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伙是否有遇见过类似的情形:
当一个妻子在主观上相信自己是深爱自己丈夫的,但是当丈夫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兴趣和工作时,她的心里会生气、怨恨、抱怨,或者觉得闷闷不乐。
当一位母亲对孩子进行过度的保护时,她却依旧深信,她这么做也就是为了孩子好。实际上,这位母亲的做法却完全忽略了孩子独立发展的需要。
在一些地方,每当夜幕降临,总有人在街头路演,当你走过去发现,他们的音乐素养并不差,感觉出道了也会很红。但是他们却只喜欢唱自己喜欢的歌,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总有那么一些行为,看着总是那么的“不正常”,在这些非正常的行为背后,我们是否可以通过精神分析来找到这些行为选择的奥秘呢?
类似的行为,大概可以从德国心理学大师和精神病学家卡伦.霍妮的这本《我们时代的精神症人格》中寻找答案,她也是社会心理学先驱,主张以文化决定论取代生物决定论。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到,“如果我们能意识到自己的敏感、潜在的敌意和苛刻的要求在多大程度上控制了我们的感情和行为,干扰了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我们的生活会是截然不同的面貌。”
这本书也是卡伦.霍妮第一本重要的专著,在这本书中,作者为我们详细刻画了人格中难以觉察的神经症。就像生活中很多人总是不明所以地觉得焦虑,当你看完这本书之后,或许你可以找到你焦虑背后真正的原因。
01神经症是人的内心与环境产生冲突无法平衡的结果
神经症,这个词近几年倒是经常听到。只是,涉及到“神经”二字,很多人一不小心就会和“精神病”联想在一起。当你把心理学的内容了解得更多的时候,你会发现,那全是你的误解。
当你对一件事情了解得不多,甚至不知道背后的行为模式,你的所有了解来自于身边的人,以前的人,都是其他的人的言传身教,那么你带着你的观点看别人的时候,你看到的就是“神经症”的人,你觉得别人很不正常。
当你把一件事情了解得足够多,你清楚行为背后的运作模式,你知道一个人为什么做一件事情,他想达到什么目的,那么在你看来,这个人的行为模式就是正常的,就不存在所谓的“神经症”问题了。
所谓的神经症,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内心与环境产生冲突,两者无法平衡的结果,是一种偏离共同文化的心理紊乱。
就好像我们今天总说,哪个人看着太焦虑了,因为焦虑所以不得不做什么事情,或者因为太焦虑而想太多。其实,焦虑不是原因,而是结果。也就是说,总有那么一些事情让一个人产生了焦虑,然后由焦虑产生了其他的行为。
在弗洛伊德的言论中,神经症的来源都是和童年有关系。换句话说,一个人童年的时候的遭遇或者经历,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导致一个人成年之后的神经症。
但是在作者卡伦.霍妮的研究中,她认为,童年的经历与遭遇只是原因之一,更多的还要考虑一个人所处的社会背景,环境,和公共的认知。
所谓“正常”,是有很多层的标准的。就像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梦华录》,有人说为什么它就火起来了呢?除了演员的演技,大概就是这部剧传递出来的观念被很多人接受了。
不说其他国家的情况,在我们国家,古代的女子,“女子无才便是德”就是一种公共认知,要是在哪个时代出现一位有才的女子,她并不是造物主对这世间多年的眷顾,更多时候这位女子在出名之前早就被公共认知泯灭了她的才华了。
而《梦华录》所在的朝代背景是宋朝,研究表明,那是古代女子最自由的朝代。所以你看到剧中的三位女主角,敢爱敢恨,敢于争取自己的权利,哪怕从事的是在古代排名最末的职业“从商”,她们依旧活得有声有色。而它传递出来的,“靠人不如靠己”的观念,不就是时下很多人都在做的事情吗?
02我们文化里保护自己免受焦虑的四种方法
看这本书的时候,个人觉得信息量真的很大。它并不是专注于我们生活中的某一种人格,某一个心理现象,某一个学派认知,它包含了我们的方方面面。
自认为看书比较快的我,这本书整整看了一周。细看发现,这些理论、认知,很多方面都可以深挖成单独的专题。
就像前面所说的,焦虑是所有问题的结果。不管这一份焦虑是来自于小时候,现在的社会,还是对于理想的憧憬。
在我们的文化中,常见的有四种保护自己免受焦虑的方式,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这四种方式,不仅在爱情里会看到,在亲情、友情,以及很多的人际交往中,我们都会看到它们的影子。
这四种方式分别是:贿赂,乞求怜悯,追求公平,威胁。
所谓贿赂,和现实中拿东西给人的理解差不多,它的语言描述:“我深深地爱着你,所以作为回报,你也应该爱我,甚至为了我的爱放弃一切。”“我对你很好,所以作为回报,你也应该对我好,甚至为此放弃一切。”
看到这样的格言,大伙相信都不陌生,特别是在我们看电视剧的时候,类似的模式经常出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或许不敢说出来,但是相信在你的内心,也曾有过这样的声音。
为什么说这是一种保护自己免受焦虑的方式呢?或许你对于一段关系你非常地没有自信,这份不自信可能来自于小时候,也可能来自于你对自己的苛刻,觉得你配不上别人的好。
就像文章开头的提到的那位女士,她主观上觉得自己很爱丈夫,在我们的文化里,或多或少会宣扬,“爱就是要牺牲”,所以当他看到丈夫忙于工作的时候,她知道这一切都是为了家庭。所以当她对丈夫的忙碌表示理解的时候,她的大脑里会觉得,作为回报,丈夫应该看到她的牺牲,看到她需要丈夫的陪伴。
此时,如果她的丈夫确实看得懂她的需求,那么在工作之余多花时间陪伴妻子,妻子心中的那些不高兴就会消失。但是如果丈夫看不见妻子需要陪伴的要求,忽略了她,那么她就会不开心,闷闷不乐。重点是,很多时候不能抱怨,因为如果抱怨了就会让人觉得你很不懂事。所以,就会开始一轮又一轮的恶性循环。
在这一类型的关系中,尤其容易陷入依赖对方的痛苦中。
另一种关于贿赂的手段,是试图通过了解一个人,帮助他在精神或事业上获得发展,为他解决困难等,以此来赢得对方的爱。
关于,乞求怜悯,他会把自己的痛苦和无助展示给别人,他的格言是:“你应该爱我,因为我痛苦和无助。”
乞求怜悯的过程,或多或少夹杂着一些敌意。神经症患者可能单纯地乞求我们本性中的善良,也可能通过某些极端的手段来索取好处,比如通过使自己陷于悲惨境地迫使我们伸出援助之手。
就像有一些人,觉得自己是悲惨的,所以其他的人就要博爱,就要忍受他的所有问题,甚至为他的问题埋单。原因只有一个,因为他很惨。
关于追求公平,它的格言是:“这是我为你做的,你能为我做些什么呢?”
而关于威胁,但愿我们一辈子都不要遇见这样的人。不过这种事在电视剧我们经常会看到,某一部剧中,男二号或者女二号为了和女主角或者男主角在一起,不惜伤害自己,让对方产生愧疚的心理,然后拼了命地把对方绑在自己的身边。
所有的这些方式,其实都是为了缓解当事人内心的焦虑。而这些焦虑,要么就是他们从小到大的很多成长需求没有被满足,要么就是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心中的憧憬和现实的距离差距太大产生的心理的偏差。
当我们了解了这些行为模式背后的真实原因后,便会发现,很多事情我们都是可以理解的,也可以看得明白的。
03 我是不是神经症患者?
说了这么多,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便是知道,我们是不是也是神经症患者呢?在这本书中,判断这个问题的标准便是:一个人是否觉得冲突阻碍了自己的发展,自己是否能够直面这些冲突并直接处理它们。
打个比方,关于开头提到的母亲过度保护孩子的问题,对孩子的教育,最终就是让他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但是当一个母亲过度保护自己的孩子,比如,限制孩子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吃,这个不能碰,那个不能碰等,是否是真的害怕孩子受伤,是否真的是出于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还是内心其实有其他的声音呢?
如果一位母亲是真的为孩子好,那么她应该明白的是,孩子不可能真的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下长大。孩子的“无忧无虑”是真正的无忧无虑,还是父母设想的衣食住行的无忧无虑?
去年秋天,国家推行“双减”,在一些地方确实很需要。曾经看到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些地方的妈妈们,把自己的生活中所有空闲时间都花在孩子身上,目的是为了孩子好。周末给孩子报了各种兴趣班,自己省吃俭用一分钱都舍不得给自己花。
他们专门建了微信群,随时留意着哪里有更好的培训班。孩子顶着两个黑眼圈和少年白,深知父母不易,从一个班赶往下一个班。
当这些妈妈接受采访时,她们说,现在的自己感觉像被社会淘汰了,所以只能破罐子破摔了。但是孩子不行,他们还有希望,所以不能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
现实生活和理想生活的冲突,让很多的妈妈们产生了焦虑。但是她们并没有想到解决自己身上焦虑的方法,反而把这种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
而如果,当你看到自己身边的人都在进步,你也产生了焦虑,但是你的选择是,你也开始努力,你也开始学习新技能,你不再让日子一天天莫名其妙地度过,慢慢地,你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面对你的那些焦虑的。
所以,这是判断你是不是神经症患者的依据。看书的过程中,我也深深地觉得,卡伦.霍妮仿佛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应该会有人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会显得很局促不安,因为在那些描述中,我们总能看到某个曾经的自己,然后怀疑自己是不是就是神经症患者。
说句不好听的,我们每个人都曾是。只是,你是打算让这份曾经成为过去,还是未来依旧是,这就得看一个人的选择,以及他怎么去面对心中的那份焦虑了。
一本心理学的书,如果可以让人看到自己的影子,说明这本书是更加的实用的,因为它道破了更多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