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机构和单位在利益驱使下,以“高薪挂靠”“短期速成”“市场短缺”等名义吸引消费者,发放各类“山寨证书”,违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不仅扰乱职业培训市场的健康发展,也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日前,根据网络巡查和群众举报情况,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有关部门查实并关停了14个“山寨证书”网站,并提醒广大社会公众,自觉抵制各种“山寨证书”,共同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培训机构炮制“山寨证书”牟利
在网上以“家庭教育指导师”关键词进行检索会发现,“国家证书,补贴2000元至3000元,还能抵扣个税”“一周拿证,轻松赚钱”等颇具诱惑力的宣传语充斥屏幕,但实际上,家庭教育指导师这个新职业并没有网络广告宣传的那般有含金量。
9月29日,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等联合发布《关于防范以“家庭教育指导师”名义开展违规校外培训的提示》,揭示有些机构打着高薪旗号,招用家庭教育指导师开展面向中小学生的培训活动,严重扰乱培训市场秩序,误导社会公众,损害人民群众利益。
具体到家庭指导师证书的含金量方面,前述文件指出,“家庭教育指导师”尚未纳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2021年版)》,相关主管部门未颁发或授权颁发“家庭教育指导师”证书。
2013年以来,国务院分7批取消了超过70%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2017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明确对职业资格实行目录清单式管理。此后更新的2021年版《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共包含72项职业资格,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9项(准入类33项,水平评价类26项),技能人员13项。
值得注意的是,目录内这72项职业资格均明确了实施部门或单位,除此之外,任何机构或者单位不得再自行设置实施职业资格。
头豹研究院头豹教育业务负责人彭承玺告诉财经网科技,一方面,国家取消部分职业认定证书资格,是希望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促进就业与创业,鼓励以坚实的专业水平与从业经验为评判标准,促使顶着“资格证书”但无真才实学的从业者被劣汰,使选择权回归市场。另一方面,将部分资格考试转为职业技能等级考试,以分级的形式科学、规范、客观、公正的评判从业者的专业能力,由国家批准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此举不但可以规范各类培训机构,更可以培养与挖掘真正的优秀从业者。
然而,在多数消费者对各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性质、背景并不了解,以及对人社部公布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缺乏认知的情况下,一些单位和机构钻政策和改革的空子,或以新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等名义举办培训,不仅宣传“零基础”“包过”“保过”,而且还假冒权威机构名义组织培训、评价、颁发证书等。
《人民日报》报道称,一些培训机构利用信息不对称的漏洞,混淆培训证书与职业资格证的区别,称“培训证书是国家要求的入职门槛”,继续培训发放已被取消的职业资格证书;还有一些机构将目光瞄准新职业领域,利用新职业缺乏统一的职业技能标准和评价机制,存在政策空白的现状,炮制所谓的新职业资格证书,以此谋取非法利益。
消费者面对考证宣传需警惕、多核实
今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开展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专项 治理工作的通知》,对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进行专项治理。专项治理的范围和内容主要包括是否存在违规使用有关字样和标识;是否存在虚假或夸大宣传;是否存在违规培训、违规收费以及是否存在故意混淆概念、误导社会的炒作和涉嫌欺骗欺诈等其他违法违规情况。
“我国实施职业资格制度改革以来,可以说社会上涌现出许多信用状况好、用人单位和个人认可度高的培训和评价主体,但也要谨防‘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对‘山寨证书’发放机构、单位的纵容,其实就是对遵规守纪、诚信运营的主体的伤害。开展‘山寨证书’专项治理不仅是维护广大群众特别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实需要,也是巩固‘放管服’改革成果的客观要求。”河南省人社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副处长崔胜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日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有关部门已经查实并关停了14个“山寨证书”网站,这些“山寨证书”网站名称、网址及页面内容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技能类“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下简称技能类评价证书)查询官方网站高度相似,很容易误导社会公众。
此外,据湘潭日报消息,有人社部门有关负责人提醒,推行的技能人才评价证书主要有三类,分别是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市民在参加职业资格鉴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等各类评定活动前,一定要认清鉴定(评价)机构是否经过正规批准(备案),凡是宣传不培训包过、快速拿证书、上岗就业依据等情况的,都需要向权威部门认真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