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实习骗局的年轻人:焦虑与失落

不要仰视,要平视。

撰文 | 王一平   编辑 | 沈佳音

《看天下》杂志原创出品 

思凡的焦虑被一个精明的“骗子”利用了。他今年夏天硕士毕业,去年暑假是秋招前非常宝贵的求职时机。通常来说,秋招前的暑期实习表现良好便很有可能进入秋招流程,获得转正资格。

去年7月,思凡便在寻找这样的暑期实习。在一个招聘小程序上,他看到了一则诱人的招聘,来自一家国内排名前十的证券公司,工作内容与招聘要求看起来都十分正规,更重要的是,招聘上明确写着:有留用机会。

思凡马上投递了简历,很快收到回信、面试、入职,实习半年后拿到转正offer,直到今年3月,他发现这场实习完全是一个骗局。发布招聘的人,也即他的带教分析师(金融领域的带教分析师一般是实习生的直接领导),不是任何一家证券公司的正式员工,而是与他一样的实习生,也是跟他同一年的应届生。

简单来说,一个实习生冒充正式员工招聘实习生给自己干活,并发出了虚假的转正offer。

复旦金融高材生的实习骗局

在这个过程中,思凡并非没有起过疑心。他形容,自己在怀疑和打消怀疑之间反复横跳了好几次。开始实习的时候,他特别问了一下:“确定是有留任机会吗?”对方言之凿凿地回答他:“是。”思凡就此吃了一颗定心丸,在最开始的两个月里基本没有产生过怀疑。

刚开始实习时,对方还给他发了实习生登记表之类的文件,一切看上去都很正规。虽然没有实习工资,但在行业内,小黑工现象普遍,多数实习都没有工资,思凡之前有一份实习月薪只有300元,用他的话来说,“相当于没有”。

日常工作也没有什么异常,两人主要依靠微信进行简短的沟通,由于疫情,线上实习已经相当普遍。对方像一个真正的领导一样布置任务,思凡则接受任务,完成后再发给对方。

直到9月,两人的一次对话让思凡第一次察觉到不对劲。对方要求思凡在短时间内完成一份研究报告,因为忙于秋招,他在时间上协调不过来,便说明了情况想委婉推掉,结果他收到的回复是,“你不要去搞什么秋招了,把重心都放到我们这边工作上吧”。

思凡当即便感到奇怪,当时还没有给转正的offer,“竟然就跟应届生说不要搞秋招了,这不太妥当吧”。但因为对方是领导,自己只是“小小的实习生”,思凡虽然心里不舒服,但也不敢说什么,还是帮他把活干了。

这之后,陆陆续续,思凡又发现了一些新的疑点,比如,对方的微信回复总是很短,作为带教老师,对实习生几乎没有任何指导等。就这样到了12月,思凡又被喂了一颗定心丸。他被告知已经安排了转正答辩,但到了答辩前,他突然收到通知,说领导有事,取消面试答辩,改为提交报告的形式。

思凡虽然觉得有点奇怪,但也照做了。“答辩”后,思凡询问能否开实习证明,对方却一直找各种理由拖着。思凡开始起疑,马上又被安抚,对方通知他答辩通过,获得了转正资格。

思凡终于又稍微踏实了一些。然而,拖到了今年3月,他仍然没有收到正式的offer,去询问,对方竟然说,因为招录计划有变,他的offer没了,他再问是什么原因,对方回答,因为他学历不过关,本科不是985。

思凡听到后觉得很奇怪,这家证券公司虽然排名靠前,但并非顶尖,再者他实习表现也很好,没有用学历一票否决的道理。于是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学校去证券公司询问后,这场骗局的真相终于浮出了水面。

思凡的第一反应是震惊。他原本以为是证券公司出尔反尔,这样的情况也确实发生过,但他没想到这竟然是一场骗局,行骗者还是他的同龄人。同时,他发现他对这个人的真实身份一无所知,他们从来没见过面,他不知道对方的真实姓名与学校,手里也没有证据,再加上突然丢了一个offer,他更要紧的事情是找工作,于是暂时作罢。

到了5月,思凡在某社交媒体上刷到了类似的事件,受到鼓舞,决定发帖将这件事公之于众,在这条帖子下,H回复了他。从H的口中,这个“骗子”的神秘面纱被逐渐揭开。

H与思凡是同一段时间被骗的,当时这个人伪装成业内知名的首席分析师胡老师,H也给他干了一段时间活。但因为H同时也在投递其他实习,机缘巧合下,H收到了真正的胡老师发来的面试邀请,两人三言两语之间,立刻发现了这个人在行骗。

不过,由于当时H忙于找实习,没有深究此事。直到一段时间后,H找到了另一家证券公司的实习,入职后,同期的一个实习生来加他的微信,当H扫开对方的微信二维码那一刻,他惊呆了,眼前这个人就是曾经骗过他的假胡老师。

但H选择先按兵不动,他不动声色地收集了更多证据,也查到了这个人的真实身份。此人姓刘,是复旦大学金融系硕士,本科入学时就读于华东理工大学,后来通过转学政策转到了复旦大学航空航天专业,又通过保研转专业到复旦金融系。根据目前已知的情况,他前后共冒充了4家不同证券公司的员工,骗了8个实习生,据思凡所说,实际受骗的人可能更多。

H与思凡取得联系后,8个人汇合,开始了维权之路。证券公司坚定地跟他们站在了同一边,刘某已经拿到的offer也被陆续收回,在极其注重声誉的金融行业,刘某的发展前景堪忧。但警方与学校并未对刘某做出太多实质性的惩罚,8人报案后,警方回复:从法律角度讲,他没有骗钱,也没有实施人身伤害,难以定性为诈骗。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平凡的荣耀》剧照

复旦的态度则更加模糊。一开始复旦并未采取什么措施,思凡推测,刘某的母亲是上海某高校的老师,可能多少有点关系,直到8人联系媒体曝光了此事,学校受到舆论压力,撤销了刘某的预备党员资格与优秀毕业生荣誉,并予以警告处分,这就是刘某所受到的全部惩罚。

现在再回想起这件事,思凡仍然有些不解。他可以理解的是,因为外部环境的卷,刘某想用这种方式做更多的实习,拿更多的offer,但他不能理解的是,明明有那么多次叫停的机会,为什么要走到这一步,“他可以在答辩前告诉我没有获得答辩资格,可以告诉我答辩没有通过,为什么要给出假offer?”

在思凡的回忆里,“他好像活在自己的幻想中,他可能觉得自己真的就是一个首席分析师,信誓旦旦地跟实习生说要组建一个4人的新团队,要把实习生招入到这个新的兵团中”。他引用一份业内的分析师对刘某的评价来试图解释他的动机,“这个孩子很优秀,但是他可能就是走捷径走得太多,已经不会正常走路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实习第三天,公司让她交钱

与思凡类似,林静也因为找工作的焦虑被卷入了一场有组织的实习诈骗。

去年秋天,急于找工作的林静在某招聘软件寻找行政前台的工作,很快,一家公司的HR通过微信联系了她。对方向她发来了公司的定位与名称,她去地图上搜了一下,确定是一家真实存在的公司,招聘软件上公司的薪资、招聘要求、招聘岗位等内容看起来也都十分正常,所以她没起什么疑心,就跟HR继续推进了。

对方告诉她,在转正前需要做4到7天的线上实习,实习期的基础工资是每天180元,转正后会一次性结清,实习期间需要在线上完成任务,会有额外的补贴,按天结算。不过,当林静问要做的任务具体是什么的时候,HR含糊其辞地用一句“这个东西很简单的”就绕了过去。

林静当时觉得有点奇怪,但也没多想,很快在口头上谈好了,也没签正式的实习协议就准备开始工作了。对方通过微信发给她一个链接,让她下载一个叫“易办公”的App,告诉她需要在上面完成任务。她下载完App,在“易办公”上加了一个群,里面有100多个人,还有指导老师每隔几小时发布一个任务。

前两天的任务非常简单,就是关注公众号,关注完以后在群里发截图,就能领十几块的补贴。林静每天完成三四个任务,两天下来赚了几十块钱。

但到了第三天,情况开始不对了。任务突然变成了“量子对冲”,这是一个相对生僻的金融学名词。当时群里的老师简单解释了一下,她也没太听明白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只知道要让她往一个银行账号里转钱,然后会连本带利地返还。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个世界不看脸》剧照

第一次是100元,林静形容,自己当时“脑子一热”就转了,很快连本代利地返给了她。第二次是300元,当时林静的银行卡出了一些问题,她问老师能不能用支付宝,老师回答说,不确定,但是建议她试一下。结果她用支付宝转了300元以后,老师却跟她说,用支付宝转不算完成任务,她要是想把这300元要回来,得用银行卡再转300元,完成任务后一起返还。

尽管当时她已经有点怀疑,但为了把钱要回来,她还是想办法用银行卡又转了300元。没想到的是,老师再一次跟她说,想把已经转的本金要回来,要完成下一个任务:再转2000元。到这个时候,林静回过神来,明白自己被骗了。

她的第一反应是生气,这是她第一次被骗,“我就想好好地找一个工作,怎么就骗到我头上来了”。

缓过神来,她打电话给银行客服,对方回复钱已经转过去,退不了。她去找HR,对方回复:只要她继续完成下一个任务,就能把钱退回来。因为她拒绝继续完成任务,“易办公”的群还把她踢了出来。她又继续去微信平台投诉HR,但因为证据不足,投诉没有成功。后来,她去招聘软件上查询这家公司的信息,发现当时的聊天记录全都没有了,“这家公司好像是凭空出现又凭空消失了”。

被骗的600块最终还是没能要回来。回想起来,林静觉得自己被骗很大的原因就是当时太急着找工作了,对方就利用了她的这种急切,把她钓上了钩。因为金额比较小,她没有报警,只能告诫自己,下次小心,不要因为刚开始一点小小的利益就跳进更大的坑里。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不要仰视公司

骗局并不罕见。

“我有遇到过一些大学生在兼职网站上看到广告,说身份证出借一次给几百块钱。大学生的理解很简单,就是我身份证借他刷两下,然后他就给我几百块钱,这个钱很容易。但这是最不能做的事,因为这些身份证很可能就被拿去注册公司,做一些非法行为,有时候几百万元的责任就落到了大学生的头上。”北京京师(深圳)律师事务所的洪佳妮律师向我们介绍,像这样以兼职或实习为名义的骗局正在变得越来越多。

洪佳妮提到,近年来还有一类需要警惕的骗局,一些舞蹈、计算机之类的培训机构会以提供工作为噱头,让学生先交钱参加培训,费用一般几万元,承诺学成之后可以提供就业岗位。但通常最后都不会提供,或者只提供工资最低水平的工作。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老伯实习生》剧照

在这种骗局里,大学生或者刚入社会的年轻人常常不知不觉间成为了待割的韭菜。作为一个走出校园不久的年轻律师,洪佳妮很理解这些被骗的年轻人,“被骗并不是年轻人的错,他们可能还不知道社会的复杂,比较容易相信人,再加上年轻人本身经济上还不够独立,比较容易在找工作和‘钱’上有焦虑感”。

大部分骗局就利用了年轻人的焦虑,趁虚而入。

据洪佳妮介绍,她在工作中遇到大量这样的案例,很多投资骗局都会用“连本带利返还”作为诱饵,“遇到类似的情况,要先问一下自己,如果有这么大的利益,人家为什么自己不要?没有什么利益是凭空就会给你的”。她也建议做实习和兼职的大学生,“要记得工作的目的是赚钱,一旦需要自己往外出钱,就要十分警惕了,没有什么工作是需要自己先垫钱的”。

思凡与林静遭遇的实习骗局某种程度上都是可以避开的,洪佳妮提出了两点建议。

首先,尚未毕业的大学生在开始实习前,一定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实习协议。如果已经毕业,则需要签署劳动合同。即便没有正式的协议或合同,也至少要留下对方的身份证号码。一份合法的实习协议与劳动合同需要双方共同签字,一式两份。思凡签的实习协议上便没有公司一方的签字或公章,直到骗局被揭开,他才发现自己当时签的实习协议是没有法律效力的。

洪佳妮特别提醒,签字前要看清楚公司的名称、薪资数额与支付方式以及离职时间等细节,“要认真看清楚每一个细节,一旦签了字,就代表你认可这个协议”。

更重要的则是心态与思维方式的转变。思凡在事后总结经验时就曾提到,“现在僧多粥少,实习生处在弱势地位,多少有点自卑,但面对公司还是要更加自信一些,要主动跟公司谈判,主动去问,比如实习面试的时候,公司问我们有什么问题,要主动去问新人福利、公司的培养计划、晋升渠道等等”。

要勇敢、要自信,这也是洪佳妮给出的建议:“学生思维太重有时候会吃很多亏,比如人家给了你一份协议,你觉得有些条款不合适,但是你不敢说,你可能会觉得大家都这样签,我也就这样签。这就是用人单位试探学生底线的一个方式。”

在洪佳妮看来,大学生踏入职场,首先需要改变思维,不要仰视公司,而是用平等的视角和理性的思维对待职场,“很多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不要觉得我不接受这个条款,我就要错过这个机会了,它是不一定的,协议签订的过程一定是一个协商沟通的过程。这种跟老板谈判的能力就是年轻人需要多练一练的”。

某种程度上,面对就业市场的“不自信”与“不勇敢”正是一些年轻人会陷入实习骗局的深层原因,而这种心态又与外部环境息息相关。

不过,尽管外部环境不是个人之力就能改变,但至少从心态上,当年轻人走出校园,踏入职场,可以告诉自己:我不是韭菜,我值得被平等地对待。

*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的思凡与林静为化名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大学生太难了!↓↓↓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