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时,先把“丑话”说在前面,为什么不管用?

前两天带孩子逛超市,在玩具区看到了这样一幕。

一名四五岁的小男孩看见货架上的奥特曼,开始走不动路,这时妈妈赶紧在一旁说道:“不许买!家里奥特曼都有好几箱子了。”小男孩听完,顿时开始“撒泼耍赖”,怀里抱着奥特曼玩具就是不松手。

妈妈百般劝说无果之后,只好无奈答应孩子买单,称“下不为例”,乖乖到收银台付了款。

仔细观察这一幕,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识?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都会习惯先把“丑话”说在前面:

孩子放学回到家,还没写作业,家长提前警告“没做完作业不许看电视”;

一家人刚准备吃饭,还没坐到座位上,妈妈就对孩子唠叨“要多吃青菜,不许挑食”。

可结果呢?即使孩子嘴上不情愿地答应了下来,最后往往还是会“反其道而行”,家长担心的事情成为现实,只能不停抱怨孩子“不听话”,殊不知,问题其实出在了“丑话说前面”上。

虽然孩子喜欢奥特曼,但如果妈妈不主动提起,可能也并不是非买不可,正是妈妈的“提醒”,让孩子觉得“有机可乘”,开始耍脾气、闹情绪。

家长本以为把“丑话”说在前面,孩子会更听话,听从自己的警告,可结果却事与愿违。

为什么“丑话说前面”不起作用?

1.使孩子觉得不被信任

当我们对孩子把丑话说在前面时,其实传达了一个信号:我不信任你接下来的行为,你应该按照我说的方式去做。

而对孩子来说,“被警告”的体验自然不会太舒服,内心很容易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以反抗来应对家长的命令,所以家长把丑话说在前面,孩子往往不会乖乖听话,很难痛快地答应。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2.传达了“负面期许”

心理学中,有个名词叫“罗森塔尔效应”,也叫“人际期望效应”,意思是家长或老师对孩子的强烈期望,会戏剧性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变得更好,就应该给予正面期望,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真正变得更好。

而当我们把“丑话”说在前面时,代表着传递给了孩子一种负面期望:我觉得你肯定不会听话,所以才会提前“打预防针”,结果孩子的表现会比想象中还要差,家长的负面期望起到了效果。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3.容易让孩子“破罐子破摔”

在绝大多数孩子心中,父母都是具备一定权威性的,只要结果不是难以接受,孩子都会努力迎合父母的期望值,不去轻易违逆父母的要求。

但如果家长提前把“丑话”说出来,会打破亲子间这种的默契,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反正妈妈已经提前批评了我,我就算不听话,也不会产生更坏的后果。于是孩子往往会变得理直气壮,心安理得做出哪些违逆父母要求的事情。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怎样管教孩子更容易配合?

首先,当然是试着不再把“丑话”说在前面,不对孩子提前警告,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让娃“破罐子破摔”。

很多家长可能习惯了说话脱口而出,教育孩子时不会想太多,不自觉地把“丑话”说在前面,我们在对孩子进行管教时,最好可以提前思考一下表述是否有问题,能不能起到积极的教育效果,慢慢改变说话习惯。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其次,我们在管教孩子时要讲究技巧,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

比如有些家长情绪容易激动,每次和孩子交流都会忍不住地大呼小叫,甚至对孩子进行吼骂,很容易吓到孩子,使其更不容易配合。

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应该注意控制自身情绪,不要频繁地用命令的语气去要求孩子,尽量心平气和,在对孩子平等对待的前提下,用商量的方式与孩子平等交流,从而使其更容易接受管教,达成目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老苗结语:

“把丑话说在前面”,是很多家长管教孩子时容易犯的“通病”,父母下意识地以为提前警告孩子,孩子就会乖乖听话,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几乎每次家长“把丑话说在前面”,都会起到反效果。

我们在管教孩子之前,不妨把要说出口的话在脑海里过一遍,想一想对孩子的教育效果,久而久之,孩子和家长对着干的情况自然会越来越少。

今日话题:你平时管教孩子,会习惯“把丑话说在前面”吗?

我是老苗——一名80后超级奶爸,也是医院里最扎眼的男性护士长,欢迎一起讨论孕育问题,也请你关注老苗。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