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花了一辈子的时间等待父母给我们道歉,他们花一辈子的时间等我们说谢谢,而我们都得不到想要的。”
在中国式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似乎总是处于无法对等的关系中。如果孩子做错了事,父母会紧追不舍,不依不饶地要求孩子道歉,认错,反思,改正。
如果父母做错了事呢?
有一位网友讲了一段自己的真实经历。
有一次和亲戚们一起去KTV唱歌,他唱了一首自己练了很久的歌,万万没想到,唱完后妈妈竟然大声评价:“唱得真难听”,当所有人都幸灾乐祸地看着自己时,他觉得尴尬极了。
后来,他发现,每次自己唱歌,妈妈都会嘲讽自己 “你退步得太厉害了”、“声音就像小孩一样又尖又细”......
从此,他再也不愿意开口唱歌了。
很多年后,妈妈问他“为什么现在不愿意唱歌了。”他将妈妈当年的嘲讽说出来后,妈妈立刻否认“我没做过那种事,肯定没有。” 后来她又给自己打圆场:“我当时也不过是开个玩笑,你何必当真。” 。
明明被父母冒犯,却被父母否认,甚至认为你的计较是不懂事的表现,即使道歉,也是心口不一,极其敷衍。
这样的父母不是个例,在现实生活中,当父母犯错,我们经常会用5种道歉敷衍孩子,看似在向孩子认错,其实伤害孩子更深。
刻意回避型
全世界的父母和孩子和解时,最喜欢用的一个好方法就是“吃饭了”!
这类父母总是喜欢回避亲子关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大度地“大人不记小人过”,将刚刚发生的争执抛之脑后,自认为给了孩子一个台阶下。
看似这件事儿就此翻篇,实际上问题只是被暂时隐藏,越逃避,越让孩子感到心寒,问题终将积少成多,迟早有一天会爆发出来。
推卸责任型
“是的,我刚才是骂你了,那还不是因为你有错在先。”
我之所以打你,是因为你做错了;我之所以骂你,是因为你不听话。
总之,父母永远没有错,即使父母错了,也是孩子逼得。这类父母不断推卸责任,将所有的问题都推到了孩子身上。
孩子会感到非常委屈,不公平,因此会对父母产生怨恨,和父母关系越来越疏远。
道德绑架型
“我还不是为你好!”
这种道歉最容易让孩子哑口无言,仿佛自己如果再多说一句就是不知好歹。
这类父母最擅长的就是道德绑架,“我都是为了你”,如果孩子不领情,就是不懂事。
父母的一句“为你好”,就像一个无形的枷锁,牢牢地套在孩子的脖子上,对孩子任意摆布。让孩子有苦说不出,只能默默承受。
咄咄逼人型
“你还想怎么样!”
这类父母非常强势,他们永远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认为父母的权利高于一切,哪怕真的是自己错了,也绝不承认,反而会反过来指责孩子不体贴,得理不饶人。
被父母压制孩子一旦反抗后果不堪设想。他们要么被压制住,变得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要么会变得和父母一样,蛮不讲理,咄咄逼人。
抱怨指责
“就这么点儿事,你至于吗?”
这类父母很擅长将问题转移,明明自己做错了,还指责孩子小题大做,仿佛都是因为孩子太矫情,才搞得大家不开心,一切都和自己无关。
对于父母来说,给孩子道歉,已经是自己最大的让步,自己已经是非常民主开明的家长了。却没有意识到,道歉的方式不对实际上伤害孩子更深。
表面上看父母在主动低头,实际上是在给孩子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让孩子错误地将问题归因到自己身上,认为自己真的如父母说的一样不懂事,不听话,太敏感,过于矫情。
为什么道歉这件小事,在父母身上就变得这么难?
在中国家庭中,父母和孩子几乎是无法实现平等对等的。在父母的认知中,孩子从来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我们的附属品。
对于附属品,我们可以任意控制,打之骂之,孩子只有受着的份儿,如果反抗就是“不孝”。所以,在我们的家庭中,和孩子道歉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即使父母道歉,大多数都是内心抗拒,非常抵触,认为自己的面子丢了。
其次,如果和孩子道歉,就意味着父母做错了,那么父母的权威何在?
所以我们在道歉中往往采取“给一个甜枣,打一巴掌”的正常,表面看是服软,实际上依旧是在借此机会敲打孩子,希望他不要不知好歹。
网上有人提出过一个问题“你的父母会和你道歉吗?”下面的留言让人心寒
“我爸妈永远觉得自己是对的。”
“我妈道歉就是喊我吃饭,我爸道歉就是给我打钱。”
美国一项调查表明:孩子会将父母的道歉,视作父母对自己爱的表达。如果父母做错了事迟迟不道歉,孩子会认为父母不爱自己。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正确道歉可以增强孩子的自我反省、承担责任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减少孩子的偏执、受害者立场和责备倾向;帮助孩子学会正确的冲突处理模式。
对孩子说一句“对不起”并不难,当孩子听到这句话,他得到的信息不是“爸爸妈妈无能”,而是“爸爸妈妈真的很爱你”!
1、放下身段
在亲子关系中,我们要有威的一面,也要有平和的一面。在给孩子道歉的时候,切不可高高在上,一副“施舍”的态度。
父母给孩子道歉并不是羞耻的事情,相反父母的道歉可以提高孩子对父母的尊重,认为父母是有担当的人,是能真正理解自己的人。
2、学会承认我错了
父母不是完人,也有犯错的时候,千万不要觉得道歉就是丢了面子。
我们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也是在给孩子做一个优秀的榜样,让孩子成为一个敢于承担,有责任心的人。
道歉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对不起”,还包含着父母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
《父母的语言》一书里写道:“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并不能影响孩子未来的好坏,父母与孩子交谈中使用的语言才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
一个愿意向孩子道歉的家庭,养出的必然是情绪稳定,内心平和,内心强大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