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0月22日电 (记者 应妮)一方面是“得语文者得天下”的大语文时代悄然来临,另一方面是应试教育下的各种学业压力。那么,有限时间里到底是多读一本书,还是多做两道题呢?
日前在京举行的第十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领读者计划”活动上,与会者以“唤醒阅读力——青少年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为主题进行分享,带来了颇有见地和参考价值的建议。
如何缓解中学生的阅读焦虑?
提及中学生阅读焦虑的原因,北京市一〇一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刘青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为什么读?读什么?怎么读?作为老师来说,首先要教给学生阅读之道,其次要给他们提供阅读之术。最重要的第三点是要营造阅读之风。
阅读之道就是告诉学生怎么去读,比如阅读小说时,就可以通过梳理关键词:目标、阻碍、努力、结果、意外、转弯、结局,帮助同学去进一步的阅读。提到阅读之术,刘青推荐批注阅读,把批语和注释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书籍内容,深入思考。对于如何营造阅读之风,刘青认为,教师要做三件事情,第一是榜样引领,第二是读书交流,第三成果固化。学生在班级中浓厚阅读之风的浸润下,无论是语言驾驭能力、审美境界、文学素养还是人文情怀、价值观,都有了质的飞跃和极大的提升。
如何有限时间价值最大化地阅读?
面对学业压力,家长和孩子难免困惑:在有限的时间中,到底是用来多读一本书,还是多做两道题呢?智慧熊文化的副总经理杨卓宁对此表达了她的看法。
首先,家长和学生都要明确一个观点:阅读和成绩不是对立关系。通过《2019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语文学习质量监测结果报告》可以发现,语文阅读能够扩展孩子的知识面,增强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考能力、思维能力,帮助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绩。其次,当读书和乐趣联系在一起时,才有助于阅读的习惯养成。比如家长要成为孩子的好榜样、让书触手可及、打造舒适的阅读角、大声朗读、进行阅读互动以及利用阅读耐力表等。
什么样的书籍才有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孩子收获最大的价值呢?杨卓宁重点推荐了三类书籍:阅读经典名著,能够塑造孩子的优秀品质,潜移默化影响他们的一生;非虚构类读物,帮助孩子更好理解现实世界是如何工作、如何运转的;读名人传记,从名人身上激发自己的斗志,塑造自己的品格,找到人生的一个楷模和偶像,对孩子的未来成长非常有帮助。
如何建构有效的名著阅读课堂?
统编教材执行主任王本华介绍,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更是提出老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由此可见,名著阅读、整本书阅读对于学生来说愈发的重要。
如何建构有效的名著阅读课堂?王本华表示,名著阅读在高中已经成为课程的一部分,而初中则要倡导名著阅读课程化。因此,要引导学生建立语文和生活之间的通道,要能够打开名著阅读,打开课外阅读大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能够实现“读着”状态。
她建议,首先教师制定阅读的规划,在学期整体课程规划中要有名著阅读的计划,要有好的引导,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阅读的兴趣;其次在过程当中要有跟踪和督促指导,帮助学生深化阅读体验;最后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形式的阅读成果分享。她强调,对于学生来说,阅读成果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能得到充分的成就感和获得感,所以最后的成果分享是阅读课堂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