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的一生中都多多少少会遇到些“贵人”,他们帮助我们拨开前方的迷雾,让我们未来的道路走得平坦安稳。毛主席也曾遇到过这样一位“贵人”,亦师亦友。两个人,一个人珍惜人才,一个人尊师重道。
1912年,省公立高等中学的入学考试阅卷过程中,出现了这样的一幕场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师拿着一个学生的试卷,用极为惊喜的语气向当时的校长称赞了手中的文章。这篇文章也引来校长的兴趣,毕竟批阅试卷的老师们各个都是饱读诗书,对文章的鉴赏自然极为严苛,这般称赞实属罕见。
校长仔细地阅读着手中这篇名为《民国成立,百端待理,教育与实业应以何者为要策》的文章。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述深深地吸引住了这位校长,这篇文章不仅彰显了这位学生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学识,同时也让这位校长感受到了他的潜力。这是会成为未来国之栋梁的苗子,在这样一个缺乏人才的时代,这样的人是必须要重点来培养的。
看了这样一篇文章,这位学富五车的校长也不由地生出些许好奇。随之便让这位学生来到了校长室。没过多久这位令人惊艳的学生便来到校长办公桌前,一身农装打扮的学生让校长不由地愣住了,没想到这样一篇文采斐然的文章是出自这样一位学生之手。
接着他对这位学生进行了较为严格的复试,各方面的知识均有涉猎,这位学生也毫不畏惧地对答如流。随后校长又命其写了篇“论救国之道”,这位学生沉思片刻,便展纸挥毫。一篇大气磅礴的文章就这样跃然纸上,阅读后的校长,斟茶邀这位同学一坐,与他更为细致地聊起了治国兴邦的问题。
随着聊天的逐渐深入,这位校长对这位学生的了解也更为全面,他愈发欣赏眼前这年纪轻轻就有如此惊世才学和报国热情的学生。临走前,他拍了拍学生的肩膀说道:“毛泽东同学,希望你在学校好好学习,要永远保持你现在的劲头,未来中国革命的担子,或许不久后就要落在你们的肩上了。”
随后他将一套《资治通鉴》,双手递交给了这位学生,他希望这位学生能够将其中的治国之道融会贯通,未来可以成为能够为国效力的栋梁之材。
没错,这位校长就是毛主席的恩师符定一,他也是毛泽东主席在未来道路上必可少的良师益友。
而这位惊才绝艳的学生就是未来影响了整个中国的毛泽东主席。
符定一先生也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学者,他自小在家塾中学习,长大些便到了衡阳南路师范学堂,经过数年苦读,最终考入了北京京师大学堂,进行英语的研习。毕业后曾在资政院担任秘书,后又开始从事教育工作,担任过多个学校的校长,而与毛泽东第一次见面的学校也是他曾经担任校长的学校之一。
后来毛泽东在符定一的建议下,考入了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这一时期的符定一也被选为国会众议院的议员,定居北平。师生二人一直在不断努力,共同进步。后期毛泽东顺利毕业也到了北平,师生二人在北平相聚,毛泽东成了符定一家里的常客,两个人常常谈论时局,了解国家动向,这一时期两个人所谈论的事情都使毛泽东受益匪浅,而符定一也在这一期间愈发觉得毛泽东拥有经世之才。
符定一也极为爱才,在毛泽东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屡次出手相帮。前期毛泽东回到湖南展开了农民运动,这一做法一度惹怒了当地的军阀,被下令直接进行抓捕。符定一在返乡的途中偶然得知了这一消息,他并未有任何犹豫,立即开口为毛泽东求情,甚至趁着夜色找到毛泽东的住所,规劝他离开,直到看着毛泽东平安离开他才放下心来。
符定一的这一举动直接让自己陷入危险之中,他本可以不闻不问。但在这样的危难关头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帮助毛泽东,帮助这个自己一直以来都寄予厚望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们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伯乐”与“千里马”,这其中还有符定一对毛泽东无私的爱。
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后,毛泽东的名字被全中国所熟知,也是这次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这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领域逐渐走向成熟。同时毛泽东也成为了国民党的“心头刺”时刻面临着危险。符定一看到这些也不免开始担心自己这位学生的安危。
1946年符定一重回北平,也是在这一时期中共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这是一场尖锐复杂的没有硝烟的斗争,各方代表在会议上各抒己见,企图从中赢得更多的支持。最终协议通过的虽然并不是中国共产党所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纲领,但它却否定了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政策和内战政策。这一次政治协商会议是一场党的统一战争,为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回到北平后的符定一秘密前往了北平军调处的办公室中,见到了当时在这里的代表叶剑英,他看到中共代表一行人都挤在一个狭小的房间中,便觉得心中万分难受。在他的强制要求下,中共代表人随他一同回到了他家的四合院中。在叶剑英一行人借住的这段时间里,符定一时常来找他们探讨现阶段的国家形势。符定一一直都是这样一个关心国家的人,他也希望能够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来帮助这一时期的国家和人民。在双方的交谈过程中,符定一越来越了解当下的国内外形势,也更加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和革命之路。
没过多久,叶剑英跟符定一说毛泽东同志邀请他前往延安,这份邀请让符定一十分激动,一方面是他看可以见到一直挂念的学生,另一方面他也希望自己可以为革命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到了延安后,毛泽东亲自前来迎接他的恩师。随后为恩师亲自操办了一场欢迎会议,在会议上,符定一言语激昂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一方面揭露了国民党的反人民政策,一方面也希望共产党可以伸出援助之手,拯救国家拯救人民,让中国可以变得更为安定富强。
符定一本身就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教育学家,他的这番言论使得在座的每一个人都热血沸腾。每一个人都希望中国可以真正地站起来,傲立于世。
在延安短暂地呆了三个月,符定一便决定告别毛泽东回到北平,这时他的心中早已有了自己的谋划,他也希望自己可以为国家的解放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在临行前,符定一对毛泽东说:“延安三个月,胜读十年书,纵观中国历史,没有哪一个朝代是像这样走进群众,深入群众的,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
符定一短短的数语便将现阶段的国情和共产党的优势描述了出来,随后符定一便告别毛泽东回到了北平。
回到北平后的符定一也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事业当中,他积极联系着教育界的各方人士,向他们传输共产党的理念和我国现阶段的现状,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让教育界的人士更多的了解共产党的优势和这种革命的势在必行性。在这一阶段符定一也多次前往中山公园做爱国演讲,甚至腾出家中的地方给地下党做秘密活动。
而符定一这一阶段的频繁活动也惹怒了国民党,国民党以“煽动罪”将符定一被捕入狱。得知这一消息的毛泽东,立即联合叶剑英等人进行营救。这时符定一联系教育界各方人士的优势就显现了出来,中共地下党为辅助力量,教授、学者等相关爱国人士为主力,联名向国民党政府提出了抗议,最终在叶剑英的交涉下,符定一被无罪释放。后期符定一也在毛泽东和共产党人士的保护下不断地为革命事业做出努力。
没过多久,毛泽东等人就进入了北平,符定一和毛泽东得以再次相见,这次他们依旧畅谈到深夜,双方都有了不同的感悟。
随后周恩来将符定一护送回住处,符定一交给了他一些文件,并对他说:“先武攻天津卫,后文取北平城”
这一时期的国内局势十分紧张,天津城一直是由陈长捷驻守的,而且这一时期的天津城皆是精兵强将,武装部队便有20万人,且都配有先进的武器装备。陈长捷甚至下达了‘死守’的命令。 强攻天津并非是一个明智之举。
反观这一时期的北平,驻守的兵力相对较弱,镇守的傅作义也并未有任何的危机意识,相比于天津城,武攻北平会是一个更为好的战略部署。
这一次的军事会议,符定一也应邀参加了,但他坚持武攻天津卫的想法,作为一个教育家,他心系的是我国传承了千百年的文化和古迹,北平是我国的战略要地同时也是历史的汇聚之地,强攻会使得这些无价之宝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甚至有些会随着战争灰飞烟灭,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这个问题瞬间成为了这场会议的中心,有些人支持武攻北平,以符定一为首的另一些人则支持武攻天津,双方争执不下。最终会议决定由中央军委做最后的判断,中央军委的最后决断是采纳符定一的意见,武攻天津。
1949年,东北野战军向天津城发动了总攻。这场战役取得了胜利,天津解放后,北平自然就变为了囊中之物,和平解放北平的战略也取得了胜利。
建国后,毛泽东和周恩来经过多次商议决定成立“中央文史馆”,并决定由符定一来担任第一任馆长。与此同时符定一还利用余暇的时间,将《联绵字典》编辑成书,这部书共计87册,而这套共计540余万字的书在毛泽东亲笔题名后正式出版。
自从符定一和毛泽东在省公立高等中学初次相见后,两个人就成为了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知音。符定一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毛泽东未来的道路。在他遇到危难时,在他需要讨论时,符定一都会及时地出现在他的身边。毛泽东也曾多次感慨,说符老就是他工作中的一面镜子。而对于符定一来说,毛泽东是他引以为傲的学生,也是这个国家必不可少的人才。他将无私的爱,都奉献给了国家,也都给予了毛泽东。在毛泽东成长的过程中,符定一多次为其保驾护航。
古语有云:“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符定一用行动诠释了这句话其中的内涵。为师者,所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为人处事的道理和不断地自我学习。符定一的一生都致力于教育事业,他希望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让更多的莘莘学子得以领略教育的真谛。这份无私的大爱是这位著名的教育学家最深沉的付出。
1955年符定一患病,毛泽东派秘书将符定一送至医院,一直关注着符定一这位恩师的身体状况。1958年5月3日,符定一因继发动脉硬化和肺炎于北京逝世,享年80岁。得知这一消息的毛泽东,立刻赶到了符定一的身边,看着恩师的遗体,他说:“符老是我生活和工作中的一面镜子,现在人走了,可镜子,还会留在我的身边”。
在符定一逝世后,他的遗体被安葬在八宝山的革命公墓。这位老人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和国家的解放事业,所谓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说的就是这位著名的教育学家,而他为我国教育界所做出的贡献也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