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家长在培养子女时,使用频率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听话”这句简单的告诫,肯定榜上有名。在我们的培养理念里,要求孩子学会服从和遵守规矩,是默认的目标。
相信大部分家庭也期望把后代教育成一个懂事而优秀的人。无论在学校和家里,我们经常能听到老师和家长告诫学生要忠实守信、做个规矩的人。可是这样的学生长大以后又是怎样的体验呢?答案叫人有些无奈。
复旦教授感言:忠诚、守规矩的学生,走上社会往往吃亏
教育的概念包含多种层面,并非只是学习成绩。有人说家庭条件差的学生懂事更早,其实他们懂得的往往也只是最基本的“听话”。
比如家长说要努力学习才能改变现状,他们会认真写作业。但是对于其他的“规律”却了解的非常少,以至于多半在走出校园时,才发现有些规则跟父母和老师讲的不一样。
这些同学往往在工作的前期,会感受到固有认知的巨大颠覆,踩过很多“坑”才能学会接受现实世界跟书本里不同的一面。
有位高校教授针对这样的情况,发出了自己的感慨,他就是复旦大学的钱文忠教授。他是北大毕业,后来还曾师从季羡林先生。
无论在文学还是教育上,都有着很高的造诣。对于当代毕业生的状态,他的一句点评,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共鸣。
钱教授在一次采访中坦言:目前有一个很值得反思的问题,那些讲信用、对别人忠诚、孝顺、守规矩的学生,走上社会往往会吃亏。
其实这几种优秀的品质,都是我们在传统的思维里,很认同的优点。可为什么走出校园以后,这种优点反而像是成了学生们“吃不开”的理由呢?
到底是家长和老师这样的教育理念跟不上外界的变化,还是其他层面出了什么问题,这非常值得我们思考。
为何孝顺、有规矩的学生,在家和职场都容易“吃亏”?答案很现实
复旦教授这番话,戳到了很多同学内心的“痛处”。明明以为自己这样的品质可以获得更多认可,但实际上得到的“待遇”却令人寒心。
先谈谈家庭的层面吧,家长对子女的付出无可厚非,但不得不承认,每个父母对后代的重视程度和培养心态差别很大。
或者说同样的一对家长,对不同子女的态度也有明显差异。比如之前那位月薪2万,搬家时却连出租车也舍不得叫的女生。
原来她每个月拿到工资,要交给家里一多半,用来供弟弟上学。可这真的是这名毕业生的职责吗?家长在选择要弟弟时没有考虑经济能力。
在明知道家里条件很差的情况下还要这样,只好由孝顺的长女负担起重任。这种情况在很多家庭里存在,懂事的子女承担了更多,不懂事的反而可以一直任性下去。
倘若连家里都会出现这种现象,那么职场中就更不用说了。毕业生对自己的上司很忠诚,甚至出现问题时会主动出来替上级承担责任。
但对方不一定会更珍惜这样的下属,反而可能认为这位员工“好说话”,从此别人不愿意做的工作任务,全交给了他。
很多规矩好像只是给这类“老实”的学生定的,比如某个工作流程,有的毕业生得过且过也没人来找麻烦。反而是越按规矩做事,上司对你要求越严苛。
哪怕是同事们都犯的错误,这类员工多半是首先挨批评的。因为上司明白,其他人“管不动”,只能从这些比较听话的员工入手,虽然这种逻辑叫人哭笑不得,却也是很现实的情况。
不是培养观念有问题,需要反思的人,恰恰是部分家长和管理者
体会到这样的现象,很多人会困惑,难道教导学生们真诚、孝顺和懂规矩,这也有错吗?笔者认为,并非这样的培养观念有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成为品质优秀的人,才是端正的教育。只是现实里,“看人下菜碟”的规律也需要让他们有所了解。在选择忠实、孝顺和守规则之前,要考虑具体情况。
想要改善这种现象,需要反思的人或许恰恰是部分家长和管理者。倘若一个人越是替父母分忧、为上司做事,越是被“压榨”,那么只会有更多的毕业生在价值观和行为上发生变化。
【话题】对于教授提出的现象,你有什么体会?(图片不代表具体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