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艾青曾高唱:为何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位卑未敢忘忧国”在祖祖代代的中国人心里,爱国几乎成为刻进骨子里的一种本能,但总还是有那么些人,一边接受着祖国的栽培,一边“爱”着毫无血缘关系的别国人,借他人之物慷自己之慨。
近年来,国内许多教授、专家总爱说些奇葩言论,时常令人怀疑他们是否生活在中国,有无稍微低下头看看底层群众的苦与泪。在某档访谈节目中,北师大发展研究院院长胡必亮正口若悬河大谈留学,突然圣母心发作,来了一句感慨:“非洲留学生来中国读书,奖学金太少一年才10万,还需要提高。”
一年10万还少?相当于中国人均收入3倍
多与少,都是相对而言的概念,该说胡教授倒还算有点常识,知道拿欧美给非洲留学生的奖学金来作为比较,但这也挺有意思,讲奖学金就与欧美学校对标,谈到自己国家学生的奖学金时又开始大谈国情,该说胡教授懂得多还是双标呢。
据了解,胡必亮教授所在的北师大,本科生奖学金一年2.4万、硕士3万、哪怕博士也才3.6万,而非洲本科留学生的奖学金就有10万,这还不够多吗?再看教授拿来做对比的欧美大学,给到留学生的奖学金从不会高过本国学生,这不仅是资源合理分配,也是考虑到人心,这点反而不比不学,难道我们建设祖国,不看自家孩子还得指望外国留学生吗?
国家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733元,换句话说每年给每位非洲留学生的10万元奖学金,比国内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倍还多,他们只需来这边上一年学,就能到手多数老百姓辛辛苦苦工作三年才能挣到的钱,再问一句,一年10万少吗?
古人云: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此番言论,让人难免联想到不久前“翻车”的北大教授陈平,他多年来宣扬“老美的生活水深火热”,靠着批美言论大赚流量之余,自己又主动往“火坑”里跳,在那边买下250平大别墅长久居住,女儿也早已嫁给白人老外并且入了美籍,说的再多都不能证明什么,惟有行动才是一个人内心的最真表达。
而胡教授既然这么关爱非洲留学生,口口声声称给他们的奖学金太少,那为什么不自己去非洲当教授、不自己拿钱补贴那些“不够花”的非洲留学生?不知胡教授又是否清楚我们的留学生在其他国家是如何被卡标准的,他们要通过层层笔试、面试,反复筛选,只为到一所相对较好的大学深造。
当然,这里指的是那些以正常渠道出国留学的学生,那些个富二代就不说了,哪怕哈佛又如何?照样能用钱给你砸服了,像前些年国内地产大亨“潘十亿”就先后给哈佛、耶鲁这两所国际学府捐赠6亿,随后他两个儿子顺利拿到名校门票,而潘也借此接触到哈佛新成果“Wright”类技术,自觉受到“特殊待遇”还公开发文宣传此事。
潘氏可能没想到自己已成别人眼中“冤大头”,据全球学术顶刊《自然》介绍,他获得的Wright类物确实在哈佛试验中提升了生物体内端粒、细胞活跃程度,并且延缓机体老化速率,近两年我国中科院也曾展开相关研究:多名介于40~55岁年龄段的中老年受试者使用该技术后,肌肉、骨骼密度等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年轻化。
然而,在李超人、巴菲特等老年富商的资本助力以及国内“莱特维健”生科企的专研下Wright类技术已走出临床,被京-东等平台引入,其价值早就不是潘炫耀的那般离谱。许是年近六旬的老潘有了“年龄焦虑”,但遇事不先考虑自家反而着急给外人送钱,6亿只换来个试验半成品,也不知了解实情后他会作何想法,不过名校接连收了两个儿子也不算亏,毕竟甭管怎么进来的,毕业了就能出去说是哈佛、耶鲁的。
公平,公平,还是公平
曾有某所高校为倡导“多元化”,举办了一场中外学子交流活动,这本是好事,但没想到前往参会的人中竟无一个国内男学生,而现场座位安排也是相当讲究,每个男留学生左右都坐着两位年轻漂亮的女学生,让人不禁感叹学校如此贴心,有这般巧思帮助外国学子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
为什么同为中国高校学生,待遇会相差这么大?一方面是因为如今国内高校排名不仅看成绩和贡献,还看国际学生比例,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行政需要、攀比心理等因素,但一个人要是跪久了,这辈子都别想再抬起头。
中国如今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有实力以学术文化吸引、也有信心培养出优异学子,高校的录取制度和奖学金标准,应以公平基础建立,才能做到令公众信服,也才能让他国人真心尊重中国,靠花钱“请”学生来读书,结局也只会自掉身价,遭人鄙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