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问千寻大运河】三岔河口 运河之畔 三条石的天津制造往事
水行千里沟通南北,大运河沿途有众多关键性节点,其中三岔河口就是大运河在天津市中心的关键之地。
南运河、北运河和海河交汇之处的三岔河口,长期以来就是城市的核心。河口附近的三条石地区,得益于运河的交通便利,舟楫辐辏,人员往来,货通南北,成为天津近代机械、铸铁业的发祥地,享有“华北地区民族工业摇篮”之称,见证了天津制造业的起源和发展。
全国第一家工业博物馆
初冬的天津,天高云淡,三岔河口运河水缓缓流淌,岸边公园内市民抖空竹、吊嗓子,享受生活的惬意。
运河不远处,天津首家以工业为题材的专业性博物馆——三条石历史博物馆内,馆长任敬正向参观者介绍这里的历史文化传承。
博物馆最显眼处,放着写有“天津红桥区三条石历史博物馆”字样的牌匾。“这几个字由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题写,显示了总理对天津,对红桥的关爱。”任敬介绍。
周总理一生谦逊、严谨、低调,几乎不为任何单位题名,为什么能够为这个博物馆题字呢?原来当时天津的同志向周总理汇报,“我们要在三条石建中国第一家工业题材的博物馆”,对天津有着割舍不断情感的总理听后高兴地表示:三条石,我知道,我给写。于是百忙中的总理写下了“天津红桥区三条石历史博物馆”这几个字,总理手迹现存放于红桥区档案馆。
三条石历史博物馆成为天津市第一家区县级博物馆,也为天津制造业的发展历史留下了众多资料。博物馆所在地,也是福聚兴机器厂旧址,博物馆依托机器厂而建,机器厂因博物馆而被更多人记住。
任敬介绍,馆内现有藏品5900余件,其中二级品5件,三级品20件,目前有两个陈列,即“三条石机器铸铁业变迁史陈列”和“福聚兴机器厂旧址复原陈列”。
大运河拉来的工业时代
打开三条石机器铸铁业变迁史,一股厚重而凝练的历史扑面而来,在中国近代这个历史节点中,当年的开创者们,步履维艰,一点点的引领中国社会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艰难前行。在这里,近代天津制造业的发展历史,有着清晰而明确的脉络。“九河下梢天津卫,三道浮桥两道关”,天津城市的发展与运河分不开。
南北运河交汇,船只带着大批货物在此地集结、倒运、修整,于是三条石地区便诞生了大量的货栈、客栈供这些船家储存货物和休息。“在当时,大运河带来了交通便利,三条石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为船家、商客、市民生活服务的铁匠们也季节性地在此聚集。”任敬介绍。
任敬为参观者介绍当年的历史
当年农闲时节,河北省交河、献县一带的冶铁手工业者,带着一些简单工具来三条石一带聚集,为货栈、客栈和船家生产一些如枣核钉、船钉、扒头钉等简单的生产、生活用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需求量的扩大,这种季节性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各方需要,1860年,河北交河县人秦玉清在三条石创建第一家定居的手工作坊——秦记铁铺。铁铺最初锻造加工一些简单的铁器,后随着技艺提高开始以铸造加工为主,并以铸造的硬模锅闻名华北。
任敬介绍,作为三条石工业的起点,秦记铁铺不仅仅因为它是第一家,更关键在于它所培养出的一大批学徒工人成为后来三条石发展的核心力量。
秦记铁铺出现之年,正处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的坚船利炮让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们开始正视差距,天津也成为洋务运动重镇之一,李鸿章创办的天津机器局,培养了一批掌握机器制造技术的工人,随着人员的流动,这些技术也传入了三条石地区,为当地机器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可以说洋务运动促进了三条石地区民间铸铁机器制造业的形成和发展。
到1900年三条石地区有铁业手工作坊20余家,其中较为有名气的有三合、三义公、金聚成等,但和当年中国整体工业状况一样,作坊技术薄弱,实力较小。
从小作坊到天津制造产业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三条石地区的工厂开始逐渐增加,也从手工作坊向真正的“工厂”演进,逐渐分化演进成铸铁厂与机器厂的分工,并产生了在当时有一定影响力的天津制造品牌,永茂公、郭天成、福聚兴、全盛德等工厂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机器厂领域,郭天成机器厂是三条石最早的一家机器厂,于1901年由北马路迁入三条石。博物馆保存的一张“郭天成铁工厂”的织布机器宣传单上显示,其产品为“鹤牌”。
而铸铁厂最早是1904年开办的永茂公,“很多人熟悉的爆米花机,当年永茂公就生产过,”任敬指着博物馆珍藏的一台爆米花机介绍,在爆米花机旁边的一台刨冰机,也有百年历史。
当年三条石地区制造的刨冰机和爆米花机
1904年,比商电灯电车公司在天津成立,旧城六里范围内开始通电,其中一条线路是自北门至西沽,包括了三条石地区,用电力驱动工业生产开始进入视野。1912年华顺、春发泰、郭天成三家工厂最先使用电动马达,这标志着三条石地区电动力应用于生产的开始。到1916年三条石地区电力得以广泛应用,使得该地区无论在生产力和产品种类上都有了质的飞跃。
20世纪20、30年代,三条石地区开始步入兴盛阶段,在三条石大街上就密布工厂八十余家,榨油机、印刷机、打包机等都有所涉及。1935年的《大公报》曾报道说:“本市之机械工厂,家数众多,及随处皆是,而以河北三条石为集中街区。”并说这一街区在“整个天津机械工业中占一个极重要的部位”。这一时期的三条石形成了河北乃至华北地区有名的“铁窝子”,并奠定了华北地区机器铸铁业中心的地位。
“三条石地区机器制造业的发展,有几个到今天依旧值得学习和思考的地方”任敬介绍。例如商标品牌意识;合法经营、照章纳税的意识;产品质量意识,以及爱国意识。“无论企业大小,都将实业救国、振兴国货视为己任。”
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受到侵华日军的侵略和压迫,三条石工业开始走向衰落,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三条石重新焕发了青春,走向繁荣,并成为天津机械工业崛起的支柱力量。
如今的三条石历史博物馆正是依托福聚兴机器厂旧址而建,青砖灰瓦的古老厂房周边,围绕着现代高楼,在冬日阳光下,诉说着变迁与发展,也记录着大运河、三条石在天津工业发展历程中的作用。(津云新闻记者 彭俊勇 王曾)
【千问千寻大运河】街边小吃到“非遗”代表,百年“耳朵眼”这样炼成……
绵延千里,流淌千年,大运河沟通南北,融合不同风俗,孕育了独特的大运河文化,也为后人留下了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得大运河之便利,天津市红桥区产生了众多的国家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2009年评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耳朵眼”炸糕更是远近闻名,成为“天津三绝”之一。
源自运河畔
“九河下梢天津卫,三道浮桥两道关”,依海而生、因漕而兴的天津卫,运河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家博物馆藏有一幅《潞河督运图》,作者是清乾隆时期镇江画家江萱,画卷描绘了潞河尾闾天津三岔河口一带的漕运盛景和民俗民风。画面以督运官舫为核心,向左右两侧展开,左面即是表现大运河漕运。
大运河漕运带来了物流,也就带来了人流。1892年,刘万春与外甥张魁元在天津北大关东侧买下一处小门脸房,开办刘记炸糕铺。由于炸糕铺坐落在耳朵眼胡同口,人们便把刘记炸糕诙谐地称为“耳朵眼炸糕”。
北大关在哪?如果问起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很多人回答不出来,而在一百多年之前,这里是当时家喻户晓的繁华之地。最早是坐落在城厢北门外,南运河畔浮桥北端的收税关口,覆盖今天位于红桥区的北门外大街连通河北大街一带。
当年三岔河口、北大关周边商业最为繁荣,附近餐饮业极为发达,各种快餐小吃林林总总,竞争激烈。人口集聚,口味多样,大众小吃既要在做法上“拿得住”,还要格外适应市井生活和津沽的码头生态。
因为短工众多,要干粗重活,需吃解饱饭,这样的地域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造就了炸糕这一普通小吃。
而刘万春为使自制的炸糕能够胜出,从用料、质量、口感、风味各个环节进行改进。以优质糯米和红小豆为原料,制面、做馅、成坯、炸制。成品为规整的扁球形,脆壳色如黄金、面肉洁白如玉,豆馅绵甜适口;有浓郁的发酵香气,口感兼具脆、香、黏、软、甜,体现“讲究制作,追求口味”的匠心精神;严格选料、改良红豆馅炒制工艺,在制面环节研发出沥水、发酵等工艺;同时采取一系列独特做法,如在炸制环节用文火、旺火两次炸制,形成独有风味。
耳朵眼炸糕在往来的食客中尤受欢迎,在这里闯出了品牌。
至今,天津耳朵眼炸糕餐饮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朱晓昊回忆过去,仍对当年“小吃虽小,良心为上,技艺为先,口碑为大”的店训倍加推崇。
炸糕是传统美食,不仅味美,且寓意吉祥,有“步步高”之意,因此广受天津市民喜爱,往来食客老饕众多,以至于当年“耳朵眼炸糕店门前的电线杆子都是油亮的”。
闯出名堂之后,刘万春有了积蓄,盘下店铺上面的二层小楼,同时将制作技艺传授给三个儿子,使耳朵眼炸糕后继有人。新中国成立后,耳朵眼炸糕转为公私合营,成为国有品牌产品供不应求。
“非遗”代表
耳朵眼炸糕的发展,经历过私营、国营、私营的变换,朱晓昊认为,这块牌子要想在新时代继续焕发活力,需要与时俱进。
1978年,由天津市饮食公司正式定名为“耳朵眼炸糕店”,传统技艺的传承体制,也由家族传承转为师徒传承。朱学利等多位青年职工拜师学艺,使这项传统技艺有了第四代传人,焕发出新的活力。
2009年,天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公布。耳朵眼炸糕制作技艺和狗不理包子制作技艺等入选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宝轩饮食集团收购了耳朵眼炸糕店,“耳朵眼”又转为了私营。此后,宝轩饮食集团朱晓昊成为了耳朵眼炸糕制作技艺第五代传人,并将耳朵眼朝着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发展下去。
“我接手的时候,‘耳朵眼’还是前店后厂那种国营模式,炸糕的制作并没有做到标准化,而且口味上也比较单一。”朱晓昊回忆,“可以说‘耳朵眼’这个品牌并没有发挥全部的价值,这就需要现代的经营模式,来让‘耳朵眼’重新焕发活力。”
门市部职工在手工制作炸糕(资料图)
打造“国潮”
要让“耳朵眼”焕发新活力,要从内、外两方面下功夫。“对内就是要创新口味、优化产品,用现在流行的话讲就是将传统产品打造成国潮产品,对外就是要有现代经营模式。”
早年间,传统的耳朵眼炸糕是用香油炸制的,那时候码头工人需要饱腹,所以香油炸制的炸糕很受欢迎,但是如今人们饮食更加健康,用香油炸制太腻,如今耳朵眼炸糕就改良了油的配方,更符合现代人口味。
耳朵眼炸糕的糯米如今也是多种糯米混合特制,从产地进货,馅料保留了传统特制技艺。“不符合时代要求的进行改良,符合时代且秘制的部分加以发扬。”朱晓昊他们不断尝试,“为了丰富产品,给市民们提供更多选择,我们还推出了红果、巧克力、香芋、葡萄馅料的炸糕,很受欢迎。”
不仅仅是炸糕的创新,“耳朵眼”还衍生出更多新产品,依据拥有优良糯米、优良馅料的优势,制作出驴打滚、凉果、水果酥等点心产品。
如今,“耳朵眼”除了在天津开设了二十家门脸店铺卖炸糕、点心,还在商场开设了中式点心铺,让这个品牌走入现代生活。
2012年为传承、弘扬传统品牌,“耳朵眼”投资建设生产加工基地,占地面积60亩,建筑面积超过30000平方米,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同时,提升了炸糕制作器具加工性能、改善了制作场所的环境条件。
“要将耳朵眼炸糕制作技艺发扬,不仅仅要依靠老师傅,还要有标准化的先进设备辅助生产,才能将小吃产品稳定、安全、标准化的生产出来。”朱晓昊带领团队干劲十足,“我们组建的耳朵眼管理团队也多是90后,我们这些‘新人’要将传统小吃发扬光大,就是要有新的思维、新的开拓。”如今,不仅仅是小吃、点心产品,“耳朵眼”还开设了“耳朵眼会馆”,在鼓楼、体北、五大道开设了店铺。
位于湖北路的“耳朵眼会馆”
“让‘耳朵眼’不仅局限于小吃、点心,还有高端商务菜系,这样才能让耳朵眼品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我们未来还将在全国以及国外开设耳朵眼店面,计划将天津小吃打包推介到全国、国外,这是我们未来发展的目标。”朱晓昊称,这是公司团队齐心协力的努力方向。(津云新闻记者 张赫洋)
【千问千寻大运河】大运河边福聚兴:复盘昔日故事 寻觅当年的“潮”
回顾历史,寻觅过去,是为更好地面向未来。
2021年12月,三岔河口,运河水缓慢流淌着。不远处的福聚兴机器厂旧址,在阳光下静默无语,等人来发掘当年的那些人、那些事。
近代天津工业历史上,相比于永利碱厂、抵羊毛线等企业的声名远播,福聚兴显得不那么知名,但在天津工业发展史上,却留下了自己独特的印记。
复盘当年故事,总是让人心生敬意。1926年,王维珍在今天天津市红桥区的三条石大街创办了福聚兴机器厂,投入到发展民族工作的历史大潮中。在当年,无论其制造的产品还是经营理念,都充满着那个时代的“潮”。
1000元起家 生产刨冰机
从辛亥革命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前这段时间,是天津城市加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天津发展成为中国北方近代工业基地的重要时期。谈起当年那段记忆,三条石博物馆馆长任敬如数家珍。
95年前的1926年,三条石地区创建了一家新的机器厂,福聚兴机器厂。以现在的眼光看,这家工厂面积不大,仅有几百平米,启动资金更是仅有1000元,却成为那个时期天津民族工业的一个鲜明代表。
“当年的福聚兴不是很大,但是在三条石地区有非常鲜明的特色,可以说是那个时代地区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开办时间、产品特色到管理方式都体现了当时的特点。”任敬告诉津云记者。
福聚兴创办人王维珍,早年也是技术工人出身,对市场和自己的优势比较了解,因此在最初的时候,将产品定位为那些与市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产品上。
根据时令和市场需求的不同,福聚兴春天生产拉盘水车、杏仁机,夏天生产刨冰机,秋天生产打稻机、榨油机,冬天生产爆米花机、炒栗子机等等。做到了一年四季有产品,随时可销售。
福聚兴当年生产的榨油机和拉盘水车
至今,夏天是刨冰,秋冬吃炒栗子,仍是无数天津人的挚爱,却没有多少人知道,在当年的时尚天津人,就已经吃上了用机器加工而成的这些产品。
使用柴油驱动机器
近代天津工业的发展历程与天津城市在近代的发展进程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一部天津城市近代史就是天津工业史。
“风吹炉中火,日化万两金”,在三条石附近的铸造工厂内,曾普遍采用四人拉大风箱作为鼓风工具,滚滚风源为企业带来滚滚财源,于是纷纷在风箱两侧贴上这样的对联。
在福聚兴最核心的机加工车间,则采用了柴油发动机作为动力。整个车间面积100平方米左右,密布13台车床、刨床、钻床,这些机器特殊之处都是皮带轮机器。据中科院自然科学研究所张柏春研究员介绍,这些机器在华北地区极为罕见,全中国也十分的稀少,只在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看过类似的钻床,十分难得。车间最特殊之处在于,机器的工作运行是柴油发动机作为动力来源,带动上面的天轴皮带,机器依靠皮带的传动力来进行机械加工的,比较客观地展现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生产力水平。
福聚兴厂房内的机器
以机加工车间为核心,福聚兴在三条石地区的工厂旧址,较为完整地反映了现代天津民营机器工业发生、发展、变化的历史,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也让人感慨,当年先行者们的兢兢业业与步履维艰。
福聚兴创办7年后的1933年时,全国12个主要城市中,天津在工厂总数、资本总额、工人总数、生产净值等方面,已居于北方城市之首。
聘请职业经理人 重视企业文化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福聚兴创办人王维珍是技术工人出身,其本人对产品技术和质量有能力把握好,但是对于经营管理,采取的是专业人做专业事的方式。
福聚兴遗址中,有前后两个柜房,这里的掌舵人是王维珍雇请来的职业经理人陈光普。
柜房是中国特有的办公地点,它是集中了经理、财务、生产调度、营销、接待等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办公室。福聚兴的柜房在整个三条石地区也是独一无二的,它的特殊之处在于整个屋内四面开窗,管理者可以通过窗户观看到工人的一切生产、生活情况,设计的十分巧妙。“四面开窗的柜房模式就是陈光普设计的,与现代的监控设备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看出当时的资本管理者超前的管理理念。”任敬介绍。
对于陈光普这样的管理人才,王维珍也非常尊重,在福聚兴不大的厂区范围内,专门开辟了一间后柜房给陈光普使用。
在企业经营上,陈光普也是尽心尽力,尤其是在各种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的建立上,达到了那个年代的“天花板”。如果能够回到那个年代,可以看到这样的一幕:每天早晨开工前,陈光普带着工人们朗诵《全体同仁反省十二要》。
“十二要”包含了做人做事的要求。“你对上层尊敬了吗?你对中层和睦了吗?你对下层爱护了吗?你的心中诚实了吗?你的行为端正了吗?你的言行一致了吗?你的品德良善了吗?你的错误检点了吗?你的过失改正了吗?你对干活努力了吗?你对物料节省了吗?你对厂规遵守了吗?”
“十二要”虽然将对上层的尊敬放在了首位,有着当时的等级观念。但内容核心的行为端正,言行一致,节约物料、努力干活,这些做人做事的准则,无论何时都有其现实意义。
“职业经理人制度”“电力驱动机器”“建立企业文化”,福聚兴当年施行的相关生产经营理念,在今天看来已经司空见惯,在当年却有着相当的超前性,成为当时的“潮”。
从福聚兴创办到今天,历史走过了近百年,时光匆匆,步履不歇。作为三条石地区唯一保留下来的反映天津市机器制造业形成、发展进程的历史遗存,福聚兴机器厂旧址也是天津市现存较为完整的工业遗产之一,现为红桥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天津市工业旅游示范点及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津云新闻记者 彭俊勇 王曾)
【千问千寻大运河】来看如画红桥
编辑:王琳 王璐
审核:董岩 蒋丽莉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