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有消息称哈尔滨工程大学11号楼地下有数门“超电磁炮”,有的人连哈工程和哈工大都分不清,就在跟风炒作,真是无稽之谈,你可以相信哈工程校内有航母,也不至于信“超电磁炮”的谣言。不过,清华大学的地下,还真有“核反应堆”。
清华大学的“核反应堆”,其实是个10兆瓦的高温气冷实验堆,采用的是气冷快中子型的球床反应堆,设计热功率10兆瓦。外媒报道是使用了较高富集度铀的包覆颗粒作为燃料、石墨作为慢化剂、氦气作为冷却剂,热效率可达到50%,远高于其它堆型,可以说它是世界首座模块化高温气冷堆实验核电站。同时,它产生的巨大热量也可用于制氢,做氢能燃料电池的原料。
而它最早在1987年就被纳入了国家“863”计划,一期工程“高温气冷堆蒸汽涡轮发电系统”于1992年立项,1995年在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开始建造。2000年12月建成,并首次达到临界,2003年1月实现满功率并网发电。而二期“高温气冷堆氦气涡轮发电系统”,直接采用氦气而非水蒸气循环进行发电,于2010年12月获得验收。
很多人可能关心清华大学里放个“核反应堆”,是否足够安全?不用操心,首先,它建在偏远的昌平校区、燕山脚下,并非北京海淀区。其次,球床反应堆先天物理特性为降温,在所有控制装置都全面毁坏失效的状态下也不会发生核灾,相较于前三代反应炉有巨大安全系数。2004年,10兆瓦高温气冷堆曾向60多位国际原子能专家进行了核安全展示,证明在不插入控制棒的情况下,关闭反应堆冷却系统,也不会出现燃料元件烧毁等严重事故。
其实类似的还有世界上首座一体化壳式低温核供热堆,即5兆瓦低温供热试验反应堆,也是清华大学的,也在昌平。不过,清华大学工物系系馆地下,据说还真有一个微型石墨堆,是用于反应堆物理实验课程的,功率是几个毫瓦,连燃料棒都是用手插拔的,没什么危险。
即便如此,为了绝对的安全,有消息说清华大学在2014年之前就已经将这个微型石墨堆移走了,现在学生做实验,只有一套matlab+硬件做的模拟系统,据说是某个学生的毕业设计。另外,根据媒体的报道,深圳大学也有个中子源反应堆,建于1988年,至今已安全运行近35年。
其实,类似的实验堆在国外的大学中也不少,甚至是标配,比如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就有一个2MW反应堆。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堪萨斯州立大学和普渡大学都有类似的核设施,至于俄罗斯的大学就更不用说了,这些都是核能研究必备的教具,有的甚至用于校内发电。
网上之所以炒作哈工程11号楼的地下,其实重点不是“超电磁炮”,而是一起杜撰出的疑似存在大量“高浓缩铀-235原料”,渲染它的放射性才是真正的目的,甚至要逼你割开肚皮,证明自己只吃了“一碗凉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