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不是灌输,而是唤醒。
唤醒一个孩子的好奇心、内驱力和大格局,他才能成为大江大河,遇到阻挡,虽会绕路,却始终奔向大海的方向。
作者 | 可乐妈
儿子上四年级以前,曾有很多人对我说:
“真羡慕你,有个这么优秀的孩子!”
的确,那时候我儿子就是大人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是周围一圈小孩眼里的“公敌”,只因他一直在年级里名列前茅。
我虽然表面上说“没怎么培养,全凭孩子自觉”,但背地里却一直在“内卷”:
别的孩子还在咿咿呀呀时,我已经开始提前教儿子ABC和加减乘除了;
上了小学后,各种培优班、奥数班更是一个也没落下;
再后来,我给儿子的每天、每周、每个月都设置了不同的考核,连我教他的第一个长单词都是“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简称“KPI”。
闲暇时光,我不是在陪儿子补课,就是在送儿子去补课的路上。
有同学找儿子出去玩,我也总是帮他一口回绝。
儿子抗议,我就反问他:
“要是因为出去玩,你今天少做了10道题,其中有一道题未来中考、高考中出现了,谁来负责?”
此话一出,儿子就不说话了。
可没想到,从五年级开始,儿子的成绩却开始逐渐滑落。
从班级前三,一直掉到了十名开外。
不久后,“双减”政策出台,各大培训机构、线上辅导班相继被喊停,大大小小的考试也被统统砍掉。
儿子更是彻底“放飞自我”了:
每天迟迟不肯写作业,催了无数遍才肯坐到书桌前;
好不容易打开作业本,两眼却无神地望向前方,非要我大吼一声“怎么还不快写”时,他才慢吞吞地写上几笔;
给他讲完题,问他弄明白没有,他总是立刻不假思索地答道:“懂了!”,可再找一道同类型的题给他,就又做不出来了……
一看到儿子这副应付差事的模样,我就气不打一处来。
不仅如此,在学校里,他也丝毫不让人省心。
班主任跟我反映说,这段时间,儿子要么漏交作业,要么上课开小差,还动不动和同学闹矛盾。
得知了这一切后,我简直气疯了,跟他新账旧账一起算:
“为了你,爸爸妈妈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家里的钱都拿去给你补课,可你是怎么报答我们的?
成绩越来越差、学习敷衍了事,你对得起我们这些年的投入吗?
真不知道怎么生出你这个玩意来!”
没想到,儿子不仅不为所动,反而一副皮笑肉不笑的神情:
“谁逼着你们掏钱了?是你们非要让我学这学那,有人问过我的想法吗?
再说了,不想生我就别生啊,难道我就很想被你们生出来吗……”
听到这里,我再也忍不住了,狠狠抽了他一耳光,儿子则满眼含泪地瞪着我。
看到他那看仇人似的眼神,我感到一阵锥心的疼痛。
心灰意冷之际,我拨通了一个当老师的好友的电话,向她哭诉:
“你说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好好一个孩子,怎么就突然变成了今天这样?”
哪成想,她一开口,就是对我进行灵魂拷问:“那你希望孩子怎么报答你呢?”
我愣了一下,随口说:“好好学习,将来出人头地呗!”
没想到,好友却说:
“不对。
未来一个孩子有没有出息,看的并不是眼前的成绩,而是他具不具备好奇心、内驱力、自信心什么的。
这可不是我说的,而是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通过40年的研究发现的。”
随后,她又告诉我:
“如果你种了一棵树,它长得不好,你不会责备它,而会观察它长得不好的原因:可能需要肥料,或多些阳光,或少些水。
我们永远不会去责备一棵树,却会去责备自己的孩子。
但实际上,当孩子没法给我们想要的‘回报’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去反思自己的‘投入’是不是他所需要的。”
好友的这番话,让我陷入了沉思。
我回想起过去这10多年和儿子相处的点点滴滴,才发现,错的不是儿子,而是我对教育的理解。
一直以来,我都只关心分数,却忽略了更重要的东西
其实,对孩子而言,人生就像一场长跑。
短期看成绩,中期看兴趣,长期看的其实是格局。
如果在起步阶段,只知道追求分数和成绩,虽然会暂时领先,但很快,孩子就会因透支体力倒在半路上。
就像我儿子那样。
而那些能够持久发力的孩子呢?
他们或许早期成绩没有那么突出,但却具有旺盛的好奇心、强大的内驱力,心态上也更加自信从容。
有了这些,孩子才能进入良性循环,赢在终点。
同时,我的过度焦虑,也让孩子的生活变得不堪重负
从前,作为一个热衷于鸡娃的妈妈,我满嘴黑话:
“荤鸡”,就是以学科类内容为培养方向,以提高语数外成绩为主要目标;
“青蛙”,指普通孩子,也叫“普娃”;
“牛蛙”,指的是某一方面或者多方面非常优秀的学生。比如,奥牛,就是奥数很厉害的孩子……
说起这些,我头头是道。
直到有一天,儿子突然冲着我大吼:
“你知道我为什么不想学习了吗?
因为我已经受够了当鸡、当牛,我现在就想当人!”
这一刻,我才意识到:
我不断将孩子与别人做比较的焦虑,我对外界激烈竞争的恐惧……这些负能量都已经潜移默化成了孩子心头的负担,压得他喘不过气。
了解到这一点后,我很是后悔。
原来,过去这些年的焦虑,于孩子,不过是拔苗助长;
于我自己,更是一场没必要的内耗。
之后,我特意去搜了一下好友提到的诺贝尔奖得主,才得知:
原来他就是那个曾提出过著名的“教育投资曲线”的詹姆斯·赫克曼。
在他看来,孩子0到3岁时,父母投资1块钱,回报率就是1:18;
3到4岁,是1:7;
小学时,是1:3;
等到了大学再投资,就只剩下1:1了。
而所谓的投入,指的也不仅仅是教授孩子各科具体的知识或技能那么简单。
更重要的,是尽早培养孩子的兴趣、内驱力、自信心、社交能力等“非认知技能”。
这就告诉我们:
一、对孩子的教育进行投资,一定是越早效果越好;
二、比分数更值得父母长期投资的,其实是孩子的兴趣、格局。
所以,我决定趁一切还来得及,从以下方面开始改变:
支持孩子做“无用”的事,投资他的兴趣
曾经有段时间,儿子特别喜欢看漫画书。
但在我看来,看漫画考试又用不上,有那时间还不如背几个单词、做几道数学题,便趁着儿子不在家,把他的漫画书都搜出来,丢掉了。
但其实,兴趣才是孩子前进路上的武器,是他求知和学习的动力源泉。
多给孩子一些空闲时间,允许孩子做那些自己喜欢的事。
这绝对不是浪费光阴,而是帮助孩子开启生命智慧至关重要的一步。
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权,投资他的内驱力
之前的很多年里,我每天坚持6点下班回家,推掉所有的聚会、加班,只为了在家监督孩子学习。
儿子放寒暑假时,我就会打开家里的摄像头。
通过手机远程监视着孩子的一举一动,甚至还会用摄像头的对讲功能冷不丁大吼一声:
“背挺直!”、“怎么又在看动画片,快关掉!”
我就像一架直升机,始终盘旋在儿子的头顶,却从来没有考虑过儿子会是什么感受。
然而,想唤醒孩子的内驱力,首先要做的,就是“放权”:
于是我决定试着把学习的责任转交给儿子自己,多用启发式的提问。
比如,“你感觉如何?”、“你怎么想?”、“你准备从哪里开始?”、“你准备达成什么样的目标?”,等等。
让他自己决定学什么、什么时候学、要学到何种程度……
同时,在生活上不再大包大揽,鼓励他学习一些独立生活的技能。
让孩子体验到成就感,投资他的自信心
有一回,儿子举着99.5分的卷子回家,兴冲冲地对我说:“妈,我考了第一名!”
可当时我不仅没有肯定他的努力,反而一盆冷水浇上来:
“还有0.5分呢?被你吃了?”
其实,我这样说只是希望儿子变得更好、更谦虚。
却不知道,自己日积月累的打击,只会践踏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丧失动力。
所以现在,我开始尝试使用“美言录”。
“美言录”,就是要描述自己所看到的好的现象、自己好的感觉,最重要的是,用具体的言辞去描述孩子好的行为。
比如:
“我看到你这次考了90分(现象),我感觉特别欣慰(感觉),因为考试前你每天晚上都坚持复习(行为)。”
最后,还可以用欣赏和称赞的语气问问孩子:“你是怎么做到的?”
儿子的班主任告诉我,“美言录”也是老师们常用的精神奖励,能够有效激发孩子的成就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帮孩子提升社交技能,投资他的格局
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戈尔曼曾说:“一个人成功与否,智商只占20%,而情商的比例却高达80%。”
所以现在,我经常鼓励儿子约同学出去玩,教他如何主动跟人沟通。
当他和朋友发生矛盾、冲突时,不再一味指责他,而是告诉他用在心里默数的方式平复情绪,并跟他一起复盘,看看有没有双赢的解决方案……
对于我而言,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我始终相信,过去对孩子做了多少的错事,就要用同等的时间弥补回来才行。
有句话说得好: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一个是十年前,一个是现在。”
有时候,改变一旦发生,好多事情真的立竿见影。
前段时间,老师打电话给我,说儿子现在状态好多了:
不仅上课积极发言,课后还参加了好几个兴趣小组,已经被同学们高票评为了本月的“进步之星”,希望我能在微信群里跟家长们分享一下心得。
我答应了,并在群里这样说道:
“以前,我总觉得自己为孩子投入了很多:好的补习班,学费再昂贵也要把孩子送去;有名的家教,距离再远也要给孩子报名。
但却常常吝啬于那些不用花钱的东西,比如,支持、相信和赞美。
然而,现在我才知道,后者才是成就一个孩子的关键。”
希望和我一样为了孩子的学习不断焦虑、内耗的家长,在看了我的故事后,都能早日找到正确的“投资”方向,让孩子幸福而热烈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