,终于决定招抚义和团,利用他们驱逐洋鬼子,这就是庚子国变。一时间,义和团得到朝廷的承认,居然跟聂士成的武卫前军成了友军,共同抗击列强军队。
这场反洋的闹剧引来了八国联军侵华,天津作为北京的门户,是八国联军首先要攻取的目标。聂士成奉命阻截从大沽口上岸的联军,他是少数忠诚于朝廷的将领,直隶周围有十数万清军,愿意出击的却只有两支部队,聂士成便是其中之一。
武卫前军的武器装备并不弱于联军,训练也不差,在廊坊击退联军先锋,取得了廊坊大捷。助战的义和团只是在远处摇旗呐喊,根本没有与联军打多少仗,朝廷却把大捷的功劳按在了义和团的头上。
作为一个军人,能为国尽忠是聂士成毕生的心愿。他没有计较个人得失,继续坚持在抗击八国联军的前线上。哪知却有人在他身后捅刀子,义和团不但抓走杀害了他的母亲和妻子,还诬陷聂士成谋反!
不明真相的部分清军听了这话,竟然开始向聂军开枪。前有八国联军虎视眈眈,后有友军暗下黑手。义和团和载漪等更是到处造谣,说聂士成通敌,才导致战事不利。昏庸的朝廷,甚至不听聂士成的辩解,就下旨将他给革职了。
简直是六月飞雪,忠君爱国的聂士成,为清朝抛头颅洒热血,却蒙受不白之冤。悲愤的聂士成穿上御赐的黄马褂,冲在第一线指挥战斗。他这是准备以死明志啊。
八国联军看到黄马褂,确定是清军高级将领,集中无数枪炮向他开火,聂士成中弹身亡。义和团还想抢走他的尸体侮辱泄愤,反而是八国联军赶走拳民,以军人之礼对待聂士成的遗礼,最后交还给了清军。
腐败的清廷不仅对于聂士成的捐躯感到痛惜,还下旨训示聂士成误国。可怜他一生为国征战,死后只有20多个亲兵为他送葬。一代名将,落得如此下场,真是可悲可叹。
聂士成死后,再也没有将领为朝廷拼死作战,而所谓的义和团更是没有组织起来有效的抵抗。后来还是在袁世凯的活动下,聂士成的纪念碑建成了。这样的大清朝,也怪不得会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