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近年来,“清华女博士到深圳高中当数学老师”“深圳30万年薪聘中小学教师”“深圳一高中20位新老师19位来自清北”等话题频上热搜,深圳教师岗成了名校毕业生眼中的“香饽饽”。但最近有媒体采访几位离开深圳校园的名校毕业生,称看清“象牙塔”的B面之后,涌入深圳教师岗的“985”毕业生开始逃离。(据12月26日九派新闻)
曾经,“名校生扎堆深圳中小学”一度成为热门话题 (来源:网络视频截图)
名校生这一群体,真的是自带流量。清北毕业生去做中小学老师,一度成为刷屏的热门话题,引发了各种争议。有人认为,高学历人才进入教育一线,让教师群体的素质得到了整体的提升,对于学生而言是件好事;也有人觉得,中小学教师其实并不需要太高深的知识储备,清北复交的毕业生来做这个有些大材小用,应该投身于其他更适合、更需要的领域。
而如今,传出了高材生们“逃离”的消息,似乎更加印证了当初的选择是一场“错付”,也有人开始反思,基层教师招聘是不是应该走出“高学历迷思”。但事实上,这事从头到尾都不能视为一个普遍现象。很难说,教师岗位真正成为了985毕业生的择业热门,也不是所有地方的中小学都有实力和余裕招名牌大学生。
所谓的“深圳教师岗”本来就很特殊,处于较开放的一线城市,经济发达,重视教育,人均生活水平较高,家庭教育投入也较高,所以一度有不少学校在老师学历上“卷起来”,给出了优越的薪资和丰厚的福利,吸引名校生来任教。而也有不少名校毕业生,的确是出于非常现实的薪资考量,才选择了去富庶之地,做教师这一基础性工作。
所以,对于部分人来讲,这场“双向奔赴”从一开始就是带着浓重的功利色彩,学校想要名校生的光环加持,而名校生想要超出一般应届毕业生的丰厚待遇。那么,当情况发生变化,工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待遇也没有承诺的那么美好,环境适应起来很困难,又缺乏发自内心的热爱去支撑,会离开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只能说,双方试了一下,不合适,于是作出了彼此的二次选择而已。
但是这种“试错”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名校生们所讲述的离开的原因,对于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氛围的营造,家校沟通的优化,都是有参考意义。比如,有人清晰地意识到,学历与教学能力并不能画等号,非师范专业与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在专业性上还是有差距;有人也敏锐地发觉,名校毕业生一般有着更强的学习能力和自律性,很容易对学生产生过高的期待,很难做到因材施教。
而且,名校毕业生往往从小就成绩好,是“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天之骄子,要放下身段去和各行各业,各种背景的家长交流,解决琐碎的班级纠纷,恐怕也是件很困难的事。
而以上这些,却是一个优秀的中小学老师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必须克服的困难,必须做好的日常工作。经历过与名校生的“分手”,相信很多实力雄厚的学校,以后在招聘教师时,也会更注重这方面的考量,放下对于学历的“盲目崇拜”,选择最适合的老师,而不是最好听的名头。
所以,与其说这是一场“逃离”,不如说,是客观呈现了“双向选择”的结果。相信还是会有名校生,依然在教室岗位上坚持,或者逐渐地适应和爱上了这份工作,但已经离开的,相信也会有施展自己才能的广阔天地!离开或者留下,都是个人选择,也没有什么高下之分。只是汹涌的“潮水”退去之后,总会留下宝贵的经验和有意义的思考,而这种思考才是最重要的,才是推动事情往好的方向发展。
无论名校生是来还是走,有件事越来越清晰:当老师的确是需要些理想主义的,需要对这一事业充满热爱,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只抱着功利的目的,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是肯定当不好老师的。选择当老师,就要有吃苦耐劳的决心、爱岗敬业的情怀和身正为师的觉悟,而希望在以后的“双向选择”中,求职者和学校都能重视对教育情怀的考量,多培养一些扎根讲台的好老师,少走些悔不当初的弯路。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