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首届高职扩招的毕业之年,自2019年以来,高职专科院校3年累计扩招413.3万人,庞大的高职专科群体,也注定导致该群体的收入分化。
最近的一份调研结果显示,与重点大学的本科生相比,专科生预期薪酬达成率较低,六成以上专科生实际月薪在5000元以下。
其中有超过三成的受访专科毕业生在毕业后的优先选择是“继续深造,专升本”;近六成受访专科毕业生选择优先就业,软件、多元化、计算机和消费电子是受访专科毕业生择业最倾向的前三名行业。
而国企和事业单位再次成为就业首选,分别占比67.5%以及52.4%。
每当经济增长放缓,就业不稳定因素增多的时候,考公和国企事业单位,都会再度成为求职者心目中的“白月光”。
尽管学历是导致专科生薪资低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但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反而暴露出了许多人的一个惯性思维。
打工思维,正在毁掉你的人生。
什么是打工思维呢?
一个比较通俗的解释是,我之所以今天的收入低,那是因为我的学历低,才导致了我的收入低,而这一点是无法改变的,因此我不得不接受我收入低的这一事实。
这就是打工思维的局限性,以及不可改变性。
我们发现,其实在各行各业,学历歧视都是很正常的现象,这也符合经济学中的“凡有选择,必有歧视”的逻辑。
一家公司计划招聘50人,结果来了100人,最终这淘汰掉的50人,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说是被歧视的50人?
学历,仅仅只是我们职业生涯中的一个起点而已,真正决定你收入天花板的,一定是你的个人能力以及你的思维方式。
从数据来看,63.8%的受访专科毕业生预期月薪在5000-8000元,但在获得录用通知书的毕业生中,只有29.3%的人实际薪酬达到了这一区间,而在月薪过万的专科毕业生中则更少,不足5%。
这个数据说明什么?真的说明专科毕业生的月薪就注定难以上万吗?
其实不然,看数据我们要学会辩证地看待。
之所以专科生的月薪过万的比例很少,除了我们所说的学历歧视问题之外,还有另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专科生自身的专业选择就存在劣势。
本科生中其实也有不少月薪几千的,而那些高薪的专业,大多是专科生无法触碰的点。
换言之,学历不仅仅是企业的敲门砖,有时候还是专业的敲门砖。
大部分的专科专业,在专业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无法和本科甚至是硕博相比,这是我们需要承认的事实。
但对更多的求职者来说,学校生涯不过匆匆二十年光阴,至于影响我们就业的大学时光,也不过三四年五六年时间。
学校的经验和知识,真的够我们在职场中用几十年到退休吗?
显然并不够。
但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积累,也并非就一定代表着你能够升职加薪,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知识和能力,能不能有变现的通道?能不能有人愿意给你付费?
说得再通俗一点,学历之所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你未来的收入上限,原因是大部分岗位中,薪资天花板也就是几千元。
这一点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不会有太高的区别。
一个文案、一个编辑、乃至一个客服岗位,在一二线城市的普通公司里,一个会招收专科的公司里,薪资撑死也就是几千元了,这个数字不会再高到哪里去了,如果你加班辛苦一点,或是机遇好一点,转到了别的岗位,亦或是走上了管理层,你的收入也许还会进一步增长。
但大概率,也就这样了。
这就好比今天的网约车司机、外卖小哥,收入天花板就是一万左右,再高一点,那很辛苦,甚至可能需要一天24小时连轴转,这没人能够长期坚持干下去。
因此,我想说的是专业很重要,但专业又没有那么重要。
你刚从学校走出来,进入社会中找工作,你的学历也好,你的专业也好,包括你在学校的表现,可能都决定了你能够进入一家什么样的公司,然后拿到一份什么样的收入。
但在这之后呢?
瓶颈问题,天花板问题,是很多职场人不得不去思考,不得不去为自己以后的未来铺路的一个问题。
我们的专业和学历决定了我们能够在什么样的公司工作,在什么样的地方上班,在什么样的城市奋斗,但此后真正决定我们未来收入上限的,将不仅仅局限于我们的学历、局限于我们的专业。
打工思维是我做了好多,老板给我拿多少钱,但在今天的大环境来看,光有打工思维还不够,我们还必须具备长期主义者延迟满足的精神。
不仅仅要看到当下,更要看到未来,什么样的东西是我们的核心能力,是专业吗?是你的技能吗?还是你的商业嗅觉和判断管理能力?
这是我们在职业生涯后期所需要去分辨的东西。
越往后走,商业的力量越重要,商业的格局越重要,你的视野也就越重要,这是区别于打工思维最关键的地方。
视角不能仅局限于员工自身,更要学会突破自己。
今天很多人都会抱怨大环境不好,抱怨宏观经济不景气,这当然是一部分事实,但抱怨能够解决问题吗?
我们说人口太多导致了今天的就业求职市场的内卷化,导致了996甚至是007全天候的加班文化,这当然是不健康也不正常的情况。
但客观来说,这些东西短期内非人的意愿可以改变。
宏观既然无法改变,那么我们当然可以选择抱怨,但在抱怨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想想如何向前更进一步呢?
光抱怨没有用,这只会让你止步不前,甚至还会落后。
长期抱怨,久而久之你自己也会想着是不是可以摆烂一下,是不是可以躺一下,但房贷允许你躺吗?老婆孩子允许你躺吗?
适当的抱怨可以有,但过度的抱怨,只会让我们身陷负面情绪的黑暗之中,工作提不起劲,人生更是灰暗不可见光。
你说老板是邪恶的,公司都是资本的,都是垄断的,都是不好的,这当然没问题,嘴巴上说一说,跟跟风,但在职场中你真要这么想,老板全是画饼、老板说的一概不听,我只做自己份内的事情。
那这样的你,是不是又违背了你当初来到大城市的初衷呢?
如果老板真的那么邪恶,公司组织真的只会画大饼,我们还来到大城市干嘛?不如回到乡下种个一亩三分地,带带孩子也可以。
但我们这么做了吗?
显然没有。
因为你也想要过老板那样的日子,在大城市有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小车,周末可以带老婆孩子出去郊游,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等等。
这些都是我们向往的。
但要想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恐怕不能仅靠抱怨。
打工人当然可以只干自己份内的事情,当然也可以老板给多少钱,我干多少活,这当然没有问题。
我也不排除今天很多公司的老板真的只是给员工画大饼,但好公司有没有呢?好老板有没有呢?
如果我们只讲求公司先给回报员工再去付出,可能阿里和腾讯就不会有今天,华为更不会有今天的辉煌。
长期主义者不是考虑人如何,老板如何,公司如何,环境如何,长期主义者都是先考虑自己能不能做到,自己能不能达到未来的期望目标,再去考虑这样的公司好不好,这样的老板值不值得我效劳。
人和环境当然很重要,但我们自己的态度,又何尝不重要?
今天的阶层当然有越来越固化的趋势,财富也高度分化,这些宏观的变化我们个人很难不去注意,但即便是这样,我们也不应该就因此而丧失对未来自己理想生活的期望。
正因为有了我们未来理想中的生活,我们才应该在今天坚持一点,多奋斗一点,如果你非要一个确定性,一个高度确定的承诺,你才能够去奋斗去付出的话。
那么你大概率就是稻盛和夫口中所说的“阻燃型”的人,永远不能自我感动,局限于自己的固有思维中永远也出不来,埋头在自己的世界里,自以为是。
我们要成为“自燃型”的,以自我为驱动力,能够被燃烧,被驱动,为企业付出的同时,自身也能够得到企业的回馈。
今天的很多年轻人缺乏普遍意义上的常识,先入为主地认为公司不好,认为老板只会吃人血馒头,认为资本都是邪恶的。
但我们能够在短短的四十多年时间里能够有今天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其实我们在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承认“多劳多得”,“不劳不得”。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竞争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暴力竞争、颜值竞争、甚至是人种肤色之间的竞争,但发展到今天,我们的竞争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以出价的高低、以劳动换取回报”的方式来进行竞争。
在未来,短期内的内卷可能还会持续,尽管目前退休潮已经来临,但这几年的毕业生依然是千万级别的。
但从长期来看,等到这波人口潮完毕,那么目前劳动力市场的饱和状态就会开始“减少”,退休群体越来越多,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少,到时必然会导致人力资源越来越重要,而我们那时的总人口也会下降。
眼下,有很多人会抱怨竞争过于激烈,大家都向往国企和事业单位,不确定性风险越来越多,但长期来看,随着人口的进一步老龄化和总人口的下降,一个必然的趋势是:属于年轻人的时代终会到来。
今天苦一点、累一点,未来任何技术工种和白领蓝领,大概率都能够因为人力成本的提高,收入待遇也会相应提高。
与此同时,考虑到房地产库存总量的庞大,总人口的减少,房地产的价格也同样会是一个不错的好趋势。
这是未来十年后的趋势,也是今天年轻人的机会。
当然了,这里的前提是,在这十年内,我们需要经历一个经济上的转型,尤其是是制造业过去以人口红利为优势,转变到以产品质量为优势,这不容易,但值得去做。
随着总人口的减少,我们会看到就业焦虑、升学焦虑都会慢慢得到改善,收入的提高也只是时间问题,未来纯劳动力的工作岗位,保姆、物流的人力成本都会提高。
人口的下滑,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从宏观变化看今天我们所遇到的难题,其实难题只是眼下的,而不是未来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所追求的东西,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你依然向往大城市,依然想留在大城市,那么改变是困难的,好处却是永远的。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