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除了各地疫情实况,还有一则备受关注的医疗新闻登上热搜,那就是华西医院研一的学生猝死事件。
从信息爆出到华西发布去世通报的两天时间里,事件引起了网友的大量关注。对于华西方面透露出的抢救信息,多名大V医生在线提出质疑:到底是阳性诱导的DIC,还是心源性心脏骤停?
事件快速发酵,百年医学殿堂一时之间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1.“学习”变成了“出苦力”
与此同时,该事件也引起了对另一个受争议于行业许久的问题的讨论:规培制度到底该被如何定义?
事实上,在未推广于全国之前,规培制度在上海就已实行许久,但当时规培的大医院虽然要求很高,一般开出的薪资也算得优越,所以医学生们参加规培工作的动力和积极性都很高,初衷确实毋庸置疑。
后来,这一制度在推广至全国医院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畸形偏态。一些医院并不愿意在规培生上付出过多的经费,但又需要这样的人力加入,又“嫌弃”又离不开,最终就有了压低工资并加重工作量这样“把规培生当廉价劳动力力”的冷血操作。
所以,目前这一制度出现的最主要矛盾,也是在于待遇和工作量的失衡。
因为学习和工作的过程都要付出更多的汗水,所以医学生都是能吃苦也肯吃苦的;再加上医生职业天然带有的“奉献”属性,这也给规培制度中一些过分的“压榨”行为找到了合理的借口。但这也忽视了“信仰”的载体终究还是普通人,只要是普通人,就会有抗压承受的临界红线。
对于规培,网络上有这样一则评论:如果规培不符合大家的利益,一定会被取缔的。但规培医师却在医疗活动中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规培这四两就是最符合大家利益的事情。换句话说,在“不惜一切代价让全民都能看上病”中,规培(医生)就是那个“代价”。
在医疗这个行业内,有起码70%以上的人都在做着收入和付出不成正比的工作。尤其是在疫情这几年,医务人员带病上岗的情况时有发生。但是,在眼下这个医疗缺乏的特殊时期,这些同样在迎接疫情第一击的规培医学生们,也应该获得基本的工作保障与认同。
他们不应该是规培基地的廉价劳动力,他们是医学生,是国家医疗的未来。
2.口腔医学生的规培之迷茫
口腔医学生作为医生,当然也要接受规培。
可能很多同学会在听闻这样的时间后,对规培产生心理抵触,甚至“深恶痛绝”。但不得已,“经验”在口腔医疗这个行业始终占据着很重的分量,如果你想在毕业后就能快点在民营口腔独当一面,或者进入到医械大厂,有规培经历确实会更容易一些。
但是,如果单纯把规培看作是完成即可的学习程序也是不对的。虽然统一叫做“规范化培训”,但各个医院的平均规培质量却全然没有实现“规范化”,参差不齐才是常态,同样都是三年学习,带来的结果却可能截然不同。
不少已完成规培的口腔医学生告诉我们:决定规培好坏的关键,并不在于医院的知名度,而在于这家医院对于规培的态度。要把“能否学到额外的东西”、“能否有机会实操”作为评价规培质量的重要参照之一,才能不枉“熬”过这一阶段自己所吃的苦。
名气再大的医院,如果只是把规培学员当作劳动力,那在此三年的收获可能也没太大的实际价值;并且,进行规培教学的一般都是科室医生,在没有完善的监督机制的情况下,如果不提前做好了解,最后能学到多少知识,就有点“拆盲盒”的赌运气成分了。
至于薪资待遇方面,既然都在规培的大体系中,医院给到口腔医学生的自然也不会太高。据了解统计,专硕研究生基本就是在1500-2000左右,算是在“租不了房子吃不饱饭”的温饱线挣扎。
既然,口腔医学生在参加规培时,还是逃脱不了“廉价”的劳动回报比,就不妨在规培阶段机灵一些多学多看,依然能接触到很多在学校和书本中未闻未见的知识经验。毕竟医疗最先进的理论技术,多数还是会集中在临床一线。
规培制度的确存在着很多问题,但医学生也不要将其视作无用无利的洪水猛兽。医学讲求的终究是实力,所以任何提升实力的机会,都要辩证的去看待。
结 语:
规培制度的发展并没有经过足够的沉淀,揠苗助长的快速推进,最终使其以这样一种畸形姿态备受诟病。
在目前问题已足够凸显的状况下,我们希望可以将规培的“残状”及时修复纠正,让医学生在规培中得到真正的成长,而不是愈演愈烈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