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追光” 举世“回响”

1. 赵梓森生前照片。

2. 少年时代的赵梓森在制作航模。

3. 1976年,赵梓森拉出第一根实用光纤。

人物档案

赵梓森

1932年2月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籍贯广东省中山市。

1949年至1953年先后就读于国立浙江大学农业化学系、上海大同大学电机系、交通大学电信系有线通信专业。曾先后任职于武汉电信学校、武汉邮电学院、邮电部528厂。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76年3月,赵梓森团队成功拉出一根17米长的玻璃细丝,这是中国第一根石英光纤。人们将赵梓森誉为“中国光纤之父”。

光纤通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梓森,因病医治无效,于12月15日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1岁。

南都记者从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了解到,赵梓森院士原籍广东中山,是我国光纤通信技术的主要奠基人和公认的开拓者。他“拉出”我国第一根实用型石英光纤;创立了我国光纤通信技术方案,将一生奉献给了中国通信事业,被誉为“中国光纤之父”。

小时候曾带弟弟制作收音机  

赵梓森10多岁时带着弟弟花了几天时间制作矿石收音机,爬上高高的屋顶,却没有接收到信号。彼时的他无法想象,半个世纪后,自己凭借创新让千家万户用手机就可以实现千万里的通话,成为中国的“光纤之父”。这似乎充满了传奇色彩。赵梓森从小喜欢实践,这一兴趣爱好伴随一生,取得成就也就顺理成章。

回首当年他感慨,正是中学时代重视培养动手能力,为制作出中国第一根实用型光纤“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年少时制作矿石收音机、航模飞机、小马达的经历,尽管常有失败,但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兴趣,培养了创造能力。赵梓森多次鼓励今天的学生在初中之前多玩,在玩的过程中发现兴趣,培养创造能力。但他直言,所说的玩“不是沉迷电子游戏”。

面对青年学子的成长之惑,他曾殷殷寄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指引人生的方向。”  

为了兴趣两次高考两次放弃  

为了兴趣的他,两次高考,先后考上浙江大学农学院与复旦大学,然后放弃,选择了上海大同大学电机系学习。他说,“学不适合我的专业,将来工作了也不会做出成绩。”

这是个有性格的人,是有理想有坚持的人。大学毕业后,赵梓森被分配到武汉电信学校(武汉市邮电科学研究院的前身)做了一名中专教师。工作轻松,别人课余打牌,他埋头学习。他说,不要觉得自己只是个中专教师,将来会有大事给你做的。课余时间,赵梓森就在家里自学,从大一的课程开始,重学微积分、概率论、外语,一直把研究生课程都学完了。

为了看懂外国杂志、与外国人讨论交流,赵梓森每天增加记忆20个单词,把前一天背过的单词再背一遍,上午下午各背一次,3个月下来背完了一本简明英语字典。几年后,赵梓森对自己充满自信。

领导见他喜欢科研,又把学校3个实验室交给他负责。整天泡在实验室里的他如鱼得水,乐此不疲。  

“土法”大显身手 人生高光时刻  

中学时代锻炼了动手能力,毕业后坚持学习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犹如齐飞的“两翼”,很快就助推赵梓森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

1966年,华裔物理学家高锟及同事提出了“光纤通信”的设想。43年后,高锟因在这一方面的突破性成就,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而光纤在通信中的应用,也成为互联网和当代移动通信网络不可或缺的基石。

1969年,国家邮电部将立项研究多年而长期鲜有突破的“大气激光通信项目”转给武汉邮电学校。

项目紧急,而实验所需的重要设备平行光管要一年以后才能到货。赵梓森从小练就的“土法”大显身手,他采用太阳光做平行光源来代替平行光管进行校正,仅用两天就有所突破。

一年多工夫,项目组里光大气传输通信距离从8米飞跃到10公里。当大家欣喜万分时,赵梓森却很淡定,大气传播光通信技术受天气影响大,一旦碰上雨、雪、雾等天气,就无法完成通信,“总不能下雨下雪,老百姓就不打电话吧”。他意识到,搞大气传输光通信就是走死胡同,必须寻求新的方法。

1972年年底,赵梓森从一本外国杂志上看到美国正在研究“光纤通信”——利用玻璃丝进行通信。他在湖北省图书馆翻阅大量资料后,了解到美英等发达国家已经在研制光纤通信技术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他敏锐地意识到,用玻璃丝搞通信,可能会引起一场通信技术的革命。  

拉出石英光纤 通信技术迈入快车道  

今天,人们习以为常的光纤,在当时曾被人讥讽是“异想天开”,赵梓森不怕嘲笑,认准的事自己干。没有动摇,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单位的厕所旁边改造出了一间“实验室”,用电炉、试管、酒精灯一类的简易实验设备,加上四氯化硅等基础的原料,开始自主研发光纤。

有一次倒四氯化硅的时候不小心,试剂溅到了他的眼睛里变成了盐酸,还放出氯气,赵梓森当场晕倒被送进医院。后来他笑着回忆:“搞科研有危险,要敢于冒险,付出生命。”

1976年3月,赵梓森团队成功拉出一根17米长的玻璃细丝,这是中国第一根石英光纤。次年的一次展览会上,赵梓森展示了用自行研制的光纤传输黑白电视信号。1978年,光纤通信成为国家级重点项目。很快,1979年,赵梓森团队拉出了中国第一根具有实用价值的低损耗光纤,到了1982年,中国的老百姓已经可以用光纤打电话,几亿人同时通话不再是“天方夜谭”,我国的光纤通信技术从此迈入了快车道,至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到2018年,武汉邮科院研发的光纤,细似头发丝,一根可实现67.5亿对人同时通话。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光通信技术强国,市场份额占到全世界一半以上。

1995年,赵梓森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只要我做的事有用,我就很高兴了”  

人们将赵梓森誉为“中国光纤之父”,而他说:“‘之父’不‘之父’,我不在乎,最重要的是我们的玻璃丝,老百姓在用,这种高兴不是用钱能买到的。”他与夫人、武汉邮科院高级工程师范幼英居住在单位的家属院,晚年生活简朴而宁静。

赵梓森对兴趣爱好的坚持、对科学的追求,跟他的卓越成就一样鼓舞人心,具有励志的意义。他说,“就是我不搞光纤,还有别人会搞光纤,我只是先走了一步而已。”“至于当不当光纤之父,只要我做的事情能对老百姓、对社会有用,我就很高兴了。”这就是科学情怀,工匠精神。做一件事情,只为追求事情本身的意义,而不是图名图利。

赵梓森的一生,是坚持动手的一生,也是坚持学习的一生。他常寄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指引人生的方向。”他自己用一生践行了这句话。斯人已去,缅怀他的不朽事迹,且像他那样追光逐梦,以兴趣爱好为指引,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赵梓森也是武汉·中国光谷的首倡者之一,一直关心着中国通信事业的发展。接受采访时,他常常这样勉励科研人员:“新材料出现了,新工艺出现了,我们要赶快追上,继续在世界领跑。”

采写:南都记者 侯婧婧 综合 光明日报 楚天都市报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