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专家阿黛尔•法伯曾说:“永远不要低估你的话对一个孩子一生的影响力。”很多父母也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对孩子的教育从原来的指责、训斥开始转变为鼓励、称赞,但发现,结果跟自己想得并不一样。
比如:
孩子做手工,试了好几次都没成功,妈妈在一旁耐心安慰:“不急,再试试,我相信你肯定能做好”,结果孩子反而大发脾气,放弃尝试;
游乐场里,很多小朋友在玩攀爬,孩子害怕不敢爬,爸爸鼓励道:“不用怕,你看其他比你小的孩子都爬上去了,你也一定行”,结果孩子不但没有爬,反而大哭起来……
孩子在一次篮球训练中好不容易投中几个球,妈妈激动地称赞:“你简直是篮球天才,没人比得上你”,结果孩子说自己再也不想上篮球课了……
......
为什么父母越鼓励,孩子反而越生气呢?
其实,这是因为我们鼓励的话没有说对,听着像是在鼓励孩子,实际上听在孩子的耳朵里,却是另一种意思。比如说爸爸鼓励孩子攀爬,用其他的小孩子做对比,那在自家孩子心里,就是爸爸觉得别人比较厉害,都能爬上去,自己不如别人。如果爸爸这样说:“你试试,爬不上去也没有关系,你看大家都要爬很多次才能上去”,这样孩子反而会愿意去尝试了。
所以,鼓励孩子,其实也是一门技术活哦!
01. 鼓励要基于共情和接纳
著名心理学家李松蔚讲过一个故事。
他女儿刚学游泳时很怕水,总是游不好。教练在旁边不停地鼓励她:“不要害怕”,她反而越来越紧张。
后面李松蔚悄悄对孩子说:“每人学游泳都要害怕100次,你已经害怕十几次了,再害怕80多次就能学会了。”女儿被逗乐了,也放松下来,克服了对水的恐惧,很快就学会了游泳。
两个都是鼓励,差别在哪?教练的话实则是对孩子情绪的否认;而父亲接纳了孩子害怕的情绪,并让她明白害怕是正常的,反而更愿意试一试。
只有当父母愿意站在孩子角度去体会他们面临的困难,共情他们当下的感受,接纳他们此刻的情绪,孩子才会在父母鼓励中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理解,并获得尝试、拼搏的勇气。
反之,家长若只是复读机似的不停给孩子灌输:“你一定行”“我相信你”,这类的大道理,孩子会苦恼父母完全不懂自己,甚至因此激发出对抗情绪。
02. 鼓励需要真诚和真实
孩子画了一幅画,兴奋地拿给家长看。
A妈妈立刻开启疯狂点赞模式:“你画得太棒了,简直是未来的毕加索。
B妈妈则认真审视画:“我看到你这次使用了五种颜色,色彩斑斓,搭配得很漂亮。你这根柳条的曲线很柔和,水波也画出了层次感。你刚刚一定很用心在画吧,妈妈真的很喜欢这幅画。”
你觉得哪一种更能激励孩子?
父母为鼓励而鼓励,泛泛使用话术,笼统地说好或棒,却无法指出具体好在哪里,会让孩子有一种被敷衍、不被重视的感觉,自然会屏蔽你说的话。
谷爱凌第一次参加职业公开赛时,发挥失误重重摔了一跤,无比沮丧之时,母亲温柔地鼓励道:“你13岁就和那么多成年人比,我为你感到骄傲。”
话很简单,但陈述的是事实,故而能很好地激发谷爱凌继续参赛的勇气。
因此,鼓励无需夸大其词,真诚和真实最有力量。
03. 鼓励不可缺失松弛感
网上一名高三学生发了一篇帖子,说自己一模考试成绩不理想,非常难过,担心不能考上理想的大学。
妈妈知道后,没有激励她“加油”, 抑或“你一定能考进理想的大学”,而是拍拍她的肩膀,安慰她:“考不上最好的没关系呀,上个一般的也可以,只要你健康快乐就好了。”
听了妈妈的话,她忍不住哭了一场,心中的焦虑和不安却大大缓解,也能重新全力以赴备考了。
很多父母在孩子失意时的鼓励,更像在强调自己对孩子的期待。比如:“相信你一定会考上……,为我们家争光”;“坚持,你就是我们的骄傲”;“你是男子汉,这点挫折一定难不倒你”……
如此这般鼓励,犹如道德绑架,将千斤重担压于孩子肩上,反而让其陷入焦虑泥潭,寸步难行。
唯有内心轻松的孩子,才有力量和信心去拼搏;也唯有松弛感满满的鼓励,才能为孩子前行充电、加油。
网上流传着一句话:“每一个孩子,都站在父母的舌尖上舞蹈。”父母若能放下期待和虚假,真正看见和共情孩子,孩子便可从父母鼓励中汲取力量,增添自信,从容应对未来。