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8月1日到7日,是世界母乳喂养周。
在过去,宝妈和孩子没得选,生娃后喂母乳是自然而然且唯一方式。有了奶粉之后,母乳喂养就成了权衡利弊之后的决定。
糖妈发现,喂母乳的过程中有许多难题,初次哺乳的宝妈不太了解,过来人也未必清楚。其中,宝宝到底有没有吃饱,大家各说各的理。
宝妈哺乳期不“涨奶”,老人质疑她母乳不足
糖妈在宝妈群里经常见到这类问题,年轻宝妈想坚持母乳喂养,家里的老人却不同意。要么说宝妈母乳质量不好,要么说母乳太少孩子吃不饱。
宝妈心蓝就是因为听了婆婆劝说停掉母乳,后悔不已。可婆婆当初也是为了她和孩子好,心蓝不能怪罪婆婆。
心蓝母乳喂养到3个月左右时,不再像刚生完宝宝那样涨奶。原本她很开心自己终于不用遭罪了,婆婆的一番话却泼了冷水。
“不涨奶孩子吃不饱,你的身体也会受不了的。快停掉母乳吧,我给大孙子买奶粉喝”。
断母乳成功后她才在宝妈群分享这件事,许多宝妈表示质疑,因为她们也不经常涨奶,但还一直坚持喂宝宝。
不涨奶就是母乳不足?宝妈别犯糊涂
理想的哺乳状态是“供需平衡”,通常情况下,宝妈出月子到母乳喂养3个月左右,就能达到平衡状态了。
此时宝妈的母乳量刚好满足宝宝的需求量,即够吃却不会剩太多,没到宝宝经常吃奶的时间,不来奶阵、慢慢地不再涨奶。
许多人以为涨奶了,摸起来有些硬,才说明里面的母乳多,宝宝吃可以饱。
但涨奶太久不哺乳或不挤出去,会导致宝妈堵奶、乳腺发炎。当大脑识别到宝妈经常涨奶,哺乳次数却很少,泌乳量反而会变少了。
很多宝妈和家人犯糊涂,因为不涨奶就断了母乳,或改成混合喂养,等到母乳越来越少,或彻底回奶了,才后悔不已。
宝妈在母乳期不涨奶,宝宝也是可以吃饱的,宝妈和家人要学会正确地判断。
判断自己是因为母乳量不足导致的一直不涨奶,还是供需平衡后的不涨奶情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
不涨奶不代表母乳不足,注意观察3点
宝妈既然选择了母乳,就是想让宝宝吃好吃饱。但母乳不像奶粉那样,冲完可以看到容量,许多宝妈都是在凭感觉喂养。
1岁以内的宝宝,是“以奶为主”,母乳充足有利于宝宝身体和大脑发育。如何判断自己的母乳,够不够宝宝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
1)看宝宝吃母乳的时长和状态
母乳喂养没有固定的时长,一般在10~20分钟左右,时间太短了宝宝吃不饱,时间太长了宝宝会过度依赖。
不管宝妈是否涨奶,宝宝吃饱的状态是比较舒适、愉悦的。吃母乳过程中不急不躁,吞咽得比较连贯。吃15分钟左右后松口,且没有哭闹表现。
2)哺乳过程中“飙奶”,也是够宝宝喝的
之所以说宝妈不涨奶宝宝也能吃饱,是因为在哺乳过程中,宝宝的吮吸会刺激宝妈大量泌乳,宝妈会感觉腋下有一阵酥麻。
这就是常说的“来奶阵”,一个奶阵的泌乳量大概在80~100ml左右,每次哺乳有1~3次奶阵不等。
通常在开始喂母乳后就会“飙奶”,奶阵很冲的时候会喷出来。即使宝妈没涨奶,但在喂奶过程中,“飙奶”的次数正常,宝宝也能通过奶阵吃饱。
如果宝宝吃奶时很少有连续的吞咽,恋恋不舍地不愿松口,宝妈在这期间没有明显的奶阵,则说明宝妈母乳量是不足的,宝宝吃不饱。
3)看宝宝的吃奶频率和大小便频率
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在24小时内至少小便6次以上,才是吃饱了的表现。没开始攒肚时,每天便2~3次,且不是拉肚子,才证明吃饱了。
通常情况下,新生儿吃饱后1个小时之内是不会饿的,随着他长大胃容量慢慢增加,基本上2~3个小时不会太饿。
如果宝宝经常吃完母乳1小时之内就饿了,可能是喂养习惯不好,再者就是宝妈的母乳不足。
让宝宝吃饱母乳,别只关心涨奶的问题
若宝妈母乳不足,宝宝的发育会相对缓慢。但等到能肉眼看出宝宝发育慢时再去补,就已经有些晚了。
若想提高母乳量和质量,别紧盯着“涨奶”这一件事,日常生活中可以这样做。
多和宝宝接触有利于泌乳
哺乳期的妈妈看到宝宝的照片、听到宝宝声音,或者闻到宝宝的味道,都会条件反射地来奶阵。想要提升奶量,平时多和宝宝接触是有帮助的。
宝妈掌握自己家宝宝吃奶的频率后,可以在喂奶前和宝宝小小地互动,刺激母乳分泌。
睡眠和心情影响母乳
大家都知道,生气是“回奶神器”,那么相反地宝妈心情舒畅,且平常得到的足够的休息,就是有利于母乳分泌的。
这不仅需要宝妈自我调节,更需要家人的理解和关心,许多人忽略了这一条件。
不要“攒奶”,母乳越吃越多
母乳越少的妈妈越喜欢“攒奶”,胸部较软的时候不喂奶,刻意等到涨奶再喂,这样看上去胸里的母乳多,却会影响后续母乳分泌。
因为攒起来的母乳没有被及时吃掉,大脑就会认为这些奶吃不完,宝宝不需要那么多的乳汁。抑制泌乳的机制就会生效,导致母乳变少,就像是对母乳妈妈的一种保护。
糖果妈妈心里话:
母乳喂养周,是积极鼓励和支持母乳喂养,拓宽母乳喂养的内涵,但同时也别忘了关心母乳妈妈的感受。
【今日话题】大家在哺乳期时,被劝过断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