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86年12月28日,黄克诚将军在家人的陪伴之下走完了他伟大的一生。长女黄楠在后来回忆自己父亲的时候,曾经这样说过:“他从来都不像是一位大将,在我的心目中,他更像是一位非常坚韧的老农民...”
图|黄克诚将军晚年与家人合影
“抠门”师长捡大粪
1941年,抗日战争已经打了整整4年的时间,由于八路军在敌后做出的突出贡献,日伪军对我军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残酷的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并且在经济上实施严密的封锁,不允许一点点的物资进入我军根据地,意图将我军困死、饿死在根据地之中。
不仅仅如此,国民党反动派亦在此时,再一次的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反共高潮,我军进入抗日战争以来最为艰难的一段时期,而此时的苏北尤为严重,不仅遭遇了灾年,粮食欠收,再加上敌人的不断抢夺,驻扎在苏北的新四军全体军民都面临着饿肚子的问题。
为了度过眼前的难关,时任新四军三师师长兼政治委员的黄克诚动起了脑筋,在师部的紧急会议中,黄克诚开门见山地说道:“现在老百姓们都饿肚子,我们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吃饭的问题,唯一能解决吃饭问题的办法就是开荒种粮。”
图|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
这一想法提出之后,立刻就获得了全师上下的一致认可,黄克诚更是以身作则,第二天就带头开始了劳动,开垦荒地,种下了番茄、四季豆等蔬菜,在另一块比较平整的土地上,黄克诚甚至种上了一片玉米。
种庄稼自然就少不了要施肥,但是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哪里有什么化肥,最好的肥料当然就是自然肥,也就是人畜的粪便了。
当时,三师正驻扎在阜宁县,师长黄克诚居住在贫农张学成的家里。一天,黄克诚起了一个大早,在上厕所的时候,突然看到厕所的边上正摆放着一个粪篓子,心想着,开荒种地没有粪怎么能行,于是他背起粪篓子就外出去捡粪去了。
图|抗战初期,黄克诚(左一)与邓小平合影
等到张学成起来之后,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自己的粪篓子,把张学成急坏了,直到黄克诚捡了满满一筐粪回来之后,张学成激动地说道:“黄师长,您怎么能去捡粪啊,这是我们要干的,不是你们该干的事啊!”
“这是谁规定的啊?”黄克诚反问道:“粪是农家宝,庄稼少不了,多拾粪多打粮,再说了,我清早去田间跑跑,锻炼一下身体,顺便捡一点粪回来,还积了肥,这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吗?”
很快,师长捡大粪的事,就像是长了翅膀一样,飞快的在苏北地区传了开来,全体战士仿佛接到了一道无声的命令一般,每个人都自发地准备了粪兜、粪勺,加入到了捡粪的行列之后。
在黄克诚的带领之后,仅仅几个月的时间,三师开荒种粮就已经有了显著的成果,不仅仅改善了自己的伙食,甚至还将自己种出来的菜,送给了村里的村民,村民们高兴的说道:“吃了番茄甜在心,黄师长和我们是一条心。”
图|黄克诚(二排右三)与战士们合影
不仅仅如此,黄克诚还大力倡导勤俭节约,要求部队做到的同时,黄克诚首先要求自己做到。部队给黄克诚发的毛巾,他剪成两块来用,他说:洗脸的时候,只用毛巾的中间擦脸,两边根本用不到,结果中间破了,四边却还是完好无损,剪开来用就节省下了一半。
部队需要更换夏季服装的时候,由于苏北地区没有纺织厂,全部靠人工纺织,为了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黄克诚将三师军服上衣的翻领改成了直领,又去掉了几个口袋;军帽上的围圈去掉;裤子由原来宽大的中式裤腿改成了小裤腰,积少成多之下,节约了不少的布匹。
1942年,刘少奇从苏北回到延安,盛赞黄克诚是“经济学家”,在总结大会上刘少奇说道:“全军七个师,三师人最多,花钱却是最少。”周恩来同样不吝赞美之言,他说道:“黄克诚是管家理财的行家,你给一万块钱,他能当十万块钱用。”
图|周恩来与新四军领导干部合影
黄克诚“改军装、剪毛巾”的故事很快就在我军中广为流传,很多人都在私下里将这位节约的师长亲切的称之为“抠门佬”,黄克诚不仅不恼,反而理直气壮,坦然受之。
但是,这位“抠门佬”在面对民生问题的时候,不仅不抠门,反而还很大方。由于阜宁县濒临黄海,经常会发生海啸,海啸过后,农民的民房、农田都被毁坏,甚至还淹死了不少人,黄克诚知道之后,想方设法筹集来了一批资金,为当地农民修建起了一条能够抵挡海啸的长堤。
阜宁的老百姓们看着长堤,动情地说道:“国民党不管人民的死活,共产党和新四军一来了就修堤,他们是真心实意为老百姓的。”当地的乡绅更是被黄克诚深深折服,他们提出要为海堤立碑,竭力颂赞黄克诚为“永兴黄公”。
图|黄克诚(左)与张爱萍
毛主席:我就喜欢黄克诚这一点
1948年底,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东北野战军奉命火速入关,参加平津战役,解放平津地区。时任东北野战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的黄克诚,却是接到了一项新的命令,任命黄克诚为天津市委书记,组织军管会,接管天津,快速恢复天津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黄克诚立马带人进入天津,开始了接管工作。在接管天津的过程中,黄克诚“先接后管”的工作方式初显成效,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天津就消除了战争的痕迹,人民开始了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城市管理进入新的阶段。
接管天津的成功,让毛主席非常的高兴,5月的时候,毛主席更是将黄克诚召回北京,亲自向他了解接管天津的详细过程,以及城市建设的相关经验。
图|1949年,毛主席在新政协筹备会议上
在这一次的谈话之中,毛主席首先肯定了黄克诚接管天津的成功,之后,毛主席更是开诚布公地说道:“中央决定由你去主持湖南的工作,是我点名让你去的,你有天津的经验,又是去我们的家乡,你去我放心。”
黄克诚深感这一项任命的重大使命,他向毛主席说道:“感谢党中央和主席的信任!我一定在党中央和主席的领导之下,带领着全省人民解设一个新湖南,让父老乡亲过上幸福的好日子!”毛主席要的就是黄克诚的这一份信心与决心。
汇报完工作之后,黄克诚就向毛主席告辞,不料,毛主席却将他留了下来,毛主席说道:“你我革命二三十年,我知道你黄克诚是干工作的好手,却没有能够这样面对面地谈过话,更不要说坐在一起吃饭了!今天机会难得,我为你设个“盛宴”,吃完饭之后再走吧!”
图|解放初期的黄克诚(右二)
黄克诚的心里顿时涌起阵阵暖意,毛主席百忙之情留自己吃完饭,这不仅仅是一份关爱,更是难得的荣耀。
说是“盛宴”,其实就是两个炒菜一个汤,另外再加一小碟霉豆腐,菜很简单,但是毛主席的勤俭节约,让黄克诚终生难忘。
新中国成立之后,不少人都来到韶山参观毛主席的故居,甚至苏联老大哥还派遣了电影团赶往韶山,拍摄了一部韶山冲的风景纪录片。随着前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韶山人民沉不住气了:毛主席上屋场的故居已经残破成了那个样子,通往上屋场的山间小道是如此地狭窄!韶山人民觉得,这是他们在给毛主席丢脸。
于是,韶山人民决定要将毛主席上屋场的旧居翻修一下,并且在上屋场的跟前修一条大道与外边的公路连接起来,建议一层一层地向上反映,湖南第一省委书记黄克诚很快就收到了消息,并且批准了这一方案。
图|毛主席上屋场故居
正当韶山人民热火朝天地开始为修路做准备的时候,却是被突然叫停了。原来,毛主席在知道韶山要修路之后,立即就否决了这一决定,并且,毛主席还亲自向黄克诚写了一封信,请地方政府立即停止建房修路的工作,在信中,毛主席写道:
克诚同志:
据说长沙地委与湘潭县委现在正在我的家乡为我建筑一所房屋,并且要修一条公路直通我的家乡,如果属实,请他们立即停止,不要修建,以免在人民中引起不良影响,是为至要。
毛泽东
由于毛主席的坚决拒绝的态度,黄克诚在接到信之中,只得立即将这一工程搁置了下来,直到1951的冬天,韶山的乡间小道实在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群众到韶山参观学习的需求,当地政府这才号召人民群众一起修建了一条通往韶山的简易公路。
图|毛主席伏案办公
几十年之后,晚年的黄克诚再一次谈起了这件事,他眼睛湿润,动情地说道:
“我原本以为修条公路不是什么大事情,谁知道盖上了狮头大印,毛主席那里仍然是不管用。什么是领袖?毛主席的言行就是证明,毛主席的胸怀、对人民的情感,如天高、如海深,人民岂能不追随他老人家。”
而黄克诚俭朴的作风同样深得毛主席的喜爱,主政湖南的三年时间里,黄克诚领导湖南政府树立起了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一切从简,把节省下来的钱都用到了工业方面的发展,期间,仅省委机关节省下来的经费,就成功办起了一个湘江织布厂。
1952年10月,黄克诚再一次被毛主席亲自点将,调回北京担任人民解放军第三副总参谋长,主管全军的后勤工作。黄克诚上任之后,从调查研究开始,再到后勤工作有所好转,仅仅只用了2个多月的时间,毛主席大为满意,在黄克诚的工作报告中,毛主席批到:后勤工作有进步。
图|副总参谋长黄克诚
1956年,接替黄克诚担任湖南省委书记的周小舟前往广州,向毛主席汇报湖南的工作情况,两人谈及地方工业的时候,谈到了黄克诚在湖南树立起的俭朴之风,毛主席直言不讳的说道:“我就是喜欢黄克诚这一点。”
坚持一辈子勤俭节约
1977年,遭受风波的黄克诚从山西回到北京,复出参加工作,担任中央军委顾问,组织上考虑到黄老的眼睛不好,上下楼的时候非常的不方便,于是,就将黄克诚安排在南池子附近的一间平房小院中居住。
这一处小院是1949年的时候建设起来的,面积倒是还可以,就是稍显破旧了许多,于是,管理人员就申请了一笔维修房子的经费,准备将房子好好的修缮一下,让黄克诚能够住得更舒服一些。
图|黄克诚将军在办公
黄克诚得知之后,一脸严肃的说道:“不行,不行!不要大修,简单地修一下就可以了,哪里透风漏雨了,就将哪里补一补好了,我这里又不设什么“将军府”!”工作人员实在拗不过之后,只好按照黄克诚的意思,仅仅只是进行了一些简单的修补。
后来,黄克诚正在家中休息的时候,房顶上的一块木板因为腐朽的厉害,直接从房顶上掉了下来,正好砸在了床边,差一点点就伤到了他之后,黄克诚这才同意进行一次翻修,但是在得知一次翻修需要好几万块钱的时候,黄克诚又一次的不同意了,只允许再一次的修补一下,只要不透风不漏水就好了。
可是每次雨季一来的时候,房子还是会有多处漏水的情况,漏水倒是好办,只要再次修补就可以了,最让人头疼的是,这一次房子的大门比较低矮,又处于临街的位置,平时噪音就比较大,再加上隔壁还是一个武警消防站,每一次出警时,刺耳的警报声直接就充斥着整个房间。
图|黄克诚和陈云在会议上
工作人员考虑到,黄克诚年岁已高,身体也不是很好,就提议请黄克诚搬到一处安静的地方去,黄克诚坚决不同意,他说道:“不要再提了,别人搬到这里来,不同样都是吵吗?”
后勤管理部在得知黄克诚不愿意搬家,又不同意对房子进行大修之后,就准备将临街的墙和门楼加高一些,黄克诚在听说这一次加高要花一两万之后,再一次拒绝的说道:“修那个东西做什么?现在的铁门是旧了点,但还是很结实的嘛!门就是用来进进出出的,修那么高有什么用啊?这种东西咱们宁肯将就一点,也不能乱花钱。”管理部的工作人员只好将拉来的材料又原模原样地退了回去。
黄克诚家中的暖气是那种老式的烧煤取暖,热量不是很充足,冬天的时候,就是一个年轻人坐在家里都还冻得一直跺脚取暖,更何况是年迈多病的老人呢。
图|黄克诚大将
后勤部门就准备对家里的暖气进行一次改造,这一次的改造费用需要3万块钱,大家知道,黄克诚肯定不会同意,于是就想着趁他不在家的时候,进行改造,等他回来的时候,生米煮成熟饭,他想拒绝也不行了。
谁知,改造工程进行到一半的时候,黄克诚突然就回来了,他了解清楚情况之后,死活都不同意继续改造,他用力的用拐杖敲击着地面,生气的说道:“三万?你们怎么能因为我,这么大手大脚的啊?我们国家现在还很穷,把钱都用到更要紧的地方去,我这里烧煤取暖已经足够了,立刻停工!”
就这样,一直到黄克诚大将去世,他所住的南池子平房都没有能够进行大修。
自从复出之后,黄克诚的身体一直都很虚弱,三天两头都需要进行住院治疗,十分的辛苦,为了工作,黄克诚一直都在努力的坚持着,无论是在医院,还是在家中,他都非常积极的配合医务人员进行治疗。
图|黄克诚与夫人唐棣华
但是,1985年年底,在中央同意黄克诚的退休请求之后,尤其是1986年,随着自己病情的不断加重,黄克诚开始拒绝接受治疗,拒绝医生给自己用药。
黄克诚说道:“我已经不能再为党、为国家工作了,不要再为了我浪费国家的钱财...我的病情你们是知道的,根治是没有可能的,希望你们不要再为我用贵重的药品了,将它们用到别的病人身上吧!”
不但如此,黄克诚还要求医生不要再对自己进行抢救,为了说服医生,黄克诚甚至将马克思的女儿与女婿拉法格夫妇晚年为了不增加党的负担,而结束生命的事例搬了出来。
据医务人员回忆道:我们对黄老的饮食起居以及治疗、护理,都是忠于职务,一丝不苟的。但是,在我们医治的过程中,却是常常受到“阻力”,其中最大的“阻力”就是,黄老对自己的疾病表现出的不在乎。他老人家非常的羡慕那种猝死,他认为那样一不用受罪,二可以为国家节省下医药费,他常常对自己身边的人说道:“我都已经80多岁了,现在双目失明,不能为党工作,死去又有什么遗憾呢?按照全国男子平均寿命计算,我已经是多占了,够本了!”
图|黄克诚大将
结语
1986年12月28日,一辈子呕心沥血、为了党、为了国家出生入死的开国大将——黄克诚,溘然长逝,享年8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