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坚守科研探索精神,硕博连读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8篇,以合作作者发表SCI及北大核心论文15篇。获2021年及2022年国家奖学金、2021年中国电信奖学金·飞Young奖、优秀博士新生一等奖学金,多次获校级一等奖学金、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荣誉。
近日,奖学金拿到手软的南信大大气科学学院2020级气象学博士杨效业又获得了江苏省三好学生荣誉。心中有丘壑,眼中藏山河。
人生不设限,他是别人眼中的考研“黑马”
“初入大学的我,也有过迷茫期,对未来的规划并不清晰。”杨效业坦言,本科期间自己的成绩不算突出。在身边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下,杨效业奋起直追,最终以综合成绩第一的名次,继续留校攻读大气科学学院气候系统与气象变化专业硕士研究生。
说起备考过程,杨效业认为,“相信自己是最好的答案也是最好的方案。”和大多数同学一样,他通过报班听课、列计划表等方式按部就班复习,保持着稳步前进的节奏。在这样周而复始的复习后,他胸有成竹地踏进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场。“当时,我的心态很平和,最后能获得好成绩既是意料之外更是意料之中。我想这得益于良好的心态和脚踏实地的努力吧。”杨效业谦虚地说。
杨效业在研究生入学前的暑假,杨效业便开始阅读文献和自学编。“当我沉静在学术文献时,我发现自己对气象专业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也更愿意花功夫去研究。”从本科阶段的迷茫随性,到研究生时期的勤奋耕耘、找到兴趣,杨效业心态发生了转变。这不仅让他提前适应角色,也为他在科研道路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不只是对于考研,面对科研、发论文、申请硕博连读等,杨效业人生中的每一步似乎都不曾在他的预设内。但他清楚地知道,只有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有所收获。“其实,做任何事情都如同农事,安心播种、耕耘、收获,自然而然地便站在今天的山峰之上。”杨效业深有感触地说。
厚积薄发,五年发表23篇核心期刊论文
翻开杨效业的履历,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8篇(含SCI一区及T1级别论文6篇),以合作作者发表SCI及北大核心论文15篇,23篇核心期刊论文实属亮眼。这些成果来之不易,但他并不沾沾自喜,而是继续以平常心面对每个挑战。“导师渊博的知识和对待科研的严谨态度深深影响了我。研一期间,我的大量精力都投入到阅读文献和学习编程等基础工作。因此,相比同年级的同学,我发文章算晚的。”眼看着身边的同学成果陆续刊发时,杨效业稍微有些焦虑。但他相信,“掌握了扎实专业基础和熟练的编程能力,可以让科研工作事半功倍。”当他真正启动自己的科研任务时,先前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逐渐有了正向的反馈,也让他的科研学习如虎添翼。
功夫不负有心人,杨效业的第一篇论文发表在SCI一区期刊上。彼时,杨效业和他的团队提出了一个创新性的问题,随后得到的观测和数值模拟等结果都呈现良好。当导师鼓励杨效业向顶级期刊投稿时,杨效业非常既兴奋又忐忑。审稿专家的建议给了他当头一棒,尖锐的评论和明确的拒绝让杨效业一度不知所措,“你难以想象,专家回复的审稿意见甚至比论文本身还要长。”
在导师的指导和鼓励下,杨效业决定努力修改。他不断找出漏洞、修复错误、完善结果。这一次,审稿专家高度认可,并最终同意论文发表。“经过此次历练,我在面对其他挑战时,都会有一种熟悉的感觉,自己也更游刃有余了。”
发表第一篇论文后,杨效业不仅找到了科研的兴趣,也获得了成就感。从庞大的数据中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规律,对一个现象进行科学研究,最终能将自己的工作发表,其中的挑战性和创新性都吸引着杨效业。在硕士阶段,他通过了硕博连读考核,成为了气象学专业博士生,心持一份享受过程的淡然,在科研道路上步履不停。
每个小小雨滴,最终汇成了他的科研海洋
“凡事开始最难,不应急于求成,而应当去熟悉自己的研究对象,锲而不舍,时间会成全一切”。拥有满满一箩筐科研成果的杨效业,在回顾自己的成长道路时感到非常欣慰,他坦言自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研型学霸。在硕士阶段,他还会自我幻想,给自己设立目标,比如一定要研究出什么成果,发多少篇论文,但到了博士阶段,他的心态又发生了改变。他认为,盲目地给自己施加压力是不切实际的,“还是要脚踏实地一点,做了什么就是什么,不会逼着自己前进,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杨效业的导师也不曾给他施加科研压力,并经常鼓励学生多自主学习和思考,有问题时则共同探讨和解决。“我始终相信良好环境对个体的塑造作用。”在这样轻松自由的团队的氛围下,他的心态也更加平和,而且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索。与此同时,他也是一个自律的人,即便没有既定的任务,他也会每天给自己安排学习任务,按照自己的步调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所以一个接一个地做,每天都过的得很充实,自然而然就积累了不少成果。”杨效业说。
“人与人之间思维的碰撞可以激发更多的灵感。”在前期接触科研时,杨效业花了很多时间在学习编程上,并自学了Python编程。2020年春天因疫情居家的时期,他开始系统整理自己对于气象领域Python编程的经验和心得。“在整理过程中,我萌生了把自己的所学分享给大家的念头,所以就试了试水发在了气象家园、简书平台上,没想到反响还挺好的,累计浏览量超过三十万次,读者们的鼓励也是我们一直坚持下来的强大动力。”除了收获好评,杨效业进一步夯实了学术基础,并和国内外一些同行建立了联系。更让他惊喜的是,他同小伙伴一起将相关内容编写成书,并已成功与人民邮电出版社签约,即将正式出版。
有人说,科研就是甘坐“冷板凳”。经历过无数个不眠之夜却颗粒无收时,杨效业没有气馁,而是学会坚持,无惧失败,在积累经验中再做尝试。“磨刀不误砍柴工”,他坚信,科研道路上,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踏实用心做好每一件事。在攀登科研高峰的征程中,他用自己的热情与坚守用心耕耘,在自己的领域中熠熠生辉。
实习生 张亦宁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校对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