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窗外的夜色,喝一口热乎乎的花茶,又到了一天中最为放松的时刻。
坐在键盘前,和读者朋友们聊聊天罢,聊聊短视频,聊聊我最近工作中的思考。
短视频一定短,长则三分钟,短则十几秒,从跳舞到电影解说不一而足,一个视频周期往往只需要几秒,喜则留厌则走不过是小手一滑,这就导致受众很容易极短时间筛选出一大波喜欢的内容,还可以过滤不喜欢的内容。
一件事人要是喜欢,就会一直干,大部分人的生活产生的多巴胺并不足以和短视频抗衡,能天天现场看美景、美女,现场做有意思的活动,终归是少数人。
这导致短视频平台一定会占用相当多人每天两三个小时的时间去刷。
刷短视频并不可怕,立华我也刷,每天刷十多分钟,大致看看牛蹄野外生存,偶尔也会看一两部电影的解说,把大量时间花在娱乐上,不仅是无可厚非,甚至是理所应当。
可怕的是时事新闻如果也用短视频平台刷,也用短视频平台去获取,那能得到的一定只有十几秒的画面和一行字。
这就对我们的舆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微博一篇以前是140字,已经很少了,能把事情在140字内说清楚,根本不可能,最少也要两三百。有一个退休老职工叫胡锡进,胡锡进当记者的时候,自己在萨拉热窝或者别的什么地方做战场报道,一篇通稿发回来,前因后果几千字。
一线记者还需要几千字去把一线的东西说清楚,微博140字,一定是说不清楚的,140字里面如果夹杂上70个字的情绪,就更加说不清楚。舆论工作出现了难点,现在用短视频平台,一段画面,一段语音或者配乐,再来二十多字,如果能把事情讲清楚,无异于天方夜谭。
换句话说,受众获取信息的带宽无限逼近于零,想要获取信息,唯一的渠道就是看评论,逮住评论看半天,到处翻一遍,才有可能明白一个热点新闻的来龙去脉大致是什么。
在微博做舆论主阵地的时候,尚且有一个博主可以追溯,到了短视频平台博主就发了十几秒的视频,自己的信息量也接近零,拿什么去追溯?
形势要求我们对评论的内容也进行分析鉴别,一个热点视频动辄几万的评论,就是靠爬虫去获取,也需要一点时间,更不要提一个事情往往不知有一个视频,相关视频七八十个,都靠爬虫去爬一遍,分析一遍,看似能得出结论,其实还忽略了时间复杂度上的前后热评根本不是一波。
怎么办?其实不好办。也只能在工作中去慢慢想,慢慢调整。慢慢优化办法。
工作下指示,下精神,好办。要做什么,站在那里指点江山,最好办。
实际的执行人要想的事情,千头万绪。如果出指示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实际的情况,根本不熟悉基层或者下属的工作,就要给出离谱的精神。
不管是当领导,还是办企业,这一点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