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阳市和平区某一小区的一户居民家中,每天都会不时传出阵阵悠扬的钢琴声,许多著名钢琴曲《梦中的婚礼》、《土耳其进行曲》等都是弹奏的常客。
弹钢琴本来是件很普通的事情,但是邻居却对弹钢琴这家纷纷竖起大拇指:“不容易啊,娘俩都不容易,正常孩子都不一定能弹成这样。”
原来,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26年前,马晓秋早产生下一对脑瘫自闭症双胞胎,在随后的9000多天里,马晓秋一直在用母爱弥补两个儿子身体上的残缺。
1.单亲妈妈独自扛下孩子一生
26年前,马晓秋恰好26岁,结婚怀孕后得知竟然是一对双胞胎,全家人开心极了,和所有的新手妈妈一样,她憧憬着陪双胞胎孩子成长的快乐时光。
然而,憧憬却被定格在了孩子出生前:因提前3个月早产外加难产,大儿子张航郡出生后竟然是重度脑瘫。
为了给儿子治病,马晓秋一家跑遍了北京和上海的医院,花了几万元,但航郡的病情没有任何好转。全家人把希望放在了小儿子张原郡身上。
原郡小时候看着挺正常,转眼间,原郡4岁了,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可是他在幼儿园的求学并不顺利。老师们反应原郡太难照看,别的小朋友玩玩具,原郡却喜欢抠电源、抠下水道,一连换了十多家幼儿园,却没有一家能呆得下去。
最后一次,幼儿园老师拉住马晓秋委婉的建议:孩子实在太难带了,要不然领他去医院看看吧!
后来,经医院检查,原郡确诊患有中度脑瘫和自闭症,这对马晓秋一家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这样的打击给这个悲惨的家庭又蒙上了一层阴影,生活压力顿时如洪水般倾泻而出。
为了更好地照顾两个孩子,马晓秋辞去了工作。马晓秋说:“有一个大夫说,老大活不过16岁,我就想干脆在他有生之年,好好照顾他,想吃啥想玩啥,让他开开心心快乐乐乐我就满足了,就不要求别的了。”
这是一个母亲最卑微的希望,也是最伟大的母爱。
可信念抵不过现实的残酷,原郡上学后,家庭压力越来越大,受外界的刺激和压力,原郡爸爸抑郁了,经常睡不着觉,一把一把的吃药也没有用,有一次整整三天三夜没有睡着,看起来精神恍惚状态极差。
马晓秋要忙于照顾孩子,自己也是身心憔悴,再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照顾丈夫了。
在儿子12岁那年,马晓秋下定决心要离婚,给孩子爸爸一个解脱,她找到丈夫开门见山提议离婚,自己则带着两个孩子回了母亲家。
离婚后的半年,马晓秋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那时候,马晓秋住在妈妈的家里是6楼,家里的阳台很矮,她经常在一旁刷碗、洗菜、做饭,她经常会恍惚觉得自己一步就能迈到阳台底下。下面是条街道,街上车水马龙,马晓秋似乎觉得有什么在诱惑她下去。
发现这个念头后,马晓秋和妈妈说自己在这里住不了了,如果自己真在精神恍惚下迈出去了,自己解脱了,但是留下70多岁的父母,根本照顾不了两个孩子。
为了摆脱负面情绪,马晓秋开始抄写手机上的一些励志短信,支撑着自己挺过难关。
2.大儿子超重过世后捐献遗体
在那段时间里,她擦干眼泪学会了坚强:她是两个儿子的全部希望,她要是得病身体垮了,两个儿子就没有依靠了。
这么多年,马晓秋听过不少母亲把患病孩子抛弃的故事,可她说自己无论如何也狠不下这个心。“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睡过—夜好觉,老大从6岁开始就不能再站立,我累得—身病,确实很痛苦。但我从来没有觉得这是苦,我觉得跟两个孩子在—起很快乐,就是担心有—天我倒下去,两个孩子没人照顾。”
不会说话、不能正常沟通、没有同龄孩子的思维,特别爱哭闹,即使这样,马晓秋依然视两个儿子为珍爱。
为了照顾好两个儿子,马晓秋每天只能睡2~3个小时。原来,老大航俊出生时医生即宣判:这个孩子活不了多久!知道了孩子的命运,马晓秋希望他活着的每一天都是开心的,别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一个没有思想、不会走路的脑瘫自闭患儿来说,他的世界只有眼前那一小块,唯一的快乐就是吃东西,在吃这件事上,马晓秋一开始并没有控制过他,体重就这样不断涨了起来。到10岁的时候,体重就涨到了120斤,马晓秋再也背不动了,她也就再没出过屋。
另外,航俊的睡眠也很差,经常不睡觉,楼上楼下的邻居为此找来好多次。航俊需要20分钟翻身一次,随着体重飞涨,最后甚至高达500斤,必须别人帮忙翻身。那时候,航俊的腰围有3米多,可床却只有1米8,一次根本翻不过来,只能一点点蹭一点点挪,马晓秋每次帮儿子翻身就要花七八分钟。
马晓秋后来也试图控制航郡的饮食和体重,“老大逮到什么吃什么。我想控制他的体重,可根本控制不了,不吃就闹,咬手、砸头、撞墙、打自己,要么把床单全撕碎。”航郡不会说话,喜欢玩带声音的玩具,智商只能达到一两岁幼儿的水平。
航郡23岁的时候,体重已经超过500斤,这也给他身体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因为心衰和肺炎,2016年12月19日他走完了自己短暂的一生,在母亲、弟弟、姥爷等亲人的陪伴下安详离去。航郡去世后,捐献了遗体以及全部器官。
“在别人眼里,大儿子没了对我是个解脱,可我从来没把他俩当成累赘。特别是对老大,我把90%的精力放在了照顾他身上,我原来是想伺候他到50岁,那时我76岁,再久就伺候不动了。”马晓秋曾这样说道。
二十多年来,马晓秋白天照顾两个儿子,晚上就在航郡的床边打地铺,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
3.展现音乐天赋9年考到钢琴十级
照顾两个特殊孩子真的很累,但马晓秋也有快乐的时候,尤其是领着老二原郡出去参加活动,看到儿子取得名次、证书和奖品后,她会很欣慰,觉得自己这么多年的付出值了。
兄弟俩都喜欢音乐,相比哥哥航郡,弟弟原郡的情况好一些,会走路,爱唱歌,会画画,还学会了弹钢琴,但毕竟他也有自闭症,生活上一直离不开马晓秋的照顾。
原郡在上普通小学时,性格自卑内向,从来不敢和同学说话,只会低着头自言自语。后来去了特殊学校后,原郡在这里过的非常开心,每天画画、唱歌,还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参加比赛。
其实很早前,马晓秋就发现原郡对音乐非常敏感,在他还没有学会说话前,就学会了唱歌。记得小时候,两个孩子哭闹时,给他们放上音乐,他们马上会停止哭闹。哪怕在他们睡实后关掉音乐,哥俩也会瞬间哭醒,再放上音乐,哥俩又立刻安静起来,那几年,家里24小时放着音乐。
原郡5岁时,外公偶然买回来一个二手的电子琴,原郡看到后就在上面弹了几下,弹奏出的音符是一首儿歌。马晓秋很惊讶问他怎么能弹出来,原来是幼儿园的老师弹过这首曲子,原郡就注意听会了。
后来,马晓秋就把歌词抄下来,每次都要用五彩笔把每个字写得又大又工整,把汉字教给原郡学习,而旋律是不用她怎么教的。
原郡从特殊学校毕业那年,原郡的老师邀请马晓秋参加原郡的演出,马晓秋到了才知道,这是一场十级艺术类专业孩子的展演会,邀请原郡登台演出,马晓秋特别激动,之后果断把张原郡送到和平区少年宫学了一年声乐,结识了一位钢琴老师。
这位钢琴老师开启了原郡的另一种人生。最初学习钢琴,马晓秋心里十分纠结,钢琴不好练,原郡会不会学得一塌糊涂?但原郡的毅力让她打消了顾虑。尽管路途远,马晓秋带孩子去学习来回需要6小时,原郡会利用坐车时间,在大腿上练习手指力量、指法和曲子……
那时候,为了方便原郡到才艺班上课,外公出钱帮他们一家三口在市中心租了房子。通过才艺学习,原郡接触了更多的人,性格也有了微妙的变化。沈阳许多志愿者常来看望马晓秋一家,帮他们做家务,给航郡洗澡。每次忙完,原郡都主动要求为志愿者们演奏两首钢琴曲,以此表达谢意。
原郡全神贯注地学习,让他掌握了弹奏钢琴的技巧。9年下来,原郡对于音乐的热爱和天赋让他收获了钢琴十级证书……
4.登上央视后也是妈妈的贴心儿子
原郡能独立与人交流,但他总是不停说话,跟任何人都不会认生,希望有人能经常陪他说话。
其实最初让原郡学习钢琴的目的,只是希望能开发他的智力,可让马晓秋没想到的是,原郡竟然坚持了这么多年。
原郡有三架钢琴,其中有一个是钢琴老师送给他,他经常用来练习,这一弹就是7年。练琴其实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原郡在练琴的时候又不会控制力度,有时候练习像《土耳其进行曲》这种需要力度弹奏的曲子,原郡就会“咣咣咣”的用力敲击,把常用的几个按键都敲松动了。
原郡就会一遍遍的和马晓秋念叨,这个琴再修修还能用,马晓秋也会一遍遍的回应。有时候,马晓秋也会巧妙的绕过去,她对原郡说你弹一首曲子吧,原郡就会听话的坐下来弹琴,也就把这个无止境的话题带了过去。
2019年1月,原郡还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的歌唱圆梦类节目《越战越勇》,经过多次闯关,最终凭借一曲《天之大》勇得第一名。
“有了你,我才有家,离别虽半步即是天涯。”歌曲《天之大》里面的这句唱给母亲的歌词,也同样唱出了马晓秋这个特殊家庭的真实状况。
在记者面前,原郡拿起银话筒奖杯,他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感谢妈妈培养我这么多年,对我这样的孩子从来没有抱怨过,我才有登上舞台的一天,我为有这样的妈妈而骄傲。”
“看他演唱时投入的样子,感觉特别有魅力;作为母亲,我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每次原郡饱含深情地演唱,不仅唱哭了马晓秋,更让台下的许多观众泪洒现场。
如今,在原郡的卧室里,摆放着各种奖杯,有2012年参加沈阳市第二届残疾人才艺大赛二等奖奖杯;2013年在辽宁大剧院,参加钢琴比赛,获得优秀奖等等。
在原郡家钢琴上面非常醒目的位置上有一个银话筒奖杯,这就是原郡登在《越战越勇》获得冠军后得来的,同时他还获得了冰箱、洗衣机、烤箱及消毒柜。采访的记者问他这些奖品能给妈妈用吗?原郡说:我想把这台新洗衣机给妈妈用,可是我妈舍不得,说等我以后结婚了用。
原郡的毅力除了体现在对音乐的执着以外,还体现在了他对减肥的执着。为了登台演出,原郡一直在控制自己的体重,也知道要锻炼,节食跑步,可体重还是下不去,最胖的时候快有300斤。
前不久,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原郡开始减肥,短短3个月时间,他就减下去了100多斤,从一个小胖孩摇身一变成为了正常体重的孩子,就连医生都惊奇不已。
今年,原郡26岁了,陪着马晓秋出门散步时,原郡总会紧紧牵着妈妈的手,因为怕眼神不好的妈妈看不清路摔跤。在面对媒体采访的镜头时,原郡一本正经的说道:“妈妈为了我和哥哥得了一身病,现在我得帮妈妈减轻负担。”
文章参考:沈阳晚报、道听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