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鑫宇录音公布:所谓的“乖孩子”,往往是亲子教育的悲剧

牵动人心的“胡鑫宇事件”,终于真相大白了。

没有阴谋论,也并非“他杀”,在胡鑫宇自缢现场发现的录音笔,其中录制的两段音频,都清晰表达了自杀意愿。

换句话说,这个被父母寄予厚望的大男孩,是真的撑不住了。

如今斯人已逝,对于胡鑫宇而言,或许是一种解脱。

但对于他的家庭而言,可能余生都要在痛苦中度过。

现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空前重视,家长和学校一起给孩子施加压力,希望借此把孩子送上成龙成凤的轨道。

可是,过大的心理压力以及缺乏有效的情绪宣泄渠道,很容易使孩子撑不下去。

根据《2022年中国青少年自杀报告》数据显示,中国青少年的自杀率,位居世界第一。

我们作为家长,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把娃养成“乖孩子”,可能恰恰是亲子教育的悲剧。

从“乖孩子”到自杀,胡鑫宇经历了什么?

胡鑫宇出生于一个农村家庭,父母种地,他经常会帮着干活。

上小学和初中的前半段时间,胡鑫宇的成绩都非常好,虽然话不多,人有些内向,但是是村里公认的“乖孩子”。

初二时,由于疫情上网课的关系,胡鑫宇成绩下滑,一向重视孩子成绩的母亲,立即将他转学到了铅山县有名的私立桃园中学。

但可惜的是,胡鑫宇中考时发挥不佳,没能考上志愿学校,最后去了致远中学。

而且到了致远中学,以他的成绩也只能在班级里排中下水平,巨大的落差,给胡鑫宇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开学后,随着知识变得艰深,加上难以适应的新环境,胡鑫宇的成绩一落千丈,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内向。

在密密麻麻的英文单词和数学式中,胡鑫宇写下:

“吐了,新环境真的难适应,我这内向的性格真烦,可我也不能全怪性格吧,毕竟我本身就是这样一个人。”

如山般的压力,将胡鑫宇压得喘不过气来,去年9月份,他曾打电话向母亲求助,说:

“很想哭。”

可当母亲问起他怎么了时,这个倔强的孩子却什么也不肯说,只是支支吾吾说了一句:

“窗帘太亮,睡不好。”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但没人会想到,这名15岁的孩子,内心已经有了决绝的念头,准备离开这个世界。

翻开胡鑫宇的物理课本,最后一页赫然写着:

“如果我不活了,会怎么样?”

国庆假期结束后,胡鑫宇在学校给母亲打了电话,称:

“哥哥帮忙买的录音笔,到货了。”

而这,是母亲最后一次听到儿子的声音,再次相见时,已是阴阳两隔。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把娃养成“乖孩子”,是亲子教育的悲剧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会把“乖不乖”、“听不听话”作为最大的判别标准。

就像胡鑫宇的经历,从小到大他都是众人眼中的“乖孩子”,成绩好、乖巧懂事,性格内向沉稳,所以当他失踪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他“绝不会自杀”。

可实际上呢?

来自于父母、亲朋好友的过高期望,无形中给胡鑫宇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让他逐渐变得焦虑、抑郁、恐慌,最终选择了早早结束自己的生命。

由于习惯了“听话”,被动接受父母的一切安排,遇事不会独立思考并做出选择,使这样的“乖孩子”永远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或许在外人眼中,这是非常好的“乖孩子”。

但对“乖孩子”本身而言,当生活中遇到不如意,承受过高的压力时,心理上受到的冲击会远远高于普通孩子,更加难以承担。

不得不说,“乖孩子”很多时候都是一场亲子教育的悲剧。

教育孩子,“接纳”比“关心”更重要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常常会犯一个错误。

平时对孩子生活上的问题处处关心,担心孩子吃不饱、穿不暖,却很少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当孩子表示学不下去、压力大时,父母给予的不是鼓励和支持,而是希望他能继续“坚持一下”、“撑下去”。

即“关心”有余,“接纳”不足。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相较于物质上的支持,其实精神上的“接纳”,对孩子更重要。

为人父母,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将他们视为独立个体,而不是一厢情愿地把孩子打造成理想中的模样。

只有父母能够接纳孩子的平凡、普通,不再逼着孩子“努力一把”,用过高的期望,为孩子铐上枷锁。

才能真正让孩子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分数机器”,为维持众人眼中的“乖孩子”形象而活着。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结语:

随着“胡鑫宇事件”慢慢平息,希望所有家长心里都能敲响警钟。

在忙着问孩子吃没吃好、穿没穿暖的同时,多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否则等到悲剧发生时,一切就都晚了。

今日话题:你对父母把娃养成“乖孩子”怎么看?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