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应该是华南理工大学大二学生罗志毅在中山度过最为难忘的暑假了。
七八月的中山,天气在酷暑难耐与风雨大作间来回切换。也正是这个暑期,包括罗志毅等在内的一批青年大学生奔走于中山各个镇街村落,带着对这块热土的关切,走村访企,深入基层,用脚步丈量出他们对中山的了解、认知,并为推动中山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8月24日,由共青团中山市委员会和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中山市青少年社会工作指导中心承办的2022年“雏鹰归巢”主题系列活动之“青春之眼看中山”大学生市情乡情调研大赛落下帷幕。历时两个月,数百名中山青年大学生足迹遍布中山,最终以109份沉甸甸的调研课题,为这个暑期实践画上句号。
中山需要今日之青年,青年成就明日之中山。从治水到“工改”,从防疫到引才,从古村到“非遗”,一批即将振翅高飞的“雏鹰”,以“青春之眼”的新颖深刻视角,再次认识中山。
“青春之眼看中山”大学生市情乡情调研大赛决赛现场。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了解中山、认识中山、建言中山
是什么力量,让这批遍布各地的青年汇聚到了中山?
翻开参赛报名表可以发现,参赛的青年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不少调研团队的队员都不属于同一所高校,有的队员甚至远在黑龙江上学。
“我们队员都是横栏镇大学生联合会的成员。”
“我们都是来自中山市一中的高中舍友。”
“我们都在同个单位实习,恰巧遇上火炬开发区的核酸检测,在开发区团工委指导下就成立了防疫‘青年突击队’。”
参加此次调研大赛的青年大学生,有的是土生土长的中山人,有的则是在中山上大学,或是即将在这里入学。无论来自哪里,将来去到哪里,此刻的他们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来到这座城市——了解中山、认识中山、建言中山。
当下,中山正处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以“六个一体化”推动珠江口东西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正需要大量的青年人才加入。
“青春之眼看中山”大学生市情乡情调研大赛,刚好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舞台。
“那时是我第一次了解‘工改’这个词,也是第一次亲身体会到,原来‘工改’就在我身边。”来自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罗焱说道。早在今年寒假,罗焱就开展了“工改”方面的调研,并撰写了《敢为天下先,工改正当时——中山火炬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工改”调研报告》。
罗焱和团队正在火炬工业集团园区访谈企业负责人。
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的罗志毅和几位同学关注到,中山市在被列入国家第三批低碳试点城市后,积极响应国家和广东省低碳发展战略部署,进行了多方位、多层次的绿色低碳全体系生产生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已成为低碳城市建设的先行者。“而小榄北区社区福兴新村建设近零碳社区等若干措施,向我们展现了‘绿动中山’的方方面面。”罗志毅说。
中山市博物馆新馆开馆,也让华南师范大学的冯晓萱和她的队员们意识到,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中山需要文化兴城。学习汉语言专业的她指出:“乡音记载了很多文化和历史,而且石岐话属于粤语大类,也是联系广大侨胞的情感纽带。”
散落在中山的星火,借由这个契机,让他们成为助推中山发展转型的炽热烈焰。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我们起初很担心活动反响不大,没想到收到了一百多份作品!”团中山市委副书记李博坦言,调研大赛启动以后,中山青年大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出乎了他和同事们的预料。
自7月初团中山市委开始征集调研作品后,投入邮箱的调研报告就源源不断。征集截止那天,团市委一共收到了109份作品,内容涉及低效工业园改造、水污染治理、乡村振兴、人才引进政策、传统文化保育、社会志愿服务等诸多领域。
同时,不少参赛团队对当下中山的“热门”话题把握得也比较精准。水污染治理是中山当下攻坚的重点之一,在中枢系统调配全市资源攻坚克难的同时,“环保小卫士”团队从群众角度出发,收集了黄圃镇居民对实施治水项目的意见。在全部调研作品中,环境治理与乡村生态振兴主题的调研居多数,在进入决赛的10支队伍中,该类别的作品占了近一半。
相较于对热门领域的敏锐度,实践之深入显得尤为难得。
罗焱很推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他认为人们往往会以主观想象来推断事物,却缺乏实地考察。“如果我没有深入企业调查,也不会了解到企业当前实际需要的是什么。”他和团队在火炬工业集团园区一边实习、一边调研有关产业升级与优化营商环境的路径,形成的报告《“火”企业之精,“炬”职工之神》晋级了决赛并获得三等奖。
在走出课堂与网络、与真实的人打交道时,挫败与收获都可能不期而遇。
“环保小卫士”团队在黄圃镇收集群众对治水的意见。
在对黄圃镇群众有关治水意见收集中,“环保小卫士”团队不仅要忍受酷热的天气,还要接受当地群众的拒绝。“我们还要安慰一个上午才收集了九份问卷的同伴们。”团队负责人吴桢懿打趣地说道。
但他们都会很快地重整旗鼓,微笑地选择下一个采访对象。吴桢懿表示,当调研工作被群众认可时,队员们都会无比兴奋:“有一种真正做实事、做好事的感觉。”
《石岐话的代际差异与保护传承》团队的负责人冯晓萱介绍,在与大量当地中老年人使用自己并不熟悉的方言聊天后,自己出现了“用脑过度”的情况:“被访谈的叔叔坐在面前,我却感觉他的声音是从很远的地方传过来的,我根本无法处理他向我发出的语音信息。”
但也是那一段时间,她的石岐方言能力突飞猛进。“在学校里看的都是纸面上的国际音标,但是当听到方言鲜活地出现在人们口中的时候,我才理解了语言学的意义。”冯晓萱说。
冯晓萱和队员们正在倾听村民们的石岐方言俗字俗词的发音。
知乡爱乡,离乡念乡,返乡建乡
8月24日下午,“青春之眼看中山”大学生市情乡情调研大赛决赛现场,颁奖仪式刚刚结束,会场内洋溢着告别磨砺与收获荣誉的喜悦,有关调研的一切似乎也要随着这个即将结束的假期而画上句号。
“我希望这次比赛对你们来说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建设中山的新起点。”李博对现场的青年大学生说道。
两个月以前,在启动2022年“雏鹰归巢”主题系列活动之时,团中山市委就定下了开展活动的根本目标——让更多的青年人才认知中山,回到中山,建设中山!
回到中山,需要认同中山;认同中山,需要认识中山,认识它的前世与今生、跌宕与起伏、伟大与渺小。唯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如果说互联网与口耳相传的信息让青年大学生认识了一次中山,那么一场走向实地的调研则是提供了一个再次认识、深刻认识中山的契机。
打算先考研、再考公回到中山的罗焱表示,调研过后,自己更加领悟了“知乡爱乡,离乡念乡,返乡建乡”的含义。
横栏镇大学生联合会会长关铭乐表示,自己有着“雏鹰归巢”的愿景,在学成之后回到中山。通过调研,他认识到:“只有青年人才回到家乡,这个城市才有发展的动力。”
关铭乐和队员在横栏镇调研花木产业的发展问题。
作为一位粤北地区客家人,杨海瑜表示,在了解到中山因远古时期地理因素形成了粤系、闽系、客家系三大方言后,自己对中山也有了一份归属感。
新时期的中山,高质量发展时期的任何一刻,都可能刷新着人们对它的固有认知,都可能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动能。
新时期的中山,已经向新时期的青年敞开大门!
【采写】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陈少宏
【作者】 陈少宏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