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中国之声”聚焦天穆花毽儿|“哏儿都”踢毽子 “六十”变“十八”

9月13日

央广“中国之声”特别策划

《我们的精气神儿》

讲述了北辰区天穆的花毽儿故事

“哏儿都”踢毽子 “六十”变“十八”

花毽儿,很多人都踢过。在“哏儿都”天津的天穆镇,无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会踢花毽儿,从自家练习传播到街坊邻里,普及全村,走进社区,走进校园,甚至走向世界……经过上百年的发展,穆氏花毽已成为天穆镇的一块金字招牌。到今天,穆氏花毽已经传承了五代人,140多年。这里有八样踢法,还有八大名腿。中国之声特别策划《我们的精气神儿》,今天讲述天津天穆镇的花毽儿故事。

“东拼西凑”的精神家园:天穆毽馆

在距离天津市中心西北向大约15公里的北辰区天穆镇,京杭大运河东畔的村子里,藏着一个当地毽友的精神家园——天穆毽馆。

△毽友们集资装修的天穆毽馆(总台央广记者常亚飞摄)

平房,20世纪90年代的红砖墙,约两个羽毛球场大的毽馆,内有乾坤。从1998年开始,天穆镇的花毽爱好者们集资装修了这个地方,你家的凳子,我家的沙发,他家的挂画,屋子里的所有东西都有来历。

馆长穆瑞才:“都是热心人嘛,哎我这有凳子,给拉过来,沙发,给送过来了,什么样的都有。刚开始的时候二十来个人,发展到最多的时候,天穆村全村都来踢毽子,大街小巷都是。”

△天穆毽馆内景(总台央广记者常亚飞摄)

在过去物质和精神娱乐相对匮乏的年代,跳房子、丢沙包、滚铁圈……是大部分孩子们娱乐的不二之选,踢毽子也不例外。早在1961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就拍摄过关于踢毽子的纪录片,名为《飞毽》。

“大花鼓儿,扬花扇儿;一个毽子踢两半儿,里踢,外拐,八仙,过海,九十九,一百……”

△纪录片《飞毽》

在那个年代,歌声伴随着踢毽,既是游戏又是竞赛,无论男女老少、春夏秋冬,三五好友,用几根鸡毛、一个铜钱扎一个毽子,随便找块荒地,就能度过快乐的一天。时过境迁,天穆从村变成了镇,村民们从平房搬进了楼房,但踢毽子的传统一直保留了下来。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人们仍然对踢毽乐此不疲(总台央广记者常亚飞摄)

老毽友几十年来的默契:“周六下午不见不散”

恰逢周末,当地毽友们乘着各式的交通工具赶到天穆毽馆,周六下午的集体踢毽,几十年来雷打不动,已经成为刻在基因里的一种生活方式。

“哟呵,骑上你的小电动,哈哈。”

“哟呵,领着徒弟来了,应该拎根儿绳。”

“哎哟马姐,你这一天一身儿的,要了命了。”

这个说话颇为幽默的叫马连旺,是天津花毽界的“八大名腿”之一,会定期在毽馆用手机直播,分享踢毽技巧的同时也向外界传播着天穆花毽的文化。

马连旺:“做这个直播有一年多了,就是给大家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空间,传授一些花毽的基本功和动作,近距离地去交流,这样有问题我也能够去解说或者示范动作。”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天津花毽八大名腿之一的马连旺在视频平台上进行直播(总台央广记者常亚飞摄)

盘踢、磕踢、拐踢、蹦儿踢、外落儿、抹踢、砸踢、蹁踢……天穆镇的村民们对这八样踢法如数家珍,毽子上下翻飞,人们灵动跳跃,缠身绕腿,经久不落,踢出了欢乐,踢出了健康。

踢毽子的李姐:“我们都六十多岁,这董姐也61了,我62,周岁63了,我们这走道都带一股风,哈哈哈,走前面看着像十七八岁的,回头看把人吓一跳。”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毽友们聚在一起踢“轮子毽”,他们都已经60多岁了,但身姿仍十分矫健(总台央广记者常亚飞摄)

年轻人们:开心就好,“勇敢牛牛,不怕困难”

在天津市武清区体育中心,一场区域性的毽球联赛正在进行当中。来自天穆小学的队员们参加的是四人接力项目,主要考验队员们的个人基本功。

教练员、天津穆氏花毽第四代传人穆怀良:“四人接力项目,这是第一棒,平踢,每个运动员30秒,比赛场地大小2米乘2米。第二棒磕踢,都是花毽当中的基本功踢法。第三棒是蹦儿踢,第四棒是跳踢。数数量,以数量多取胜,还有不要出场地。兼顾着数量、计数动作,很多东西。”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天穆小学队的队员们正在比赛,橘色的方框就是规定的范围,踢的过程中很容易分神(总台央广记者常亚飞摄)

这支平均年龄只有9岁的队伍,显然经验不足,踢着踢着人就出了场地。但对小孩子来说能一直踢到毽就不错了。

穆怀良:“没办法,小孩子没参加过比赛,她脑子里没有这种东西,眼里只有毽了。你拿得住这毽,毽才能听你话,这毽可不听话,你让它东它非上西。”

穆丹是全国花毽冠军,同时也是天穆小学的体育老师,这次花毽比赛的带队老师。她说她想通过自身的努力,让花毽群体年轻化。目前,天穆的中小学已经把花毽作为一个普及项目进行推广,人手一毽,并且配有专门的教材。

穆丹:“学会一种坚持,不服输的精神。你像我们练毽,踢100次可能才成功1次,然后他有一次成功,他就会特别兴奋地过来告诉你,他特别有成就感。这种精神我觉得能带到他的一辈子中。”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天穆小队员们高喊:“勇敢牛牛,不怕困难”(总台央广记者常亚飞摄)

穆怀良也在努力着,祖辈传下来的衣钵让他对花毽多了一种情感和不舍。这么多年来,花毽一直被视为体育赛事的表演项目,他说,剩下的日子里,他想给致力于成为花毽运动员的孩子们找到一条出路,让花毽标准化、正规化。

穆怀良:“希望他们能有一条出路,比如咱设立一套标准,国家能认可这个东西,发展到一定程度,举办一个天津市青少年的、各个学校之间的锦标赛,自己这辈子也快60岁了,一辈子,你说没有情结在里面可能吗?”

比赛结束了,失利并没有让小队员们感到沮丧,大人的事情就让大人们想去吧,作为年轻的参与者,他们嘴角含笑,眼里有光。

来源:中国之声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