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重症患者救治成为医疗机构的重中之重。近日,交大一附院产科成功救治一位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合并新冠病毒感染双胎孕妇,为患者紧急实施剖宫产术,及时挽救了产妇及新生儿的生命。
34岁的刘某,双胎妊娠36周,因全身乏力、恶心、呕吐在外院就诊,经检查,刘某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明显异常,初步诊断为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病情危重,遂转至一附院进一步进行救治。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是妊娠期特有的一种罕见疾病,发病率约1/20000-1/7000,一般发生于妊娠30-38周,以妊娠35周左右的初产妇居多。该病起病急骤、进展快、病情凶险、病死率高,严重威胁生命安全。一旦确诊,应尽快终止妊娠,如不及时分娩,病情继续进展,可出现凝血功能障碍、低血糖、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和肝肾功能衰竭,甚至短时间死亡,可发生胎儿窘迫甚至死胎。
尽管当前产科已超负荷运转,很多医生护士都带病上岗,李春芳教授凌晨接到转诊电话后,毫不犹豫决定接收,并一直与转运医生保持沟通,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值班医生迅速开启绿色通道,做好剖宫产手术术前各项准备。妊娠期急性脂肪肝,而且已经出现多脏器功能损伤!产科医生及时识别危重症,为抢救赢得了时间。
产科、麻醉手术部、检验科、输血科、新生儿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通力合作,制订母婴救治方案,做好充分术前准备。凌晨1点35分,患者刘某转入产科,入院时病情危重,胎儿宫内窘迫。同时患者为新冠病毒感染者,行剖宫产术,医护人员要面对极高的职业暴露风险,术中气溶胶的扩散、血液污染、羊水喷溅都容易造成医护人员感染。面对三个生命和职业使命,所有医护人员没有丝毫犹豫。在多学科通力协作保障下,产科王慰敏副主任医师、宋铭敏住总医师顺利为患者实施剖宫产术,术中出血500ml,双胞胎平安出生。虽然术后羊水粪染,双胞胎1分钟评分欠佳,但经过新生儿值班医生及时复苏后,转危为安,随后,双胞胎转入儿科新生儿病区治疗,经过新生儿病区医护的专业治疗护理,已平安出院。产妇转入重症医学科经过CRRT、血浆置换、抗感染感染等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逐步得到控制后转回产科。刘某患有抑郁症7年,产后情绪波动较大,产科医护人员耐心给予心理疏导,有效缓解了刘某的抑郁情绪,在李春芳教授、赵娟副教授、王琪医师团队及护理团队的精心治疗护理下,刘某恢复良好,已顺利出院。
刘某的成功救治只是这段时期产科抢救众多急危重症孕产妇的一个缩影。面对新冠感染孕产妇就诊高峰,产科多措并举满足就医需求,尽最大努力做到应接尽接、应收尽收,24小时连轴转成为了产科医护人员工作常态。“不论什么情况下,孕产妇安全都是第一位的!”这是产科所有医护人员时刻坚守的信条,这背后,离不开他们的默默付出和辛勤努力。在妇产科李雪兰主任、芦沁蕊护士长带领下,全科医护人员闻令而起、尽锐出战,面对战斗减员异常突出的严峻局面,面对随时会被感染的危险和挑战,没有退缩,迎难而上,坚守岗位,坚持“轻伤不下火线”,有人病倒无法坚持时,大家互相补位,有好转后就立即回归岗位。
为做好急危重症产妇救治,产科抽调精兵强将,充实救治力量,整合资源增加应急床位,提高收治能力,落实“全院一张床”实施方案,床位数量由43张常规床位增至60张。畅通急危重孕产妇救治绿色通道,发挥多学科诊疗作用,制定诊疗方案,简化就诊流程,结合孕产妇情况,孕产妇可通过发热门诊、急诊进入产房、手术室,让急危重孕产妇在第一时间得到安全、有效救治。在全面保障危重孕产妇安全的前提下,加速患者周转,全力保障急危重孕产妇能够得到及时救治。
“只要不倒下就要站在临床最前线,为孕产妇生命安全尽最大努力”这是每一位产科人的信念,更是每一位危重孕产妇最大的“医靠”和希望。
文 字:朱尔曼
编 辑:朱尔曼
责任编辑:庞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