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悠悠妈
德国小学每学期会安排老师与家长的一对一面谈,主要谈论孩子现阶段的学习和发展情况。
在与家长面谈之前,老师也会和每个孩子先进行一对一面谈,让孩子自评一下自己在学业、行为习惯和社交方面的表现。
在与老师的面谈中,老师会把孩子的自评表展示给我们看,一项一项地讲解她的评估。
总之,每次与老师面谈,我和马克思得到的反馈都是Alles super,悠悠在学校一切都很好。
老师的肯定就是马克思的定心丸,所以他觉得他可以理直气壮地佛系,什么在家里复习啊、做练习题啊、做拔高的题目啊,他统统觉得没必要,老师不是都说了一切都很好吗?那就放心大胆地让悠悠敞开玩啊!
我也相信了老师的话,加之每天忙于照顾然然,自顾不暇,这几个月对悠悠的学习只能放任自流了。
结果上学期末收到成绩单时,猛然发现:咦,并不是门门成绩都是1分啊?!(德国1分最高,5分不及格)
按照我的理解,既然老师说一切都super,那不是应该门门课都拿1分吗?有的课只得了2分,那算哪门子super啊?
后来我和几个德国妈妈聊过之后,发现大家对孩子的成绩单都感到很惊讶,觉得被老师的评价误导了,这种困惑不止我一个人有。
E的妈妈说,她女儿数学只考了3分(相当于国内75分),可是在去年11月份与老师面谈时,老师也说小E "Alles in Ordnung",一切正常,并没有提到小E需要在家多练习数学。
M的妈妈说她看到女儿的成绩单时被shock到了,上面有很多项2分、3分,甚至还有一项是4分,而1分的项目寥寥无几。
跟老师面谈时,老师也说M一切正常,还说M在学校表现很棒。虽然提到了M有时候上课讲话会打扰到别人,但是老师的语气并没有很严重,所以M妈妈也没有重视,还以为瑕不掩瑜呢。
没想到成绩单上课堂纪律这一项,M只得了4分。。。她这才意识到应该好好跟女儿谈谈遵守课堂纪律的事,并且学习方面也要在家加强练习。
我明白了,德国老师评价一个孩子是否一切正常的标准与我想象中的不一样!
我以为,孩子要门门课拿1分,达到全优的标准,才配得上"一切super"的评价,至少我小时候很少听到老师表扬考70分、80分的孩子;
但是德国老师认为,只要这个孩子在学校认真听讲做作业了,课堂参与也没问题,那么就算TA只考了3分、4分,那也都是正常的!因为这就是这个孩子的水平。
德国人没有咱们的笨鸟先飞、勤能补拙的概念,学得不如别人好就付出加倍努力来提高分数?我从德国老师那里没有感觉到这种鞭笞感,反而觉得老师并不提倡这种做法。
德国老师觉得每个孩子都达到正常努力的范围就够了,至于结果不一样,那是天生因素造成的,不能怪孩子不够努力,也不能因此就对孩子给出差评。
前几天开班级家长会,家长们讨论起成绩单的事,数学老师还特别强调:
“当孩子们把考试卷子拿回家给家长签字时,不论考好考差,请家长们一定要告诉孩子,考试分数不是一切,甚至考试分数只占学校生活的一小部分,还有课堂参与、小组讨论、主题演讲、值日生、学校活动、与同学间的关系等等,这些也都同等重要。”
一个数学老师说出这样的话,颠覆了我对老师”“应该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的印象......
这种思维方式还体现在德国的儿童体检上,经常听国内的朋友说孩子体检身高体重不达标。
我问什么叫不达标?
朋友说没有达到平均线就算不达标。
那按这个标准,岂不是全中国有一半的孩子体检都不达标?
相比之下,德国儿医的心态真是佛系多了。孩子的身高体重,从人群的3%到97%都属于正常,并不是只有超过了50%的平均线才算达标。
至于达不达标,也不是和别人比,而是和自己的生长曲线比,只要一直在自己的生长曲线上,哪怕一直处于人群中最瘦小的3%,德国医生也说是正常的。
咱们中国文化提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个人的身份地位是由TA的职业成就、财富收入、家庭背景决定的。
德国文化里"成为人上人"的思想是受到主流社会鄙视的,德国提倡人人平等,职业不分贵贱,鄙视链这种东西在德国绝对属于禁忌。
德语里有个词叫Streber,专门用来形容努力学习、争取拿高分、取悦老师而忽略其他同学关系的学生,这个词在德语里是贬义词,专门用来讽刺“一心成为人上人”的学生。
注意,努力学习并不是Streber,考高分也不一定是Streber,但如果将所有注意力都放在提高学习成绩上,只取悦老师,忽略与其他同学的关系,不去帮助别人,不与同学交朋友,瞧不起成绩不如自己的人,自认为高人一等,那就是遭人讨厌的Streber了。
“人人平等,职业不分贵贱”这句话在德国不只是个口号,它是有实践和数据支撑的。
之前班级群里妈妈们讨论事情时,M的妈妈在群里说:“我老公现在是公交车司机,他可以帮上忙。”
看到她这么大方公开自己老公是公交车司机,我感到挺震惊,可她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说出来,毫不掩饰。
有一次马克思去M家接悠悠,他看到M家门牌上挂着一个公司名字,那个公司名字实在太新奇了,马克思回家忍不住搜索了一下,发现这是一家音乐公司。
原来,M的爸爸曾经是摇滚乐队的一名吉他手!
这个乐队还小有名气,我们在油管上找到了M爸爸以前的表演视频,真不敢相信现在这个每天负责接娃的老男人曾经有过那么朋克的一面!
我之前写过,在德国一个扫大街的,年收入也有3.5万欧元,而一个软件工程师的年收入在6-7万欧元左右,一个外科主任医师或律师的收入也就10万-15万欧元。不同职业虽然有差距,但是差距真的没有那么大。
3倍收入差距在德国人看来已经算是“鸿沟”了。
德国的基尼系数在30左右,基尼系数用于衡量一个国家的贫富差距,数值越低,说明贫富差距越小,社会财富分配越公平。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不同国家的基尼系数↓↓
虽然和英美、中国比,德国属于基尼系数较低的国家。但德国人对标的是北欧啊,北欧的基尼系数更低,只有20几。因此,德国社会和媒体一直在不遗余力地讨伐贫富差距加剧的趋势,以及探讨如何减小贫富差距。
一个社会贫富差距越小,做“人上人”的难度就越大,几率也越小。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中国人会觉得德国人“没追求”,老师也不要求孩子去用勤补拙,更用不着咬牙切齿地喊着一定要上名校,好像上不了名校会死一样。。。
因为,没有那个必要。
想想我们小时候,家长们是不是也都挺佛系的?就是因为那个年代贫富差距小啊。
而现在的年轻中国家长之所以佛系不起来,也是因为经历了我们这一代的教育高回报带来的显著收入差距。
倘若有一天贫富差距缩小,教育回报的差别不再那么大时,相信大家又会自然回到佛系状态。
贫富差距越小的社会,人们总体幸福度更高,这就是为什么北欧四国常年霸榜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
因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都能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恰当分量的努力,过谈不上奢侈但也足够舒适有闲的小日子。
这就是绝大多数“不求上进”的德国人的追求。
在德国,要学会享受做一个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