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STEAM教育在中国的兴起,一个新的名词——“跨学科式学习”开始越来越多地被教育界提及和重视。这个在中国家长看来甚至还有一点陌生的学习方式,其实早已成为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新方向,美国、芬兰等教育发达国家的中小学生早已在学校实现跨学科式学习。
纵观全球各领域的尖端人才,有相当一部分也都是“隐藏”的跨学科人才。
比如现代企业家埃隆·马斯克,他擅长的领域有火箭科学、工程、物理、人工智能、太阳能等;19世纪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还有意大利第一位女医生、医学博士、女权主义学者等身份;15世纪著名画家达芬奇,在雕塑、建筑、军事、生物解剖等众多领域都有着斐然成就,并对他的绘画生涯产生重要积极影响。
可见在不同时代,“跨学科式人才”作出的成就与贡献都不容小觑。
跨学科式学习为何会红遍全球?
世界发展逐渐多样化、科技化、信息化,过去人们只需精专某一专业,就能谋得一份不错的工作来支撑生活。但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人们想要更好的生活并开展一项工作,复合能力必不可少。
如果固执地只依赖单学科学习,就会如查理·芒格所说:对于一个只有一把锤子的人来说,任何问题看起来都很像钉子,所学的知识会限制你的思维和行为。
而如果一个人拥有多学科技能,在掌握多种工具后,将会摆脱由于锤子倾向带来的认知倾向限制。他可以通过多重方式来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而不是拿一把锤子去解决所有问题。
比如一个懂编程的会计师,可能要比一位只懂得会计本专业知识的会计师工作效率更高,出错率更低。而一位懂心理学和会计学的律师,也要比只懂本专业知识的律师更加吃香。
好在,随着时代发展,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已经发现了跨学科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育发达国家的大中小学一直在强调弱化学科之间的边界,以项目或问题为出发点,进行跨学科式教学。强基计划在我国的施行,也让以北大清华为首的双一流高校,进一步加强了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步伐。
北京大学从2016年就明确提出要建立多层次的跨学科本科教育项目,在强基计划出炉后,更是建立了“核心课程+跨学科课程、研究性学习、实践训练”等多样化和开放探索的专业培养体系。
跨学科式学习有哪些优点?
跨学科式学习并非单纯去学习多学科知识,而是指通过某一个项目或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接触并学习到多学科的内容,并能通过这些学科的融合式运用去解决更多复杂的问题。
跨学科式学习的优点,正是传统学习方式中的痛点。
一、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传统的分科教育是以知识为核心进行授课,孩子学习的方式也是围绕知识点展开。因此,在由理论转向实践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知识与现实脱轨,无法应用的情况。
而跨学科式学习,孩子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完全是以问题为核心,以实践为基础,进行知识探索和理论学习。
二、提升复合能力,应对世界变化
从前的分科教育非常强调单学科的专业性,比较注重孩子某一项能力的重点培养。而在知识量急速增加,世界变化迭代极快的今天,单一能力很难应付世界变化。
而跨学科式学习,可以同时提升孩子的多种能力,让孩子拥有复合能力,以应对变化多端的外部世界。
例如,在培养飞行员时,为了能够让其更好更安全的飞行,教学者不可能只教给学员驾驶技术,更要锻炼学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强健学员的体魄、教会学员如何逃生等等,只有具备这些复合能力,飞行员在面临某种危险时才能综合考量快速应对,而不会走进思维的死胡同。
三、解除学科之间的隔离,提升创造力
跨学科学习能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人文与科学、体育与艺术、工程与自然等组成各种各样美妙的组合,从而激发出一个人最大创造力,就像列奥纳多·达芬奇一样打破知识的边界,探索无限精彩的世界。
怎样进行跨学科式学习?
跨学科式学习作为STEAM教育的核心与灵魂,贯穿始终。那么对于中小学阶段的孩子而言,没有强大的高校教育资源支持,该如何进行跨学科式学习呢?
机器人编程作为STEAM教育中最受欢迎的学习内容之一,就是践行跨学科式学习的重要媒介。
机器人编程的实践性极强,需要结合软硬件进行学习,注重多学科的综合运用,在机器人设计、搭建、编程的过程中需要融会贯通多品类知识,如编程、物理、数学、艺术等。
贝尔机器人编程中心作为深耕机器人编程近10载的连锁教育服务机构,教学采用的是PBL项目式教学法,摒弃传统教学中的知识灌输,通过不同项目或主题,来引导孩子进行跨学科式学习。
以项目或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最大程度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能够充分调动孩子探索真相的学习欲望。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孩子需要排除万难,接触各类不同的知识,锻炼各种不同的能力。真正做到,跨学科融合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