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最好老师:90后男子在办公室养了上千种昆虫,获245万粉丝

你能想象一个以虫为伍的人是什么样的吗?他不是一个戴着眼镜、叼着烟斗的老科学家,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热爱虫子的90后年轻男子。他叫郑霄阳,因为在办公室里养了上千只小虫子,深受网友们喜爱,被网友们称为“昆虫大王”。现在他已经是一个拥有245万粉丝的网络科普博主了。

他最近科普的一个作品叫作《最近火传的“38编号蚊子”,其实根本就不是“蚊子”》,该作品根据前段时间在网络曝光的一段自称在俄罗斯发现了一只带“38”编号的蚊子的视频,辟谣了视频当中的这只看起来像蚊子的昆虫,根本就不是“蚊子”,它是一种叫作“短棉班蚜”的蚜虫,在这种蚜虫的背上,天然就会长出随机形状的黑色花纹,“38”只不过是一个巧合,该虫子也不是什么生物武器。

从这个作品当中,我看到了这位科普博主在昆虫知识方面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很多人都惧怕小虫子,而他却喜欢小虫子,可以说,这些小虫子得到郑霄阳博主的喜爱和尊重,既是一种幸运,同时也是一种大自然的美丽馈赠!

作为一名老师,看任何问题都会从教育的角度来思考。这名叫做郑霄阳的昆虫科普博主,他为什么能够获得如此地成功呢?

“昆虫大王”的成功秘籍:

1、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这句话来解释郑霄阳的成长和成功,是最合适不过了。他从小就对螳螂蝴蝶等小虫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一直保留到今天。即便是他上大学,到东北去选择了一个自动化专业,也没能阻断他对昆虫的兴趣、爱好与发展。就兴趣而言,他完全是自学成才的。

从郑霄阳的例子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在孩童时代的某种兴趣,很可能成为他今后最重要的人生职业;每个人都有自学成才的潜力和机会。

由此可见,最成功的教育在于不可抹杀孩子的兴趣;对没有兴趣的孩子也一定要培养他们的兴趣!

2、思考和观察。

如果不爱思考,郑霄阳也不可能成为昆虫世界的科普博主。思考往往是伴随着观察而产生的,而观察也往往要借助思考才能有成果。或先有观察后有思考;或一边观察一边思考;或再思考再观察。总之,思考和观察一定是一对“孪生姐妹”,不可分割。

郑霄阳从小就喜欢观察昆虫,最先就是从观察螳螂吃苍蝇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之后,他观察各种昆虫,并且把这些观察到的昆虫画在本子上。持久的兴趣往往能培养一个孩子在某方面的专业素养。郑霄阳从小学开始就已经成了同学们眼中的“昆虫鉴定专家”。

从这个角度,我觉得家长们在陪伴和教育孩子的时候,除了要尊重孩子的兴趣以外,还要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观察能力。如果家长知识丰富,可以扮演导师角色,给孩子解释各种为什么;如果家长知识不多,则可以扮演学生角色,向孩子提问这是为什么?让孩子去寻找答案。

​给教育带来的思考:

1、减少知识灌输,激发孩子的兴趣。

我相信知识都是有用的,但是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有很多知识是不管用的。但现在的问题在于,很多知识在家长和老师看来有用,所以想强行地灌输给孩子,但是孩子们对这些知识根本没兴趣,所以他们不认真学,不愿意学。如果是对孩子有兴趣的事物,那么即便是家长和老师不用教,他们也会自觉积极主动地去学。

在自学的基础上,如果有老师教他们的兴趣和爱好的话,那么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我们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如何让孩子的成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现在我们面临的困境在于:家长和老师强行灌输知识给孩子,孩子在没有丝毫兴趣的情况下被迫接受导致教育生态被破坏,孩子的逆反心理强烈,湿身矛盾突出,父子母子矛盾突出。

2、让孩子走出房间,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

郑霄阳从来都不是一位学霸:毕业以后,他没有依靠在大学里面所学的专业知识求生活,反而以从小培养起来的兴趣爱好为职业。

他是在昆虫的世界里成长起来的。童年的郑霄阳,大多在外婆家度过,外婆家有一个小花园,他就一整天在那里游玩。有一天,外婆给他送了一只绿色螳螂,他观察了一整个下午。

从那一天开始,郑霄阳就喜欢上了小昆虫。我们也可以说,郑霄阳是在大自然中长大的,这和那些在温室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是判然不同的。

今天我们的教育让孩子们在房间,在教室里,关得太久了;现在我们就是要想办法让他们自己走出房间,走出教室,去大自然中学习知识,认识世界!

想起来,还是我们的古人说得好,他们说“道法自然”,这样的智慧,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不明白呢!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标签: 郑霄阳 粉丝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