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好坏无所谓,保送大学没问题。最近一批所谓“升学规划机构”的宣传被媒体起底。天花乱坠的口号背后,是毫无底线的作假。咱们不妨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套路”,揭露一下这些“骗局”。
一、国外可“骗”
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都是国内知名的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学,有不少机构对外承诺,类似高校可以操作“保录”,高考成绩不做要求,但只有“单证”,没有“双证”。这是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说,国内有很多“国际本科”项目。这些项目并不仅仅存在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学,即便在很多公办大学也有类似的项目。选择这一类项目,的确对高考成绩没有硬性要求,因为他根本就不算是统招录取。
所谓“统招录取”,说的是统一参加高考后,通过各省份高考志愿系统填报志愿,然后由系统进行投档,最终被录取的方式。凡是“统招录取”的本科学生,毕业后都有学位证和毕业证。非“统招录取”的学生,拿不到上述证书,只能拿到国外大学的学位证,然后再做学位认证。
还有形形色色的非合作办学性质的“国外本科”,操作中国的学生直接去国外读本科。这种也是“非统招录取”,而且很多商业机构的业务与其说是“代理”,不如说是“造假”。
这种“造假”,其实就是给中国的孩子进行“身份”“学籍”“证书”“荣誉”的全方位“包装”,所谓的“不要求成绩,一定能保录”就是源自造假。
值得注意的是,“保录”是“保录取”可不是“保毕业”,由于很多国外高校是“宽进严出”,导致很多造假出国读名校的中国孩子根本毕不了业,出去溜达一圈又回国继续“啃老”。此外,造假一旦被拆穿,往往要承担更加严重的后果,比如国内某药界大亨的女儿走“特殊渠道”入世界名校后被曝光,学校直接将其开除。
二、国内可“骗”
操作“国内线”的骗子也同样不少,他们的宣传基本离不开“熟人操作先入校,进门之后转身份,讳莫如深搞神秘,动辄几十上百万”。近些年上当受骗被媒体广泛报道的还少吗?
我必须强调的是,如今的高考制度已经相当完善,虽不至于丝毫没有漏洞,但“花钱买正规大学上”基本上可以判断为“扯淡”。学生成绩不可更改,投送档案全靠系统,录取结果完全透明,整个过程几乎没有任何人为进行干预的可能性。
说近的,有银行行长因此被骗数亿元;说远的,有孩子上学数年才发现自己竟然没有学籍,只是个“旁听生”。
正所谓“国内国外都能骗,能做假来能吹牛,关键信息藏起来,人傻钱多速进来”。
三、为何被“骗”
为什么虚头巴脑的虚假营销能够大行其道呢?我认为不过三个原因:一是信息不对称,二是虚荣难躲避,三是迷信有关系。
所谓的“信息不对称”,说的是国内大学三千所,国外高校好几万,普通家长没有办法比较全面地了解大学信息。国内的升学体系、国外的升学体系有很多不同,而且政策还会随时间而改变,家长更是摸不着头脑。
所谓的“虚荣难躲避”,说的是我们普遍有着“名校情结”和“面子情结”,愿意为了进名校花大钱,比起上大学能学到什么,我们更关心那一块名校的“金字招牌”。
所谓的“迷信有关系”,说的是我们说到底还是个人情社会,比起规则,甚至比起法律,多数人更加相信的是“关系”。很多人不找关系就不会办事,迷信“只要有关系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你有没有见过“不限成绩,保证录取”的把戏?对这样的现象,你怎么看?来评论区聊聊吧。
微风不燥,阳光正好,你就像风一样经过这里,愿你停留的片刻温暖舒心。原创不易,期待你的点赞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