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妈妈像往常一样说临时有事,让8岁的小强到寺儿沟的奶奶家待一会儿。可到了晚上,妈妈没来接小强,小强也打不通妈妈的电话。
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妈妈再没跟小强联系。小强每天都给妈妈打电话,妈妈的电话始终打不通。
有时,小强偶尔听到大人们背地里议论他妈妈,“虎毒不食子,这女人心真狠,要钱不要儿子了,跑到国外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妈妈到底去哪儿了?小强问,大人只愤怒地告诉他:“你妈是个坏女人,当她死了!不会回来了!”
小强不相信。他忍不住地想妈妈,经常躲到角落里流眼泪,学习成绩也迅速下滑,后来有一天他说:“我再也不去上学了!”
同父异母哥哥天天念叨:“你妈不要你了!”
在咨询室,小强低头看着脚尖,两只小手不自觉地搓着,一句话都不说。
咨询师带着小强和陪同的干妈一起做沙盘游戏。游戏开始,小强选择沙具举棋不定,对干妈察言观色,摆放沙具缩手缩脚,整个过程都谨小慎微。
参与了三次沙盘游戏治疗后,小强终于放下了心理戒备,和咨询师讲起了心里话。
小强妈妈是个全职太太,平时主要的事就是照顾小强父子。爸爸自己经营企业,每天都很忙,回家也很晚,所以小强经常在早上才会见到爸爸。小强很乖很阳光,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深得家人喜欢。小强还有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一直与奶奶生活在一起,哥哥不喜欢小强。
妈妈失踪后,小强住进奶奶家,哥哥不仅不同情他,而且经常幸灾乐祸地在小强耳边嘀咕,“你妈不要你了,我比你幸福,我随时都可以见我妈妈”。
刚开始小强会跟哥哥吵,不许哥哥说妈妈的坏话。然而,周围的大人们都在骂妈妈。渐渐地,他怀疑妈妈真的不要他了,而爸爸也很少来看他,小强觉得哥哥说得对,他成了一个没人要的孤儿。
小强说,他经常梦到妈妈,哭醒过好几回,他不想见同学,也不想上学,不想回奶奶家,不想见哥哥,可是他不知道该去哪儿?于是小强经常在马路上闲逛,很晚了也不回家,直到家里人找到他,把他领回去。
带儿子回家:小强找回了安全感
听家人说小强在沙盘游戏中找到了一些快乐,在第五次沙盘游戏治疗时,爸爸来到咨询室。
小强与爸爸一起做沙盘游戏,明显比跟干妈一起做更开心。那一次,小强始终面带笑容,还不时哼着小曲。
爸爸说,小强妈妈卷走了公司大笔资金,数月来,他一直在为濒临倒闭的公司奔波。同时,他也没想好如何与小强沟通他妈妈的事。所以,事情发生后,他几乎没有回父母家,就是怕坏心情影响到老人和孩子。没想到小强被深深伤害了。
爸爸很难过,对小强充满了愧疚,在拥抱小强时,泪流满面,嘴里一直重复着“对不起!是爸爸不好!”。
接受咨询师建议,爸爸把小强接回家,请来保姆照顾小强日常生活,自己每天晚上抽时间陪小强,聊学校有趣的事,问小强学习上的困惑。爸爸也与大儿子和其他家人达成协议,不在小强面前讨论小强妈妈的事,那是他们夫妻俩的事,由他来解决。
后来,爸爸坚持参加完了最后4次沙盘游戏治疗。每周一次的家庭治疗,让小强消失的安全感渐渐恢复。最后两次,小强带着笑容走进沙盘室,开心地与爸爸商量如何创建不同的场景。
大约半年后,妈妈给小强来信了,信里满是对小强的思念,但妈妈依然没有留地址。小强心理又一次产生了波动,但因爸爸在身边,有坚强的依靠,小强没有像妈妈消失时那样迷惘,还是照常上学。期末考试成绩仍然名列前茅。
心理咨询师说:
不断被强化的被抛弃感让他失控
对于孩子的心理问题,根据家庭系统排列理论,首先应解决的是个体在原生家庭系统中的牵连纠结。每一个家庭都有一股隐藏的动力,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会受到这股动力的影响,而这个动力隐藏在潜意识深处,一般人不容易察觉。
家庭中所发生的许多负面事件和负向情绪会使整个家庭的“爱的序位”受到干扰,有的时候这些事件还会重复发生而且持续延续。在各种系统中遵循着一个系统原则,这就是整体一秩序一平衡的原则。
孩子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将个人问题归结在孩子身上,孩子只是家庭的镜子,他做出一些常人不认可的行为可让我们去看到家庭里隐藏着的规则。所以,治疗小强的问题要从调整家庭系统的整体一秩序、一平衡等法则入手。
妈妈失踪,爸爸焦虑不着面,同父异母哥哥不断强化小强的被抛弃感,让小强变成“孤儿”的恐惧感与日俱升,以致于小强不愿见人,拒绝上学。
治疗过程中,在无法找到妈妈爸爸的情况下,先用沙盘游戏卸下小强的戒备,宣泄小强的压抑、委屈和恐惧,打开小强的心扉。同时邀请重要家庭成员——爸爸参与治疗,这就相当于重构了家庭系统,让孩子重新回到了家庭系统中。因为成功激活了爸爸应有的家庭支持功能,小强又找到家的感觉,“孤儿及被抛弃感”的阴影慢慢消失,最终成功帮小强找回安全感,让他又回到正常生活轨道。
本文指导专家:心理咨询师解放小学战梅
编辑:小雨
美编:张强
校对:王涛
责编:李元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