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悄然兴起的“孔乙己文学”以某种调侃的方式透露出部分年轻人尤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惑和焦虑。客观而言,“学历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等言语背后,确实有着当前大学毕业生数量创新高、就业形势面临挑战的现实背景。但同时,是什么导致一些年轻人被困在“孔乙己的长衫”里,如何帮着他们褪去这件“长衫”,也很值得我们思考。
从劳动力市场角度看,一些人的学历从“敲门砖”变成“放不下的身段”,原因就在供求形势的变化上。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就业极化”现象。劳动力需求越来越集中于高学历高技能领域以及学历技能要求相对较低领域两端,比如对芯片、算法、人工智能等研究人员和对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用工需求增多,而对中等学历和技能劳动者则出现一定程度的“需求塌陷”。
从高校角度看,教育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不足,知识技能与市场需求错位,也导致一些大学生求职之路坎坷。相关调查发现,近些年来,有近一半的大学应届生称其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关系不紧密甚至毫无关系。正是这种“专业不对口”导致一些毕业生找工作时上也不是下也不是,学历在劳动力市场的“信号”功能大打折扣。
要使那些有着就业困惑和焦虑的年轻人包括大学毕业生褪下“孔乙己的长衫”,恐怕要从社会和个人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在政策上高度重视这部分人的就业工作。客观地说,政府几乎每年都会出台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并已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加大宣介力度尤其是把政策落实落细,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步伐,在分类改革的基础上更加注意使某些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对于各类企业而言,也需进一步优化工作环境提高待遇,不断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以使更多大学生加入振兴实体经济的战略之中。
另一方面,自称被困在“孔乙己长衫”中的大学生们也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定位,加快就业观念和长期职业规划的转变。当代社会的大学生不是“孔乙己”,学历也不是“长衫”。国家和社会本来就有而且正在创造更多能让他们发光发热的岗位,年轻人们自己也要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褪下“孔乙己的长衫”。(作者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